APP下载

普通高校琵琶“辅修”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0-01-04李维路

北方音乐 2020年21期
关键词:辅修琵琶教学改革

【摘要】琵琶堪称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所呈现的民族性和艺术性特征十分丰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琵琶教学愈加受到重视,但在当前的高校琵琶“辅修”教学中,无论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琵琶艺术教育得到合理地传承与发展,因此,本文就普通高校琵琶“辅修”教学改革这一课题展开论述,提出一些改革方案与构想,以期为新形势下的高校琵琶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琵琶;辅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191-03

【本文著录格式】李维路.普通高校琵琶“辅修”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方音乐,2020,11(21):191-193.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改革探索的发展阶段,如何使学生自身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对于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琵琶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传统民族弹拨乐器在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并主动担负起传承民族音乐的重任意义深远,其中琵琶“辅修”课程的设立,能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念,完善音乐文化与专业知识结构,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本文围绕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琵琶“辅修”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教学过程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实践社会化、教学评估综合化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我国高校琵琶教学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一、高校琵琶“辅修”生源的现状

随着我国出现大规模高考“扩招”以来,高校音乐专业招生态势迅速扩大,进入高校的学生无论从知识层次、价值观念、心理状态还是艺术修养、性格特征都存在着差异。在琵琶“辅修”的课堂上,一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较差,文化底蕴薄弱,有的学生入学前学习的是声乐、钢琴,从未接触过琵琶,还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学生是高中阶段才转而突击学习音乐进入的高校课堂,这样就给教师正常的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在课堂练习中,有些学生轻视琵琶基本功训练,急功近利,直接弹奏自己尚不能驾驭具有一定难度的曲子,演奏水平难以提高,另一些学生出于自身的个人喜好片面追求曲子的难度与技巧,由于对曲子所蕴涵的审美意境缺乏了解和研究,在演奏中只将注意力放在技巧的训练与表达上,一旦遇到挫折便会产生厌烦和沮丧的心理,从而失去对学习琵琶的兴趣。对此,教师应当在琵琶“辅修“教学中要寻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中不断试验与探索,以构筑一个科学合理的创新教学模式。

二、高校琵琶“辅修”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教学过程现代化

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音乐教育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在琵琶“辅修”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利用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视频、电视等多媒体视听工具进行教学,使教学空间和渠道得以拓展与发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将一些平时自己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或音乐演出中拍摄的视频结合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观摹,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拓宽学生的眼界,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将琵琶课程内容通过整理发掘,提炼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制作编辑成微课视频,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转发给学生,学生也可根据学习需求和进度,自己下载微课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还可提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教学更加灵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大,不仅扩大了教师的教学覆盖面,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完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琵琶教学过程中,还可运用多媒体在向学生进行琵琶乐曲演示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全面掌控与监督。多媒体琵琶教学的开展改变了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师生间的良性的互动。

(二)教学手段多元化

普通高校琵琶“辅修”器乐教学与音乐专业院校的琵琶器乐教育要求不同,目的不是培养学生高水平的琵琶演奏技能,而是通过琵琶演奏训练,提高学生自身对于音乐的感悟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与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专业创新精神。

1.教材选用

教材的选用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还决定着课程的改革方向。在教材选择上应根据琵琶“辅修”学生的基础水平,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练习曲,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一年级让学生全面了解琵琶艺术悠久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流派风格、代表人物、经典曲目、技巧特点等,注重左手和右手基本功训练,选用技巧不同的练习曲,针对各种指法进行训练;二年级注重乐感的培养,可以将教材中的曲目分为中国传统乐曲,近现代乐曲与当代乐曲几大部分,挑选难易适中的乐曲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对不同乐曲的理解能力,随着演奏水平的提高使学生能自行对乐曲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高年级教材中要选用不同创作风格的乐曲供学生练习,如中国传统乐曲、经过改编的外国器乐曲和新创作的当代器乐曲等,使学生对中国民族乐器琵琶的发展演变和创作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授课形式

普通高校琵琶“辅修”教学可采用一对一教学与一对多教学相融合的模式,一对一教学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音樂素养和专业基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上,面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发现和解决每个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以实现差异化教学,形成课堂良好的互动。一对多教学模式则可以将水平和基础相近的学生放在一起上课,对学生演奏中出现的共同问题统一解决,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和质量,一对多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合奏式的课程排练,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音乐的综合感知能力,为今后学生登台表演与社会艺术实践奠定了基础。

3.教学方法

高校琵琶“辅修”学生普遍存在乐理知识匮乏,乐感较弱,音乐文学修养欠缺的问题,教师应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教学大纲,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对于辅修学生而言,辅修学生的能力培养应重点放在基本弹奏能力和乐谱视奏能力上,能够准确、自然、熟练地掌握初、中级琵琶作品,教师要着重学生基础性演奏技法的训练。例如在左手按弦练习中,要求学生规范地掌握手形、运指、按弦力度、指法指序组合等方面的技巧,在右手弹奏技巧的训练方面,要求学生在触弦角度、运动方向,演奏力度和音色选择等方面精确地加以控制。在练习曲目和演奏曲目的选择上做到难易适中,教学步骤力求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环环相扣,课堂上教师及时的示范以纠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是教学内容顺利实施的保障。

中国传统音乐讲求轻谱重意,以迹会神的美学观念,琵琶的传统曲目中很多是以古典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作为素材创作的,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所演奏的乐曲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平时加强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在琵琶演奏中,只有深入体悟到作品的内涵,才有助于学生音乐情感的表达和神韵的把握。例如学生在演奏琵琶曲《云想·花想》时,首先教师根据作品内容向学生讲解此曲的创作背景,此曲是著名作曲家王丹红根据唐代诗人李白《清平乐》中的著名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为灵感创作,展现了如泣如诉娓娓道来的深切情思,整曲旋律优美,大气又不失婉约,是一首兼具文曲的柔美和武曲的张扬,将古典审美与现代表达完美融合的佳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琵琶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乐曲的审美意境有更深层次的感悟,结合播放琵琶名家演奏该曲的教学视频深入解析演奏技巧,引导学生将乐曲的文化内涵与演奏技能有机地加以融合,并由此生发出艺术想象,做到技与艺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琵琶演奏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教学实践社会化

1.强化表演实践教学

琵琶演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相关的实践活动,才能不断促进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能的巩固和提高,在演出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学生课堂上能把乐曲弹奏很完整,很精彩,综合测评成绩也很好,但当他们一旦走上实际的舞台表演,就会异常紧张,错漏频出,正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常常影响演奏水平的正常发挥。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合理渗透心理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强化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鼓励与肯定的方式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调节自身在琵琶演奏中的表演情绪,从而顺利地完成登台表演。学校院系可定期举办专场音乐会,期中、期末结束以向全系教师汇报表演作为考核形式,多给学生提供登台表演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实践演奏能力的锻炼,教师要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琵琶课程的学习中。

2.增加课外艺术实践

普通高校琵琶“辅修”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音乐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的琵琶演奏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通过校外演出活动对学生所学知识、技术进行验证,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创造机会,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得到充分锻炼,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外举办的民乐大赛,参与地方大型的文艺演出,带领学生下乡调研与当地民间乐社进行演出交流,奔赴社区为市民公益演出等,学校可将参加艺术实践的成绩纳入学生成绩体系,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通过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学生们积累了实践经验,检验了课堂所学的知识,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身出现的问题,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的积极性,既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也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3.邀请名家亲临授课

积极邀请琵琶名家亲临课堂授课是琵琶教学的重要一环,著名琵琶演奏家有着精湛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通过他们在高校课堂上举办专题讲座,现场表演示范,使学生们开阔眼界,领略大师的艺术风采,提高了学生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也给学生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艺术名家的机会,学生们可以通过向名家当面请教,得到名家的点评指导,解决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琵琶乐曲的文化内涵,准确了解和掌握琵琶演奏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的琵琶实践演奏能力,名家进课堂是琵琶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

(四)教学评估综合化

在普通高校琵琶“辅修”教学过程中,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作用。琵琶“辅修”课程的考核评估应该包括琵琶演奏水平、理论知识掌握、社会实践能力三个方面。

1.演奏技能

高校琵琶“辅修”教学应重视学生演奏技法的综合评估,包括学生的基本弹奏能力、乐谱视奏能力、乐曲理解与演绎能力等,为今后的演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教师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视为重要的参照,对学习刻苦进步明显的学生应给予相应加分的鼓励,寻找其闪光点予以表扬与肯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部分基础较好,但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停滞不前的学生则应适当降低分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教师在专业演奏技能的综合评估中始终要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重要的考量要素。

2.理论知识

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琵琶演奏技能的掌握与发挥,所以在教学评估中应加大理论考核的力度,重点考查学生在琵琶的发展历史、琵琶的流派风格、经典曲目的演奏特点方面的知识,督促学生重视理论学习,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自主学习精神,为他们今后继续学习与深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社会实践

校外演出实践活动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术最好的验证,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校外举办的音乐大赛、文艺演出,可将参加艺术实践的成绩纳入学生成绩评估体系,作为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演奏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艺术实践的积极性,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作好了准备。

三、结语

琵琶在我国民族艺术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琵琶教学肩负着新时期培养民族艺术专业人才,使琵琶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重任,因此,高度重视琵琶教学改革,对课程教学模式加以创新,通过教学过程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实践社会化、教学評估综合化等多种方法,完善琵琶课程体系,对于促进琵琶学科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潜质和专业素养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桑瑞.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高校琵琶演奏教学改革论述[J].艺术科技,2016(11).

[2]闫姝宁.关于高校琵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9(10).

作者简介:李维路(1963—),女,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琵琶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辅修琵琶教学改革
我和我的琵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大学英语辅修现状与课程改进方向
“琵琶”和“枇杷”
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