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中游戏材料的开发与运用
2020-01-04朱红梅
朱红梅
游戏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载体,是刺激幼儿经验及个性发展的媒介。自然资源具有取之方便、用之有趣、低成本等特点,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发出系列自然游戏材料,并探索出开发与运用自然游戏材料的原则、方法与策略。
一、自然资源中游戏材料的开发
自然资源中游戏材料的开发要遵循安全且有趣、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以及来源生活、简便实用的原则。开发方式一般有三种。
一是原始材料投放。将自然材料清洗消毒,并配合一些简单的材料与工具,直接投放给予幼儿探索游戏。原始的自然材料更具低结构性,通过自身摆弄、操作、探索建构新经验,使之成为幼儿摆弄、操作、探索、想象的有效载体。如,可以将剥开的半个花生壳进行粘贴画,组合成各种造型,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质感。
二是加工制作。如果材料处于一种原始状态,它的可变性、可玩性、可塑性常常有一定的局限,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如切割、打磨、编织等则能使之发挥更大的价值。如:木桩在没有加工之前,玩法就是滚动,但经过切割后制作成平衡板、梅花桩等,玩法就更加丰富;将粗细适宜的木桩斜角切割,侧面削皮打磨添加上不同图案,制作成垒高益智玩具,可以很好地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与探究能力。
三是多种材料组合。将自然材料和其他不同类型与材质的材料进行组合,发挥材料的组合优势,灵活地加以运用,变化多样的游戏有利于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如“百变竹偶乐”这套游戏材料,是由一个钻眼的竹筒、一套长短颜色不同的竹棒,以及废旧袜子、瓦楞纸、毛线制成的手偶娃娃、中国结等组成。单独运用竹筒可以进行感知水的压力变化的益智类游戏;单独运用竹棒可以開展分类、排序的益智类游戏;将竹棒与手偶组合可以开展表演类游戏;将竹筒和中国结等组合可以进行美艺类的制作花灯。
二、自然游戏材料的运用
1.自然游戏材料的运用方式
从材料自身的特点出发加以运用。每种自然材料都有其自然属性,教师运用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考虑自然材料的体积,依据自然材料的外形特点巧妙运用;考虑自然材料是否有容积,充分运用其内部容积;考虑自然资料的横截面,利用横截面、纵截面的形状和内层结构;考虑是否能运用自然材料进行累加或重叠组合。运用时,也可综合考虑材料的几种特点,如,核桃壳可利用其外形特点制作出小乌龟,也可运用容积特点做成核桃帆船。性状独特的自然材料,如,沙没有固定的形态,具有可流动性,加水后可任意造型,可作为玩沙的建构类游戏材料,也可制作沙漏,运用到益智类游戏,还可以作为替代物运用到角色类游戏当中。在运用自然材料时,教师还要考虑自然材料不同类型属性,如,牢固、耐用的竹类、木类等自然材料可运用于体育类游戏;色彩鲜艳的羽毛、叶片、果蔬类自然材料可运用于美艺类游戏等。
从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加以运用。小班幼儿,教师尽量为其提供一些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自然游戏材料,赋予材料“情境性”,易使小班幼儿有亲切感和认同感,能较好地调动他们与材料互动的积极性。如自然游戏材料“石头接龙”,教师在10块石头正面绘制出可爱动植物(种子的生长过程,蝴蝶形态变化图等),反面设计成1~10的圆点,让小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了解植物、动物的生长过程,练习点数等。中班幼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已不仅仅停留在借助一些形象的材料进行简单的操作、摆弄上,他们在游戏中有强烈的语言表达和积极探究的愿望,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根据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可组织幼儿共同收集自然材料,看一看,说一说,也可在游戏中投放一些可以供两三个孩子一同游戏的自然材料。如“树叶盒”这套游戏材料,就是由中班孩子在秋游的过程中收集的各种形态,各种颜色的树叶,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将其塑封后固定在棉签棒上,插入钻孔的牙膏盒,再配上标有圆点或数字的多个乒乓球,就可供几名幼儿共同进行给“树叶排排队”的游戏。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强,交往合作的需求日益明显,自然材料的玩法设计时则更注重合作性与挑战性,这样更能激发幼儿与之互动、探索发现的欲望和动力。如“纺织麻布”游戏,需要三名幼儿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才能完成将细长的麻绳,通过纺织机(儿童用塑料纺织机器)织成麻布的任务,任务完成后,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通过不同方式将开发出的自然游戏材料灵活运用于运动类、益智类、美艺类、角色类、表演类、建构类游戏当中,供幼儿操作、探索,以满足幼儿游戏需要,达成幼儿发展目标。
2.自然游戏材料的运用策略
把握“物性”。物性,指的是物品的面貌与性质,在投放自然材料开展游戏时,教师应充分把握其物质特性,合理运用。比如,果皮不易长时间保存,那么就随用随取,及时更换;蛋壳具有易碎的特性,那么在运用蛋壳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如果破碎,就可以用作蛋壳粘贴画的材料。
尊重“玩性”。幼儿游戏的主体是幼儿,游戏的权利也在幼儿。教师让孩子共同参与收集与制作中来,收集制作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不急于按自己的意愿和设计意图指定幼儿怎么做,给予他们想象和探索的机会与空间,玩法上考虑幼儿的兴趣与创意,保证幼儿在游戏中有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度。比如,在提供玉米皮给幼儿开展游戏时,有的用玉米皮给娃娃编辫子,有的用玉米皮“包粽子”,还有的将玉米皮撕成细条做“热干面”……彻底颠覆了教师预设制作“玉米皮娃娃”的单一玩法。
重复利用。一些自然游戏材料在游戏过后不能再次在该游戏中使用,但教师可以结合其特点在其他游戏中再次运用。比如,玉米印章游戏过后,所有染上颜料(无毒环保颜料)的玉米棒不应随意丢弃,可以作为益智类分类游戏的材料再次使用;树叶制作的披风、麻绳编织的麻裙除了当作手工作品保存欣赏,还能作为表演类游戏的道具使用。
物尽其用。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种自然材料的功用,教师可采用如下方式。①一物多玩,即以一种自然材料为中介,让幼儿探索尽可能多的不同的玩法。还可以在材料传统玩法上进行创新,比如,竹高跷的传统玩法是踩踏以训练学生的平衡能力,师生通过并放、叠放等不同的摆放方式,可进行跑、跳等多种游戏活动,赋予了竹高跷新的活力与价值。②多物一玩,用多种自然游戏材料来发展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针对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利用多种自然游戏材料来开展游戏活动,比如,利用柳条、稻草、棕榈叶、麻绳来开展编织游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利用高跷、草垫、木桩等开展平衡游戏,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③多物多玩,是指将多种游戏材料和玩法进行组合。比如,利用麻网开展匍匐爬行,利用玉米棒开展投掷的动作练习,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创设一个“我是勇敢小兵”的游戏情境,能起到发展幼儿动作、情感等多方面能力的作用。
(作者单位:咸宁市直属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