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辅修现状与课程改进方向

2015-07-09杨婧姚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5年2期
关键词:辅修专业英语

杨婧 姚丹

[摘          要]  辅修是由高校自行组织,以学分制形式进行课时学习,学生修够一定学分后由学校颁发相应专业结业证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目前,英语已成为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辅修的首选。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数据调查法,对北京市五所高校2009级和2010级本科生进行关于英语辅修的调查,具体分析北京市五所高校英语辅修开设的不同情况,为如何改进高校英语辅修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英语辅修;现状;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04-0005-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交往日益增多,英语学习已成为一种浪潮。外语教学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的英语教学改革给大学英语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契机。大学英语教学的再定位及外语教学今后的走向已引起教育部及广大英语教师的普遍关注。[1]然而,大多数研究者都关注于英语专业各领域的研究,对英语辅修关注相对较少。对英语辅修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教学模式的探讨上,如孟庆研(2010年)所做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2]金一平、吴婧姗、陈劲(2012年)“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的研究[3]等,而对大学英语的辅修现状和基于调研探讨课程改进方向的研究仍为少数。

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2009级、2010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数据调查法和访谈法,重点调查各高校英语辅修现状,并对未来高校是否应开设英语辅修及课程设置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对开设英语辅修课程的三所高校的调研和分析,对完善高校的英语辅修教学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未开设英语辅修,对这两所大学学生英语辅修的需求、学校师资等几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未开设英语辅修的原因,针对高校是否应开设英语辅修提出合理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问卷调查

对已开设英语辅修课程的高校本科生发放关于对英语辅修课程的现状、需求及改进意见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对英语辅修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自身对英语辅修课程的看法、辅修课程开设的需求、对英语辅修课程价值的看法、英语辅修方向细分等方面。问题设计倾向于引导式的问卷形式,便于搜集学生最真实可靠的有用信息。之后进行调查问卷的回收、分类、统计,便于以后的分析。针对未开设英语辅修课程的高校本科生发放关于英语学习基本情况、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学校师资及修读要求等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自身英语水平、当前英语学习的水平及现状、当前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情况、自身对英语辅修课程的看法、辅修课程开设的需求等,了解该校学生对英语辅修的需求和是否有必要开设英语辅修。

(二)定量分析,数据调查

在数据调查阶段,我们对五所高校搜集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制成图表。

(三)个例研究,深入访谈

对参加英语辅修的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大家对辅修英语的感受、对实际英语水平的提高、与本专业的联系及影响、对辅修课程的期望、改进意见等。对未开设英语辅修课程的高校(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本科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自身英语水平,对辅修英语的兴趣、态度及认识。对未开设英语辅修课程的北京大学英语系教师进行采访,了解未开设辅修课程的内在、外在因素,纵观院校课程设置及学生特点,挖掘辅修课程的需求,并结合学校自身特色探究是否应开设辅修课程。

(四)纵向调研,横向比较

结合以上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记录得出英语辅修开设现状,探索未开设英语辅修的原因。对比分析已开设辅修课程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特点,总结辅修课程价值,并针对是否应开设英语辅修和辅修课程设置提出初步的改进方案。

三、大学英语辅修开设情况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三所大学英语辅修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对目前大学英语辅修几方面的特点做出如下总结。

由图1可以看出,学生选择英语辅修的动机大概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缓解日后就业压力,第二类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及学习热情,第三类为听从父母和

老师的建议,第四类是从众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辅修成为学生增强自身综合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力工具。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选择辅修是出于从众心理,缺乏对自身发展的详细规划。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和教师应加强辅修选择之前的指导教育,加深学生对辅修的认识,鼓励学生主动了解辅修相关信息,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合理选择。

在对三所高校进行的辅修出勤和缺勤原因分析中(如表1、表2),80%的学生表示基本会去上课,这其中包括全勤的39%的学生,很少去上课或者从未去上课的学生占到20%,这部分学生中仅有4%的学生基本从未去过辅修课程。在缺勤原因分析表中明显可以看出,缺勤的学生大部分是由于周末有其他事情,从侧面反映出辅修课程的时间安排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安排辅修课程学习时间,保质保量地实现辅修学习是高校管理者们应该考虑解决的

问题。

表1 出勤情况表

表2 缺勤原因分析表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随着辅修进度加深,部分学生积极性减弱,甚至有的学生选择放弃。通过分别对刚刚进行英语辅修的学生、进行英语辅修两年的学生和已放弃辅修学生的采访,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2.部分课程教师讲课内容和风格不被同学喜欢。3.由于自身事务繁忙,无法兼顾。4.最初选择辅修时,没有谨慎思考,过于盲目,跟风随大流,并不是出于自身兴趣和需要考虑。在对英语辅修时间安排的问题分析显示,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周一到周五的晚上进行,单节为1~2时课程。(如图2、表3)

表3 学生理想单节授课时长

在调查中发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英语辅修课程设置有其独特之处。不同于大部分高校英语辅修无方向细分的情况,这两所学校的英语辅修与学生主专业有较大的相关性。具体课程有英语演讲、商务翻译、旅游英语、文学欣赏等。通过调查发现,参加英语辅修的学生42%选修辅修英语是为了服务于将来的工作,23%学生辅修是为了更有利于通过金融专业英语证书等考试,30%的学生是出于对英语的兴趣而选择辅修,2%的学生参加英语辅修目的不明确,另外,3%的学生选择辅修

英语是出于其他原因,如父母的期望。通过访谈,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希望课程设置能再简单一点,同时也希望课程能够更加结合自己的本专业方向,英语辅修课程设置能更体现主修专业特色。

四、未开设大学英语辅修情况分析

通过前期的资料查阅和调查,北京大学开设的辅修课程中并没有英语。语言类的辅修课程有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一些小语种。为什么作为全国排名第一的综合类大学,北京大学没有开设英语作为辅修专业呢?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考虑到英语辅修课多为英语专业的教师教授,笔者首先采访了北京大学英语系大二的杭同学,了解了北京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情况。北京大学英语系的全名为英语语言文学系,其开设的课程多为文学类课程。课程设置有英语精读、听说、写作、诗歌、文学史、英美文学等。教师平时授课也多为文学讲解,着重培养英语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通过对来自不同院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73份问卷收集和统计,对英语辅修做了需求分析。在对是否希望学校增设英语作为辅修课程的问题,调查结果统计如图3。

由调查数据可知,超过半数的学生并不希望选择英语作为辅修。通过访谈,北京大学对本科生英语学习要求较高。本科生不仅要按照学校要求修读大学英语一册到四册的课程,同时还可以从学校开设的诸多英语平台课程中选课,所选课程算作学分。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包括诗歌、戏剧、文学史等。课程没有学分的上限,对英语感兴趣,又想通过课程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平台尽可能选择英语课程。同时,非英语系的学生反映自己的专业课已经很多,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自身专业课就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对这些学生来讲,自学英语在时间安排上更灵活,没有学分的限制,他们更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效果更好。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现有的部分公共英语课程并不实用。调查中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希望开设英语辅修课,通过课程和证书来激励和促进自己学习英语。

在对中国传媒大学进行实地考察和电话采访时,我们发现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辅修专业有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这些专业都是中国传媒大学的龙头专业,并没有开设英语辅

修。经过问卷调查发现,2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英语辅修,66%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开设英语辅修,10%的学生对是否开设英语辅修表示无所谓。从这些比例来看,学生对开设英语辅修的需求总体不高。

五、总结与思考

在对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三所开设英语辅修课的高校的调查中发现,目前英语辅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内容与时间不合理。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辅修课程内容与英语专业的授课内容基本一致,而上课时间仅仅在周六、周日,如此多的课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教授给学生,这不仅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更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施加了较大的压力。2.考试形式单一。辅修期末考试形式单一,仅仅是以卷面试题和平时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掌握程度。过于重视期末考成绩而较为轻视学生平时表现。这样的考试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自身实际英语能力的提高。建议辅修课程应更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并且注重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授课时间安排,在合理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从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期末考评等方面全方位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弱化课本知识的掌握,重视平时成绩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成绩计算增加平时课业成绩所占比重,对实际应用能力提出要求并且纳入期末成绩考评。在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高的高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语言类高校,可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使英语辅修成为普遍趋势。而有鲜明优势学科的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可以进一步加强,增设更多与优势学科相关的英语辅修课程,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增强英语的专业性培养。将英语辅修的课程进一步细分,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未开设英语辅修的高校,通过对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调查发现,此类院校未开设英语辅修课程主要是由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外在刺激所决定的。北京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并且公共课程及专业课都较大涉及英语,因此学生对英语辅修课程的需求并不高;而中国传媒大学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对英语要求不高,因此对辅修英语的需求也较低。结合调研当中的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诸多数据及访谈分析,建议未开设英语辅修的大学加强公共英语建设,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多开设应用型英语课程的培养,丰富教学课程内容,尽量贴近生活、贴合实际,多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可适当为一些对英语有特殊需求的专业增加双语课程,教学内容以专业英语为主,贴合专业方面的实际情况,以专业方向为主增强学生英语的实用水平,以解决公共英语课程无法满足专业需求的矛盾。

总之,综合类高校因根据自身特点,遵循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原则,确定是否需开设英语辅修课程及课程设置;单科型为办学特色的高校应注重强势专业与强势专业、强势专业与特色专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强特联合”。

参考文献:

[1]张文霞,罗立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4(3).

[2]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

[3]金一平,吴婧姗,陈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猜你喜欢

辅修专业英语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完善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