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与奥氮平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2020-01-03杨立新
杨立新
【摘要】目的 探讨利培酮与奥氮平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139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利培酮组(给予利培酮治疗,78例)及奥氮平组(给予奥氮平治疗,61例)。于治疗前和治疗2、4、8周进行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心电图异常情况。结果 治疗后,奥氮平组出现心电图异常患者19例、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为31.7%(19/60),利培酮组出现心电图异常患者51例、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为67.1%(51/76)。奥氮平组Q-T时间延长、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及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均低于利培酮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8周心电图異常发生率均高于治疗2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与治疗8周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治疗2、4、8周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3%、26.7%、31.7%,均低于利培酮组的22.4%、56.6%、6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心电图的影响较利培酮小。
【关键词】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老年精神障碍;心电图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6.045
伴随人口老龄化,我国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逐年增多。利培酮与奥氮平临床疗效好,服药依从性高,为临床一线药物。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此类药物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有研究发现,与未进行这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至少增高2倍[1]。本研究旨在比较利培酮与奥氮平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心电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39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利培酮组(78例)及奥氮平组(61例)。其中,奥氮平组男28例,女33例;年龄63-90岁,平均年龄(71.8±6.6)岁;病程2-37年,平均病程(17.6±7.7)年。利培酮组男37例,女41例;年龄62-91岁,平均年龄(73.8±5.9)岁;病程3-32年,平均病程(15.8±8.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入组前30d内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电解液紊乱、甲状腺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患者,排除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及存在药物禁忌证者。所有入组患者及(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研究期间利培酮组有2例患者因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而出组。奥氮平组有1例患者因出现重度肺部感染转院而出组。
1.2治疗方法 奥氮平组患者服用奥氮平(商品名:欧兰宁,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治疗,初始2.5mg/d,最大剂量20mg/d,平均剂量(8.1±4.9)mg/d。利培酮组患者服用利培酮(商品名:索乐,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初始剂量0.5mg/d,最大剂量4mg/d,平均剂量(1.19±0.86)mg/d。治疗期间均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也不使用其他类型对心脏电生理产生较大影响的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胺碘酮、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
1.3观察指标 使用北京福田电子医疗仪器有限公司制造的FX-8322型十二道自动分析心电图机于治疗前和治疗2、4、8周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异常情况,并由心电图专业医师评定结果。凡有1次异常者为异常病例。心电图异常分组方式如下:①窦性心律异常(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②心肌缺血(ST-T改变、Q-T时间延长);③传导阻滞;④心律失常(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较 治疗后,奥氮平组出现心电图异常患者19例、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为31.7%(19/60),利培酮组出现心电图异常患者51例、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为67.1%(51/76)。奥氮平组Q-T时间延长、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及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均低于利培酮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较 利培酮及奥氮平导致的心电图改变常发生于治疗后2-4周。两组治疗4、8周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治疗2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与治疗8周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治疗2、4、8周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3%、26.7%、31.7%,均低于利培酮组的22.4%、56.6%、67.10/e,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人群日益庞大,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但目前临床上普遍存在用药随意性大,对用药安全性问题重视不够等问题。有些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较多,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严重,长期服用会导致药物性心肌炎,甚至引发心脏骤停[2]。有研究报道,抗精神病药物可对患者心电图产生不利影响。其中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达45.6%[3]。
老年人随年龄增大,普遍存在组织器官功能下降,心脏增大,心肌细胞之间结缔组织增生,心脏瓣膜发生退行性改变,心排血量减少,均可导致心肌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异常。另外,有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心肌酶升高,进而出现心电图异常[4]。国外有学者认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抑制神经、肌肉细胞膜上钠钾镁离子激活的ATP酶系,导致心肌复极化异常[5]。目前心脏病专家一致认为OTc间期长于500ms或者相对于基线延长60ms以上者与显著增加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及猝死的风险相关[6]。以上研究均提示临床医生在诊疗工作中要重视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影响,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奥氮平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多巴胺、5-羟色胺、组织胺H1、α1肾上腺素能和毒碱受体均具有高度亲和力。大剂量时能降低冠状动脉流量,使心脏处于高负荷低供血状态,进而导致心电图异常。同时可抑制迷走神经,促进交感神经功能兴奋,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肌缺血性改变,出现心电图异常。利培酮属于苯并异嗯唑衍生物,是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对于5-羟色胺和多巴胺D2受体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具有抗肾上腺素能及抗胆碱能作用,可造成钾、钠、镁离子的改变,影响心肌复极化过程,导致心电图改变。表明两种药物从药理上均可导致心电图异常。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奥氮平组出现心电图异常患者19例、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为31.7%(19/60),利培酮组出現心电图异常患者51例、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为67.1%(51/76)。奥氮平组Q-T时间延长、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及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均低于利培酮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对于利培酮,奥氮平对心电图的影响较低。作者的研究结果与Janion等[7]的研究一致。他们认为奥氮平是相对安全的,很少影响Q-T间期延长。也与CJury等[8]的研究一致。他们认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以舍吲哚危险性最高,利培酮次之,喹硫平、氯氮平和奥氮平影响较小。
本次研究期间利培酮组2例患者出组。1例男性,74岁,精神分裂症病史。在第4周加量至2.5mg/d时患者自诉心慌、憋气,心电图出现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伴持续窦性心动过缓,心电监护显示心率36-46次/min。停止利培酮治疗。给予内科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心电图异常逐渐消失。之后给予苯二氮革类药物口服对症治疗,追访1年未再出现类似心电图表现。另一例为女性,80岁,精神分裂症病史,在第3周加量至2mg/d时患者自诉心慌,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电监护显示心率38-50次/min。停止利培酮治疗出组。后心率逐渐正常,病情缓解。之后给予奥氮平治疗,追访2年,未再出现心动过缓。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利培酮及奥氮平导致的心电图异常发生于治疗后2-4周。两组治疗4、8周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治疗2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与治疗8周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治疗2、4、8周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3%、26.7%,31.7%,均低于利培酮组的22.4%、56.6%、67.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在第8周出现最多。提示患者心电图异常与抗精神病药物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呈正相关性。与此前的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相符: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剂量越大,对心脏的电活动干预越大[9]。同时也提示临床医生在用药前要检查患者的心电图,用药过程中即使患者无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也要注意复查心电图,认真比对心电图各项数值的动态变化。用药初期,尤其是4周内要加强病情观察,注意多次复查心电图。抗精神病药物加量过程中注意勿过量、过快。
利培酮与奥氮平是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常用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本次研究中除3例出组患者外,其余患者用药期间均无心悸、胸闷、喘憋等不适主诉。所有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均<500ms且无相对于基线延长60ms以上者。窦性心动过速者心率均<120次/min,窦性心动过缓者心率均>51次/min。无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无猝死、晕厥出现。表明此两种药物应用于老年患者相对安全。
综上所述,相对于利培酮,奥氮平对心电图的影响较小,对心脏的毒副作用较心,用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较安全。
参考文献
[1]Ray WA,Chung CP, murray KT.et al.Stein, Atypiral antipsychoticdrugs and the risk of sudden cardic death. New England Joumal ofMedicine. 2009. 360(3):225-235.
[2]Lammers L, Zehm B, Williams R. Risperidone longarting injectionin Schizopbrenia Spectrum Illnesses compared to first generationdepot antipsy thotics in an outpatient setting in Canada. BM CPsychiatry. 2013, 13(1):1-9.
[3]程鲲.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产生的影响.医疗装备,2018,31(11):44-45.
[4]陶云海,施剑飞,申变红,等.应用运动平板试验评估利培酮和奥氮平对精神病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8):89-95.
[5]Ryu S, Yoo JH. Kim JH. et al Tardive dyskinesia and tardivedystonia with 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in non-elderlyschizophrenic patients unexposed to first-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a cross-sectional and retropspective study. J Clin Psychopharmacol,2015, 35(1):13-21.
[6]Haddad PM. Sharma SG. Adyerse effects of a typical antipsychoties;differential risk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CNS Drugs, 2007(21):911-936.
[7]Janion M,Dudek A,Sielski J, et al.Long QT syndrome due toolanzapine adminisstration. Kardiologia Polska, 2006. 64(9):986-988.
[8]Gury C, Canceilo. laria P.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cardiovascularsafetv: Current studies of prolonged QT interval and risk ofarrhvthmia. Encephale, 2000, 26(6):62-72.
[9]Kuehn. Bridget M.Questionahle antipsyehotie presCribing remainscommon,despite serious risks. JAMA. 2010(303): 1582-1584.
[收稿日期: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