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合唱教学中音准的把握
2020-01-03黄霄雯
黄霄雯
合唱一直是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众多音乐演唱形式中最自然、和谐的一种。现在,合唱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喜爱,这也使得合唱成为了各学校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成为了校园文艺演出中必不可少的节目。在合唱中,音准尤为重要。然而我们却发现,在小学合唱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合唱时缺乏音准概念,音准水平较低。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学合唱教学,教师必须明白音准在合唱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合唱的无穷魅力。
一、音准在合唱中的重要性
1. 音准的概念和地位。音准是指在固定音高存在的前提下,歌唱或演奏时在音高上的准确程度。在合唱教学中,音准训练是重要的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一个合唱团中,如果个别成员音准出现偏差,就会破坏合唱整体效果,影响合唱的和谐,导致整首合唱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均发生改变。只有每一个合唱团成员都能够保证自身音准到位,才能够做到歌曲融合统一,从而达到美妙的和声效果。所以,音准一直以来都是合唱训练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
2. 音准与合唱之间的关系。如果合唱团的演唱者连基本的音准都做不到,那么后续的声音效果或是歌曲情感处理等都会受到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音准与合唱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深度融合,音准是完成合唱作品的基础和前提。
二、小学合唱教学中影响音准把握的因素
1. 对合唱缺乏正确认识。小学生对合唱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唱歌,并没有准确的音高概念与和声概念,这就容易形成只注重个人音色,而忽略音准位置的现象。因此,我们会发现,在小学合唱教学中,学生的音色很美,音准普遍欠佳。许多小学合唱团成员往往倾向于个人在声乐方面的训练,突出自己个性的音色。然而,如果学生声音个性过强,就难以在合唱中与他人达成一种融合与协调,就无法展现出优美的和声效果。在演唱过程中,如果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声音,就容易忽略了音准。
2. 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对于一名演唱者而言,自身的音乐素养是极其重要的。对比成年演唱者,小学生在演唱时的呼吸位置、发声技巧、视唱能力等方面更加缺乏。在实际合唱训练过程中,若学生自身不具备这些演唱技巧,那么在合唱中就很容易出现气息不稳、音准偏差等现象,这些情况在低年级学生身上更容易出现。低年级学生的视唱能力差,很多学生甚至不识五线谱。笔者认为,熟练地视唱五线谱是小学合唱团成员必备的音乐素养。目前国内小学的音乐教材大多运用简谱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合唱训练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从小会看五线谱,熟唱五线谱。只有每一个合唱成员的个人音乐素养都得到保证和提高,才能使整个合唱团的音准状态达到最佳效果。
3. 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掌握。音乐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速度、力度、节奏、曲式、和声、织体等。一部合唱作品需要掌握如此多的音乐要素,这对于初步接触合唱的小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例如,歌曲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音准的把握。当歌曲的速度较快时,音准容易偏高;而歌曲的速度过慢时,音准便易偏低。这是因为学生演唱时对自身的情绪控制不稳定,对音高把握不到位。学生对音乐力度的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缺乏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歌曲演唱时力度的变化。力度渐强,音准就容易偏高;力度减弱,音准便容易偏低。特别是在音区跟着变化时,音准更易受影响。另外,学生对和声要素的掌握更是缺乏,而在合唱中,和声效果尤为重要。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会发现,进行单声部训练时,学生的音准效果相对较好,可一旦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甚至四声部训练时,学生的音准就有严重的偏差,在演唱过程中就容易随着主旋律走。因此,要加强学生对各自声部的熟悉度,要让学生学会聆听其他声部,感受和声之美,从而把握好音准。
三、解决教学中音准把握的问题
1. 加强听辨能力训练。一个童声合唱团想要展现出美妙和谐的音响效果,合唱队员对音准的判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合唱队员对音高的听辨能力。教师可在每次合唱教学前,先给学生做基本的听音训练,可先从听辨单音开始。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仅要求他们哼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唱出所听到音的唱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再进行音程和弦的听辨训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信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强化训练,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对音高的听辨能力,为后续的多声部合唱教学奠定基础。除了音高辨別,每次训练前规范的发声练习也必不可少。正确规范的发声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气息支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音准。
2. 学会聆听,提高多声部意识。在合唱教学中,多声部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一名合唱团成员,不仅要掌握自己所演唱声部的旋律特点,还应该要清楚明白其他声部的旋律变化,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共同演唱出和谐统一的和声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声部意识薄弱是常见现象,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聆听是音乐鉴赏的前提条件,只有先学会聆听合唱中每一声部的音乐特点,才能对合唱歌曲有更深刻的感受与体会,从而更好地把音乐作品展现出来。在学会聆听的同时,学生还要提高抗干扰的能力。中低年级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卡农训练做起,循序渐进,在训练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再加入三声部或四声部。只有全体学生都能够做到对所有声部的音乐特点熟记于心,具有良好的多声部意识,才能够相互倾听、配合,达到音色统一的最佳状态。
3. 因材施教,改善教学方法。大多数小学合唱队都不是只由一个年级的学生组成,而是由好几个不同年级在演唱方面较为优秀的学生通过选拔而组成的,这就存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问题。合唱队里的队员们因为年龄的不同,他们的音色以及演唱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应分年龄、分声部有针对性地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在教学中可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教师可分组进行和弦音准的演唱练习,让每组的学生相互对比聆听,比赛看看谁唱得更加准确。这样,转变了传统的训练方式,寓教于乐,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从中掌握合唱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训练,应注重训练与实践相结合。高年级学生的歌唱更加具有表现力,实践能够让其展示自我,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