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疗效评价及转移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2020-01-03李光军
李光军
【摘要】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扫捕显像(PET-CT)在胃癌诊断、疗效评价及转移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例接受治疗并行放疗或放化疗联合治疗的胃癌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扫捕,观察并分析其扫捕结果,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已经病理诊断的50例胃癌患者行18F-FDG PET-CT扫捕检测发现9例患者原发病灶和27例淋巴转移,其中淋巴转移患者中有7例被CT检查定为阴性。在26例远处转移患者中,PET-CT扫捕测定1例患者肾上腺周的18F-FDG分布量异常并呈现出假阳性,1例患者示大网膜处18F-FDG分布量增加并呈现出假阴性,并在化疗后清除原发病灶。治疗后,进展态患者26例,稳定态患者18例,好转态患者6例。病理诊断和随访数据显示,50例患者中存在29例复发现象。经18F-FDG PET-CT扫捕显像29例患者呈阳性,经CT检测21例呈阳性;在21例未复发的患者例数中,PET-CT检测出18例阴性,CT检测出19例阴性。经检测,18F-FDG PET-CT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阴性患者生存时间长于阳性患者(P=0.001<0.05)。好转态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1.31±1.67)个月,稳定态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7.11±2.30)个月,进展态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1.00±2.68)个月。结论 PET-CT检测方法对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疗效评价和复发转移等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还可为胃癌患者的预后提供预测,是一种可靠的术前检查。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扫捕显像;胃癌;18F-氟脱氧葡萄糖;淋巴转移
DOI: 10.14163/j.cnki.11-5547/r.2020.16.021
胃癌是一種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其特点是发病症状迅猛、预后效果差、致死率高。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癌症类疾病致死排名中,胃癌位列第三,每年有>70万人死于胃癌[1,2]。因此,尽早发现并诊断出胃癌所属阶段是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目前,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 MSCT)是胃癌较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其既能够提供清晰的病变部位结构特征,也可为临床上对进展期胃癌进行分期评估提供影像学检测[3]。然而,多层螺旋CT无法准确检测出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现象,也无法更精确可靠地判断胃癌的病变阶段、远处转移灶和术后复发等情况,导致胃癌诊断出现误差。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and computedtomography,PET-CT)是一种新型胃癌术前诊断方法,在18F-FDG示踪剂的辅助下对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疗效评估、肿瘤残余和复发检测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4]。18F-FDG作为一种葡萄糖类似物,可遵循葡萄糖的代谢和己糖激酶磷酸化过程标记在检测区域,已被临床医学证明其在多类恶性肿瘤诊断、评估过程中可提供多方面肿瘤代谢信息。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17年4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利用18F-FDG分布图像探究PET-CT对胃癌诊断、疗效评价以及转移复发监测的影响,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50例接受治疗并行放疗或放化疗联合治疗的胃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经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癌,且符合化疗条件;②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接受化疗治疗;③治疗前后的基础检查包括详细病例、超声、心电图等基础资料,已经获取完善。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原发性肿瘤;②病程已达癌症晚期且无法接受手术治疗;③拒绝接受放疗的癌症早期患者。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0.8±9.2)岁;病灶分布:16例位于胸中段,17例位于胸上段,11例位于胸下段,6例位于颈段;肿瘤直径0.5-11.2cm,平均肿瘤直径(6.9±2.3)cm。
1.2治疗及扫描方法 经化疗治疗后,需保证所有患者处于空腹>6h状态,血糖值<11.1mmol/L。将患者取平卧姿势并安置于避光候诊室内,测定其体重值,按照体质量7.0MBq/kg比例注射18F-FDG示踪剂。采用西门子有限公司型号为Biograph6 PET-CT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环甲膜层-肠系膜上动脉层,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算法(Ordered Suhsets Expectation-Maximization,OSEM)图像重建。
1.3显像计算 扫描成像后,联合三位对PET-CT诊断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共同分析PET-CT图像。根据扫描图像大致确定18F-FDG在病灶处的摄取值降低浓聚程度,并勾丽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经丁作站处理后算出各层面原发肿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保持联系并坚持随访>12个月。由上述三位PET-CT扫描医师及放疗科医师对分期诊断、疗效评价及转移复发进行评价:①分期诊断:采用半定量分析法分析18F-FDG的摄取量,PET-CT检测SUVmax<2.5为阴性,反之为阳性。治疗后坚持随访24个月,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对比18F-FDG PET-CT扫描中病灶显像结果,观察期病灶形态是否出现变化。②疗效评价:与化疗前相比,若18F-FDG PET-CT扫描显示原发病灶完全消失或SUVmax下降值>35%,则为好转态;若扫描显示术前病理诊断结果中的原发病灶在术中出现转移或治疗后SUVmax≥2.5,则为稳定态;若治疗后扫描显像中的原发病灶恶化或出现新的病发灶,则为进展态。③复发或转移:将病理诊断已确诊的复发转移症与18F-FDG PET-CT扫描结果进行比对,并在化疗结束后观察其是否改变;化疗后,以生存函数曲线描述患者的生存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Kaplan-Meier检验患者的生存时间,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诊断与PET-CT扫描显像结果比较 经病理诊断,50例患者中有14例腺癌尚未划分程度,12例低分化程度,6例中低分化程度,6例中分化程度,其他12例为印戒细胞癌以及内分泌癌等。①18F-FDG PET-CT诊断,49例患者为阳性,1例患者为阴性,经PET-CT扫描发现9例患者原发病灶;②50例患者中诊断出27例淋巴转移,PET-CT扫描显像均表现为阳性,CT检查出现7例患者阴性;③27例淋巴转移患者中,在CT检查基础上行PET-CT检查,发现1例患者的区域内淋巴结转移数量在原CT检查结果上增加,17例患者的病情分期上调;④50例患者中存在26例远处转移现象,经PET-CT掃描发现1例患者肾上腺周的18F-FDG分布量异常并呈现出假阳性,1例患者示大网膜处18F-FDG分布量增加并呈现出假阴性,经过化疗后该患者原发病灶已除;⑤在CT检查基础上,PET-CT检查另外发现2例患者的远处转移病灶,1例为胸膜转移,1例为多处骨转移。
2.2疗效评价 化疗过程中行18F-FDG PET-CT扫描检查,49例阳性患者SUVmax值为(5.22±1.74),27例淋巴结阳性患者SUVmax值为(6.32±4.11),二者均大于胃蠕动的正常值(SUVmax=3)。治疗后,进展态患者26例,稳定态患者18例,好转态患者6例。好转态及稳定态患者继续采用原治疗方法,26例进展态者有2例临床诊疗为术中吻合口炎症,其肋骨葡萄糖摄取量升高,由肋软骨炎症反应导致,术后随访诊断为PET-CT检测假阳性。
2.3复发转移现象 病理诊断和随访数据显示,50例患者中存在29例复发现象。经18F-FDG PET-CT扫描显像29例患者呈阳性,经CT检测21例呈阳性;在21例未复发的患者例数中,PET-CT检测出18例阴性,CT检测出19例阴性。经检测,18F-FDG PET-CT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阴性患者生存时间长于阳性患者(P=0.001<0.05)。对好转、稳定和进展态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其生存时间,绘制生存曲线。好转态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1.31±1.67)个月,稳定态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7.11±2.30)个月,进展态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1.00±2.68)个月。见图1。
3讨论
胃癌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其死亡率在所有癌症疾病中排第三,是医学界的重点研究疾病之一。目前,胃癌的主要诊断方式是超声内镜检查原发病灶和转移复发,多层螺旋CT等常规检查方式可提供清晰的病变部位结构特征,也可为临床上对进展期胃癌进行分期评估提供影像学检测[5]。但是,CT检查不能准确判断出胃癌的分期阶段、远处转移灶存在、术后复发情况以及胃癌的代谢等病情,在疾病诊断、术中病情评估以及预后随访上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PET-CT是临床上新采用的一种癌症术前诊断模式,可联合18F-FDG示踪剂有效检测胃癌分期、疗效评估、转移复发情况等[6]。苟丽等[7]在研究18F-FDG PET-CT诊断胃癌分期时重点说明了18F-FDG作为示踪剂对PET-CT扫描显像的重要性。葡萄糖作为一种人体内能源物质,可被PET的正电子核素18F所标记形成18F-FDG。在人体胃部组织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的代谢水平也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因此可由18F-FDC水平反应胃部细胞的代谢情况,在PET-CT扫描中提供显像剂作用[8]。
在本项实验结果中,已经病理诊断的50例胃癌患者行18F-FDG PET-CT扫描检测发现9例患者原发病灶和27例淋巴转移,其中淋巴转移患者中有7例被CT检查定为阴性。在26例远处转移患者中,PET-CT扫描测定1例患者肾上腺周的18F-FDC分布量异常并呈现出假阳性,1例患者示大网膜处18F-FDG分布量增加并呈现出假阴性,并在化疗后清除原发病灶。在疗效评价中,18F-FDG PET-CT扫描结果显示阳性患者SUVmax>3,其18F-FDG摄取量已超过正常胃蠕动。胃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平滑肌蠕动或胃黏膜持续性代谢活跃活动,会导致扫描结果显像中出现18F-FDG多变化聚集现象,通常其SUVmax<3。但是,由于胃的摄取路径表现为线或环形,在行径缠绕处的扫描显像图易错误表现为坏死淋巴结。再加上胃壁在蠕动伸缩过程中并不均匀,其18F-FDC摄取程度在显像中也会出现局部异常升高现象。因此,出于胃摄取行径的多样化考虑,为避免对其诊断阳性率的干扰,PET-CT扫描之前需保证患者6h内无食物消化需求,并适当增加患者的饮水量,尽量保证胃壁内呈舒张态。治疗后,26例进展态患者中有2例临床确诊为术中吻合口炎症,其18F-FDC摄取量升高是由于肋软骨炎症反应所致,并在术后随访诊断中定为PET-CT假阳性。经18F-FDGPET-CT扫描显像29例患者呈阳性,21例未复发的患者例数中出现18例阴性,与病例诊断结果一致,且诊断率要高于CT检测。结果提示,18F-FDG PET-CT扫描对胃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敏感性较好,其术后评估结果价值更高,将扫描结果与病理诊断比较也可提供可靠的早期监测依据。
综上所述,18F-FDG PET-CT检测方法对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疗效评价和复发转移等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还可为胃癌患者的预后提供预测,是一种可靠的术前检查。
参考文献
[1]Strand MS. Lorkhart AC,Fields RC. Genetics of Gastric Cancer.Surg Clin North Am,2017,97(2):345-370.
[2]Brady JL, Binkley MS, Hajj C,et al.Definitive radiotherapy forlocalized follicular lymphoma staged by 18F-FDG PET-CT:acollaborative studv by ILROC. Blood,2019,133(3):237-245.
[3]黄世明,罗燕薇,尹亮,等.18F-FDG PET/CT与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直接比较的系统评价.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7,24(4):384-389.
[4]叶丽霖,杨航,张清波,等.18F-FDG PET/CT显像评价中晚期胃癌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临床研究.临床内科杂志,2018,35(4):237-240.
[5]周平,周海军.探讨18F-FDG PET-CT检查在胃癌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9):221-223.
[6]周锦,张漫雪,胡秀芝,等.原发胃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35(1):95-99.
[7]苟丽,高峰.探讨18F-FDG PET/CT检查在胃癌中的分期及诊断价值.新疆医学,2017,47(9):962-965.
[8]宋林杰,那兴邦,张红亮,等.术前PET-CT p-SUV值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腹部外科,2018,31(4):235-237.
[收稿日期:2019-10-29]
作者单位:110001 中一东北国际医院核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