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

2020-01-03宋戈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9期
关键词:健康行为高校大学生引导

【摘要】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是指高校大学生接受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教学、指导的过程;健康行为是指人们的良好作息习惯、营养获取平衡、运动方式适当、生理心理健康、爱好情趣高雅、预防防疫及时等。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十分重要,关系每一个家庭,关系民族的命运,关系国家的未来。本文围绕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结合高校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认真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健康教育  健康行为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9-0009-02

健康教育是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行为的社会活动;健康行为的养成可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保证社会各项事业平稳发展。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参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1]高校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向成年早期过渡阶段,身体发育已经成熟,需要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保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健康意识依靠个体心理活动的调节,从而对个体行为进行指导。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任务是以自我为中心和完成自我同一性,即在面临职业选择、道德标准、政治取向、信仰认同等社会高级认知活动中达成内心行为指导标准的自我认同,完善自我价值观,最终完成人格塑造。由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大学生在完成心理任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社会高级认知事物无法进行明确、正确的意识判断,往往需要借助教育引导才能顺利完成自我认同,包括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养成。加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包含遗传素质、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因而大学生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协调统一,统筹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

一、紧迫性: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面临的形势

据统计,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受到健康影响的困惑也在逐渐增加。根据《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大一到大三,年级越高,受健康困扰比例越高。大四学生中,情绪困扰占比最高达47%;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有一半人睡眠不足。大学生心理困扰来自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性格、就业规划、恋爱、家庭关系等方面。其中,学业成绩是最主要压力来源,人际关系和性格带来的压力紧随其后。”观察高校部分大学生生活现状,作息上除课程、军训、活动等硬性规定的时间外,少数大学生生活规律任性,一日三餐无常,不少人长期不吃早餐、运动缺乏、熬夜睡懒觉,吃饭不注意营养搭配,依赖饮料;部分大学生吸烟过度、饮酒过量,整日看手机、打游戏,离不开网络;极少大学生接触社会人群杂乱,生活情趣庸俗,谈恋爱,甚至开房过夜、吸毒等,精神抑郁、心理情感脆弱,自残、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严重影响了一些高校大学生的身体身心健康,造成个别高校大学生学业荒废、家庭悲伤、学校无奈,情形十分紧迫。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8年、2019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又相继开展了“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查复核工作。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为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提供了法规依据。这些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都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切实举措。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上,结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采取了多项措施,标本兼治,涵养身心,言传身教,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各校在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上不平衡、不充分;在具体实施上仍存在少数高校健康教育课时设置偏少、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校外健康行为管理困难、寒假暑假健康行为引导延伸不够、健康教育效果难以衡量等问题,仅依靠学校显得势单力薄,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协同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共同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提供坚强支撑。

二、实效性:高校大学生健康和健康行为引导的内在要求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我国高校指导学生健康教育的行政法规,具有宏观性、理论性。高校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上应具体化、可操作,突出实效性。笔者认为,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要规范、实用。规范指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导向是否鲜明、教学步骤是否系统、教学效果是否可持续;实用是指健康行为引导方法要便于理解、操作。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學应结合群体年龄、生理、习惯、思维、认知等特点,形成理论的系统化、专业化;理论结合实际列举具有可操作的案例,可学可用,贯穿于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全过程,帮助高校大学生提高健康意识,掌握正确生活方式,识别健康误区;同时高校应出台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日常健康行为流程,供大学生遵守、选择。流程分为基本部分和自选部分,基本部分纳入教学、考核、奖惩范围,自选部分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这样能够充分体现政策的严肃性、灵活性;二是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要可持续、责任制。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健康意识,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习惯。要坚持“课上课外时时抓,校内校外件件讲,寒假暑假家家访”,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更不能时紧时松,要驰而不息,常抓不懈。高校党政工团应齐上阵,责任到位。

三、社会性: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的实现途径

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实现途径。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依靠教育部门或一所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多角度、全方位的参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才能完成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由他律到自主自律习惯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的健康质量得到了飞跃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健康状况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增长也同样得到增强,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配合协作的结果。因而,新时代要完成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任务,仍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笔者认为,高校是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工作的主导因素,要切实担起主体责任,高校在足额开设健康教育课程、辅导以及负责引导大学生日常在校期间健康行为的同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如校园设施、校园文化活动等,并及时与家长联系反馈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状况,当大学生面临突发性事件时要及时与社会相关部门联系救助;家庭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起点、加油站,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有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义务,作为家长更要承担起家庭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督促和监护的责任,不能只让孩子做,自己不做,往往身教胜于言教。另外,现在不少家长把孩子的健康教育推给学校,甚至学校与其联系也是嘴上答应,行动上慢待,这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社会方面,卫生、文化、市场监管、环保、交通、公安、司法、法院等社会相关领域,在制定相关行业规定时,应将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的内容纳入其中,切实履行公共卫生、文化旅游、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社会治安、法制宣传、惩治犯罪等社会责任。

四、科学性: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的根本保证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成果都是遵循科学规律的结果。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是一项公共政策,必须具有科学性。笔者认为,首先政策的制定上要科学。主要看政策制定的质量、效果。《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的行政法规。该《纲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制度性安排,为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提供了科学指南;高校结合实际制定的实施办法是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引导的教学规定,是师生必须执行的教学纪律。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思想认知、社会格局也在变化,进而如何与时代同步,满足高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需求,是摆在新时代面前的新课题,迫切需要不断完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他们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特点的成长规律,特别要做好各年龄段生理心理之间的过渡衔接以及其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测;二是政策的实施上要科学。“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引导行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高校在实施中不仅要有近期规划,还要有中长期规划;操作上要设定基本动作和自选动作。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最旺盛阶段,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因此要为他们学习、生活、社交预留一定的空间,不能千篇一律,要灵活机动,做到基本动作和自选动作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家庭是高校大学生心灵的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发挥示范作用,从一言一行做起,带领全家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美好幸福健康的生活环境;社会相关部门也要根据国家法规,结合本行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定,营造人人关心健康、人人讲究健康生活方式的浓厚社会氛围;三是政策成效的检验上要科学。

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每一位大学生的笑容是我们的希望,每一个家庭的欢乐是我们的祈福,国富民强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王晞.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1-12.

作者简介:

宋戈,女,硕士,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健康行为高校大学生引导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某企业职工健康知识及行为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放松训练护理干预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