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让语文教学走向诗和远方
2020-01-03毛敏华
毛敏华
整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而建构主义认为,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认知主体,通过自身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与语文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从而养成语文素养。综合两个概念可以发现,整合教学是一种恰到好处、切中语文教学本质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课内教材、课外经典名著,以及儿童绘本、电影音乐、学生习作、视频短片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素材,语文课堂也因此显得开放、多元,充满生长力。整合这些语文素材并巧妙利用,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课堂效果。
一、借助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意境美
音乐与文学是最好的姐妹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如配乐朗读、配乐书写、听乐感悟等,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出美好的意境。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时,在学生感受到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情时,可以适时地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学生闭眼倾听,随着音乐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晚上,皓月当空,琴声阵阵。结合文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如临其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伯牙遇到知音的欣喜。读到“子期死”时,再度播放音乐《伯牙悼子期》,让学生用心聆听,从而感受伯牙失去子期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悲痛心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古朴、醇厚、悠扬的民乐声中感受古文的魅力,学生积累语言、感受情怀有了底气、有了灵气,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作文下笔更加轻松,语言表达更加流畅。
二、以画助读,挖掘课堂视角——方式美
形象思维在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占主导地位,他们的兴趣集中于可以具体感知的事物。因此,可以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整合,将课文中的文字与图画转换,将抽象变成形象,让语文能力在转换中提升。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里,众多古诗仿佛一幅幅唯美的画卷。针对诗中有画的诗歌,在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并在脑海中勾勒出诗中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用画笔画出诗中的美景。教师则扮演好“指挥者”的角色,在巡视中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画、画中诗。最后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将诗意、诗境融入画卷中。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下册杜甫的《绝句》一诗时,教师首先借助简笔画,引导学生将“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中的第一个景物“窗”画下来,再在窗里画出山以及山顶上的雪,形象地领悟“含”一字用得既传神又耐人寻味,给人以窗外景物尽收眼底之感。以此举一反三,问学生诗中还有哪些具有画面感的诗句,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来。学生们兴致盎然,画出了一幅幅生机勃勃、风光秀丽的美景图。在学生们的画作上,既有古色古香的草堂窗框,又有翠绿色的柳条在风中摇曳;既有可爱的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闹、欢唱鸣啼,又有苍苍白鹭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门外江面上停泊着从万里之外的东吴来的船,仿佛勾勒出作者心中浓浓的思乡愁绪。学生一边欣赏色彩明丽的绘画,一边吟诗,不仅感受到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还陶醉在诗人描绘的优美意境中,学生吟诵诗圣其他诗歌的兴趣和愿望也大大地被激发了出来。
三、科学辅助,转变课堂模式——知识美
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而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学校课堂教学的环节,并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亮点,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源泉,增添活力。文本中那些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语言文字演变成生动的画面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在画面的刺激下灵动起来。这样的教学,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猜字谜》一课时,学生单从谜面可能很难猜到谜底是什么,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教学。教师先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一棵绿色的禾苗,然后问学生禾苗的右边会有什么颜色。随着学生的回答,再点击鼠标,在禾苗的右边出现了一个红色的火堆。根据谜面“绿的喜欢及时雨”,再将画面变成:禾苗在雨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火苗则被雨水浇灭。此时,再将图画演变成文字“秋”,再问学生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左右相遇起凉风”的意思。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令学生耳目一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原本枯燥、难以记住的生字变得生动、有趣。
四、依托绘本,优化课堂内容——想象美
近年来,绘本以其图画精美、色彩明艳、文字简洁浅显,深得低年段学生的喜爱。那么,如何借助绘本丰富一年级学生的写话资源,拓展寫话形式,指导学生写话呢?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训练主题,教师可以与教材单元主题内容相结合,寻找绘本和写话训练的契合点。这样,就可以从一本语文教科书的学习,扩展到几本、十几本优秀绘本读物的学习,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例如,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多彩的春天”,结合单元主题,笔者为学生推荐阅读的绘本是英国作家沃尔特编著的《春天什么时候来》。小熊奥菲急切地盼望着春天的来临,它问妈妈:“春天什么时候来呀?”“我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呢?”熊妈妈回答道:“当花儿盛开的时候,那就是春天来了。”“当阳光照耀的时候,那就是春天来了。”“当鸟儿在枝头唱歌的时候,那就是春天来了。”利用文本中小熊奥菲和妈妈的对话,让学生进行一个写话练习。当教师出示“当 的时候,那就是春天来了”的句式时,学生在第一单元“识字一”里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词语,此刻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了。“当万物复苏的时候,那就是春天来了。”“当泉水叮咚的时候,那就是春天来了。”“当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的时候,那就是春天来了。”简练的句式、精准的词汇,春天的特点在学生们的句式仿写训练中展现无遗。
小学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而积累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基本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喜爱的绘本的图和文作为引子,与单元主题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练写,让学生在读中学写,学生就很轻松地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话当中,这样,学生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不仅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同时还点燃了创作的火焰。
总之,整合教学走向的是一种九九归一的“和”“合”大境界。“整”是选点聚焦,“合”是提炼学用。无论是九九归一还是反三归一,这个“一”是一个宗旨——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幸福人生奠基;也是一个途径——语文的方法,即语文活动、语用训练;最终是一种呈现——从一个点出发,逐层推进,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无限的诗和远方。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