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09-06-15兰劲华薛素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辅修双学位学分

兰劲华 安 琳 薛素铎 周 游

伴随社会人才需求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以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宽口径、厚基础”的定位,借鉴美国经验,从1989年起,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开展了辅修教育实践,此后该实践在许多学校相继进行。各高校为了保证辅修教育有效实施,分别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在多年和多校的实践探索中,我国高校的辅修教育管理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和鲜明的特点,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笔者从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辅修教育管理实践考虑,在这里归纳如下并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模式

1.辅修层次结构模式

根据辅修教学计划对学生修读课程和学分数量上的不同要求,可分为3个层次,即:第一层次是修读辅修专业(或辅修课程);第二层次是修读第二专业(或双专业);第三层次是修读第二学位(或双学位)。一般来讲,各校辅修教学计划均是由开办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比照该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的,开设课程由该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完成第一层次要求25学分左右;完成第二层次要求45学分左右;完成第三层次要求50学分以上,含毕业设计(论文),这个层次还要求辅修的专业与主修专业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有的学校辅修教育只涉及第一层次,也就是只提供给学生一种辅修学习的选择;有的涉及第一和第二两个层次,有的涉及第一和第三两个层次,有的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3个层次。涉及的层次越多给学生辅修学习的选择就越多。有的学校通过对各层次修读界限的打通和修读要求的衔接,为学生量力而行接受辅修教育建立了良好的激励和进退机制。

2.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有校内自办和校际联合办学两种模式。前者居多,后者以教育部直属的武汉7所高校(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大学)联合开办辅修教育为代表,7所高校的学生可以相互跨校跨学科选择辅修专业和双学位进行有关课程的学习。武汉7所高校联合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优势的互补。与校内自办辅修相比,7校学生的辅修有很大的专业选择余地,如2007级学生可从57个专业中进行选择,学生受益面也广。武汉7所高校联合办学模式的成功运作,得益于由湖北省教育厅牵头建立的较为完善的7所高校轮值管理机制。

3.教学组织模式

有单独开班和随堂听课两种。有的学校只有一种,有的学校两种都有。通常做法是,凡选修人数达20人以上的专业,由学校单独开班;选修人数不足20人的,采用学生个人选课随现有教学班的修读方式。

二、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特点

1.学生自主选择但只能选择一个专业进行辅修

我国高校的辅修教育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优先确保完成主修专业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和发展需要进行的自主选择,选择与否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它不是学生所在学院的硬性要求,不是学生获得本科学位的必需。从保证学习质量考虑,我国所有高校只允许学生选择一个专业进行辅修。

2.限定开设辅修院(系)的招生条件

围绕学有余力,各校对学生申请辅修教育的条件从已有主修专业学习基础的量与质上进行了强调。如普遍要求主修专业已修课程全部合格。在此基础上,有的高校还明确要求课程的首次考核成绩全部合格,有的高校还从已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数或加权平均分上做了限制性要求。涉及两个(含)以上辅修层次的高校,多数又将平均学分绩点数或加权平均分要求标准逐层提高。对于申请辅修第二学位(或双学位),有的高校增加了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

3.突出强调主修专业的中心地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学籍管理仍在主修专业所在学院,辅修专业开设学院建立学生辅修成绩档案,及时向学生主修专业所在学院通报学生辅修学习成绩。其二,辅修专业计划的学分和学时数远远少于主修专业计划,而且普遍为理论课程,旨在向学生提供辅修专业知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其三,学生在修读辅修专业期间若主修专业出现必修课不及格或主修专业课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高校一般视学生不及格的课程门数、重修后的情况以及成绩下降程度等,暂停乃至停止其修读辅修专业的资格,已修辅修及格的课程成绩和学分只作为选修课转入主修专业成绩库中。在学生主修专业受到退学警告时,必然取消学生修读辅修专业的资格。其四,当主辅修专业在上课和考试时间安排上发生冲突时,高校要求学生参加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允许学生书面申请自修所缺课程,书面申请推迟辅修专业课程考试时间甚至同下一年级的学生一同考试,或者学校为学生单独安排补考时间。其五,除极个别高校外,普遍都规定学生主修专业毕业和学位的取得是学生获取辅修专业(含辅修的3个层次,以下同)毕业证书和双学位证书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如果主修专业达到了毕业要求但没有达到授学位的要求,则不颁发双学位证书,学生只可得到辅修专业的毕业证书。相反,辅修专业成绩优劣、是否结业并不影响主修专业学籍处理。

4.践行学分制管理

高校的辅修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除了要求学生完成修读学分外,还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有如下措施:其一,实行课程免修。普遍规定学生主修专业培养计划中某门已修读合格的课程(部分高校对学生修读课程的成绩设了标准),当其要求或学时高于或等于辅修专业的同一课程,则辅修专业的该门课程可以免修。各校这方面的区别在于,有的高校同意学生免修的同时,规定辅修专业开设院(系)应承认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其中部分高校又对学生免修课程门数或免修学分做了限制;有的高校虽然同意学生免修,但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加选其他课程,以补足学分。另外也有的高校规定若学生辅修专业计划中某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时高于主修专业的同一课程时,则在主修专业中该门课程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其二,实行课程免听。一种情况是学生主辅修专业在上课时间安排上发生冲突时,学生可以通过申请自修来免听辅修专业的有关课程;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通过设定学生前一学年各门课程成绩应达标准,对于符合标准的学生允许其当学年可申请1门~2门免听课程。免听学生可以直接参加考试,按卷面成绩记录该门课程考核的成绩。其三,实行弹性学制。除个别高校外,多数高校普遍允许那些主修专业毕业时还未完成辅修专业课程学习(通常限制为少量剩余课程)的学生,在规定的弹性学制内(有的高校甚至再予延长1年)申请于毕业离校后以旁听形式补修所缺课程,经考试获得规定学分,补发相关辅修证书。

5.重视辅修修读过程的质量保证

学生辅修修读资格的取消,除了受以上所言主修学业影响外,还直接受辅修本身修读状况的影响,资格取消情况具体如下:有的高校实行辅修学业定期警示制度,因达不到规定学分而累计被警示两次的;有的高校规定学生若连续两个学期选修的辅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数低于要求标准的;有的高校规定学生辅修课程重修超过一定门数或重修后仍未获得学分的;有的高校规定一学期内学生的辅修课程不及格门数达到或超过限定标准的。重视辅修修读过程的质量保证,除了体现在取消学生辅修修读资格之外,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有的高校规定学生辅修未获得课程学分累计超过一定数量则不得申请参加辅修的毕业设计;有的高校规定无故缺课达一定学时的学生,取消其缺课课程的考试资格,缺课课程必须重修。

三、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特色性探索

我国各高校的辅修教育管理除了形成以上共识外,个别高校也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特色性的实践探索。

北京大学规定“获得辅修毕业证书或双学位证书的应届毕业生,可自行决定按主修专业还是辅修/双学位专业参加就业派遣。若按辅修/双学位专业参加派遣,应在毕业学期初,向所在院(系)和辅修/双学位院(系)双方提交书面申请,由辅修/双学位院(系)报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允许学生走辅修/双学位专业的就业道路,这在我国高校稀有,从北京大学相关规定来看,这个特色是以严把学生辅修/双学位学习质量为前提的,以授双学位对学生课程成绩和学分要求为例,多数高校的做法是成绩合格即可,而北京大学在成绩合格的基础上还要求“平均学分绩点数在2.0以上”。

浙江大学与众不同之处是:其一,实行导师制,注重发挥导师作用。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课程修读计划”。其二,允许学生申请改辅修为主修专业,如规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获得的主修专业课程学分低于该专业有关规定,主修专业所在学院应给予警示,并建议其终止修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课程或申请改辅修为主修专业”、“注册在任何专业的学生,如辅修的专业达到了毕业(学位)要求,可申请把辅修专业转为主修专业毕业,但学校只授一个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种国内独特的做法,建立在实践完全学分制思想的基础上,它为学生转专业特别是在主修学业遇到难以修读的困难时转专业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机会,深刻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三,鼓励学生在实践环节实现知识技能的真正复合。“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与主修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相同的学分经学院认定后可免修,双专业/双学位要求的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不能替代,但允许融合设计、联合实践、合并论文答辩。”其四,鼓励学生积极辅修。“修读并预期能获得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证书的学生,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

四、关于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思考

辅修教育作为主修教育的补充与扩展,在为学生提供广阔多样的学习选择、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向综合化和多学科的发展,高校应积极发展辅修教育,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教育资源,弥补单一专业教育的不足,提高就业的竞争力,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国高校的辅修教育管理,通过采取明确学生修读条件要求、实行主辅修以及辅修各修读层次互通的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制、实行课程免听、免修和学分冲抵等许多值得肯定的管理措施,在鼓励和支持学生接受辅修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从积极发展辅修教育、减少辅修学生半途流失和提高辅修教育质量考虑,笔者认为,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还应从增强开放性和加强质量把关方面进行完善,使辅修教育价值达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具体来讲应努力做到:

第一,提供充足的辅修专业,满足学生的不同专业选择需求,增强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一方面,应尽可能做到校内所有的本科专业都可以作为学生选择的辅修专业。辅修专业的设置不应局限于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应真正从学生兴趣和自身发展需要考虑,使每一位学有余力的学生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辅修专业的机会。与此相配合,应注重发挥随班听课这种教学组织的优势,避免单独组班因受选课学生人数不足而关闭课堂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校际辅修。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呈现不足状态,一所高校想办齐所有专业并办出特色和水平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因而高校间的辅修专业资源共享是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有效途径。然而,辅修教育开展这么多年来,成功的联合办学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制约因素很多,其中学分互认是制约校际辅修发展的关键问题。武汉7所高校的联合办学,是湖北省教育厅重视和牵头的结果,但更与7所高校均属教育部直属院校、办学水平相当有密切关系。大多数高校在谋求联合办学时往往因为各校水平不一而作罢。由此,期待我国高校能尽快与国际接轨走上专业认证道路,届时各高校专业都通过认证,有了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则学分互认和联合办学就方便多了。再一方面,应使修读辅修专业成为解决部分已取得辅修资格学生转专业的途径。我国高校辅修教育承担职责主要定位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能将主、辅修专业都修读下来是最理想的结果,但是,当学生本身对主修专业不感兴趣或修读困难而辅修专业学习又很有起色的情况下,高校应像浙江大学那样,通过完善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使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方面达到主修专业水平),允许学生申请改辅修为主修专业,给学生提供学业完成和发展的新出路,而不应死死受限于主修专业这个前提。

第二,优化课程教学计划、加强网络教学、加强学生学习指导,支持学生顺利修读辅修专业。学习任务过重、主辅修课程上课时间冲突、辅修专业修读盲目和学习困难,是导致学生中途放弃辅修学习的主要因素。为此,一方面,应通过整合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及改进教学方法来完善专业教学计划,精简冗余课时和学习要求。以毕业设计(论文)为例,笔者认为,它本身旨在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因而不应强求学生短时间内做主辅修两个毕业设计(论文),这样质量很难保证。应允许学生将两个毕业设计(论文)合二为一去做,当然前提条件是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能够体现出对主辅修两个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体现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应通过在线学习课程的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有效解决由于单一面授的教学形式受限于具体时空而引起的上课时间冲突问题。再一方面,应通过落实导师制,为学生理性选择辅修专业提供有效指导;通过强化开课学院和教师的责任,适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第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过程和各环节的管理,提高辅修教育的含金量。当前,高校辅修课程(主要是休息日和假期单独组班的辅修课程)由于教学质量管理比较薄弱,存在教师不认真教和学生不认真学的不良现象。辅修教育是大众化教育下的精英教育,强调高质量的教学是应有之义。因此,高校在注意把好学生入口关的基础上,还应下力气把好教学过程质量关,充分发挥专家督导作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状态和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辅修双学位学分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七校联合办学”暂停招生谈“双学位”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大学英语辅修现状与课程改进方向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完善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