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策略

2020-01-03韩岁明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9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韩岁明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行业对学生思想品质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地位与日俱增,道德与法治老师不得不在实际课堂中,结合学生的教育心理,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多重结合,将道德与法治内容完整地灌输给学生。最终的教育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有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意识,在生活中将知识加以运用,使思想品质达到教学要求。道德与法治老师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道德与法治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生活实际场所的情景代入,帮助学生在固定生活中理解理论的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本文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入手,提出生活教学策略,以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小学教育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9-0026-02

一、导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包含图、文信息,主要以生活化内容为主,给学生带来直接的生活体验。本身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较强,而道德与法治培养意识较弱,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增强生活运用意识,增强自身培养和提高意识。学生通过生活化学习,充分地利用教材内容,丰富自身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在课堂上,教师带动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或法治问题,让课堂成为探讨如何解决问题的场所,帮助学生的思维拓展,为学生的法治观念形成和道德思想的正确树立打好基础。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总结生活中的知识要点,总结对教学内容的接收态度和学习状态,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全面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帮助教学创新化。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在对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工作时,需要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本身教材内容以图文为主,以生活化内容为主线,针对小学生可接触到的生活场景,合理利用并加深学生的思考,使教材内容被学生全面地接收。老师需要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法治思维和道德思维,并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信息,通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应的生活观念,达到教学目的。在将教材内容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学习价值,以及开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从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体系也得到完善和提升。

比如,老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祖国妈妈,我爱您》这一章节的内容,在教学中拓展生活中升旗仪式、阅兵仪式开展内容,加深学生对“祖国”定义的理解和爱国的认知,并深入指导学生思考爱国的行为,并在生活中加以贯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感触,通过融入具有感染力的场景,以激发学生内心对祖国的情感,有效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其次,老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过新年》的内容,向学生详细讲述新年的由来,并展示生活中的新年习俗,让学生理解过新年的深入意义,进而引发学生对习俗的好奇,深入了解生活习俗,提升学生的积极生活心态,并实现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传承,加深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

三、收集生活中的教学资料

道德与法治老师除利用教材信息外,也需要收集生活中的教学资料,起到巩固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资料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接触生活,通过不断地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身心得以放松的同时,加强对德育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下,更愿意接受德育教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所开展的活动中,促使学生了解更多生活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去发现学生身边较容易落实的活动方式,使活动能够更加方便、顺利地展开。通过实际生活信息的采集,达到教学目的。

比如,老师在对章节《走进大自然》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中采集自然信息,在校园中进行实践活动,避免了大量教学成本的消耗,并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自己身边常见的事物产生新的想法和观念。通过接触生活的方式直接收集教学资料,让学生在教材之外,从生活中直接领悟教材内容。在大自然中,不同的季节可得到不一样的体验,老师在各个季节分别带领学生观察一次大自然,都能给学生带来与众不同的收获。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对每次活动的开展都抱有期待,使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身边的美景,提升学生的审美,并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发展“通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看到更深远的意义”这一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培养了自己观察能力的前提下,思維变得更加细腻。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观察生活场景,不仅能使学生对生活有更多的认知,也能提高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兴趣。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所观拍成照片,也可以将学生的观察画面拍下来,制作成PPT展示给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对《走进大自然》有深入的理解,并深层次转化为“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对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和体验,满足课程教学目的。

四、教学形式生活化

教学形式是老师教学的关键,将教学形式生活化,比如在课堂中加入讨论的环节,有利于摆脱《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刻板印象,教师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多人进行讨论,通过每位学生不同的意见,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地思考相关问题,最后将所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完善,在课堂上向教师进行总结,这一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每位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使学生能够学会包容、尊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并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更多与人交流的技巧,并在向教师进行汇报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引导,在课堂中参与讨论工作,积极思考教学内容。

例如,老师在开展《金色的秋天》这一章内容的教学工作时,可以将“秋天”这一元素单独地提取出来,在课堂中引发学生对秋天进行思考,思考这一季节中的独特景物,思考在这一个季节中可以收获些什么?通过这些思考,让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集思广益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汲取同学的丰富思想,扩充自己的思维储备。以课堂中的讨论作为前提,带着学生到校园中参观,让学生从课堂内容脱离出来,深入实际对“秋天”进行理解。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将会有更多的学习体验,学生对课程死板而枯燥的学习认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转变。其次,学生在学习中也有体验学习的学习经验,借用体验式学习也能帮助学生开拓学习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在实践活动中所观察到的事物用本子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字与图画的方式,将学生的想法和观念进行记录,引导学生将秋天的景物进行绘画,并在图画的旁边搭配学生的感想等相关文字。这种通过记录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所观察到的事物有更深的感触,在绘画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换,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激发学生对记录内容这一环节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记录相关内容,进而使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能够被顺利地完成,同时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和生活化。

五、教学情景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多在课堂中加入生活元素,利用生活化的情景展开教学,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入与所教授内容相关的情景,使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的展示,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换位思考,不断触发学生与教师所创设情境中的人物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并使学生在进入情景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道德体系。

比如,类似《我和规则交朋友》这样的章节,老师在教学中,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交通场景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分别搜集正确的和错误的交通案例,经过整理和筛选,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判断该情景下交通司机做法的对与错,对学生答对的内容进行规则提要,加强学生对该规则的记忆,而对学生答错的内容进行规则讲解,然后学生对规则有正确的认知,摆脱错误的规则理解,在课堂讲解后向学生提出类似的交通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判断和分析,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但在这一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学生因为没有教师的监督和管理,而忽视教师所布置的内容,因此,教师有必要对答案进行公布,使学生对自己做错的部分进行不断的思考,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并且教师要在下次课前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生活化教学情景的加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更紧密的联系,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师也可以将现代化的技术引入到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要举出的例子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搜索相关的视频内容,对视频内容进行严格的核查,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更加方便、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思考,即通过感官来进行不断的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并且这种新颖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关注,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评价环节生活化

良好的评价体系能够完美的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但目前所存在的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大多都是用笔试的方式进行测验。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并不足以使學生的学习效果得到良好的检验。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将评价方式生活化,使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能够通过生活化得以应用。只有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得以应用,才能够真正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考查,能够使学生更加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科目,进而促发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思考,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德育思维和行为进行训练,使自己在考核的过程中获取优异的成绩。

例如,教师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活动。通过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分,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工作进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这种方式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够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历,从实践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社会经验。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实现了对教师的评价手段进行创新,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新颖。通过将实践与笔试这两种考核手段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巧,对学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更加有信心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进行学习和应用,加大学生对这门科目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正向的思维体系。

七、结束语

将生活化的内容应用至教学课堂中,是小学各科老师在教学中使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以全面地开拓学生的生活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内容和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与法治老师的生活化教学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提高政治修养。老师需要总结生活教学内容,将道德和法治内容相结合,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熟练掌握生活化教学策略,以达到最高效的教学目的。带领学生进入生活到实质进行探讨时,需要让学生对生活进行更细致的理解,给学生提供更多讨论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程不仅成为灌输学生正确知识的课程,也成为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课程,达到更深层次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章福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7):45-46.

[2]张继艳.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J].新教师,2019(07):66-67.

[3]胡立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70-71.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