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趣编:使经典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
2020-01-03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省杭州市西园实验幼儿园
◆吴 玲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侯 睿 浙江省杭州市西园实验幼儿园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得以生存发展的文化,作为优秀文化载体的经典当然要传承。十九大报告中着重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今年两会,传统文化相关提案也是热点之一,李和平、孔维克等委员相继提出要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尽管关于读经论争,自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废止《读经科》之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实,今天的经典早已不是《读经科》所指的狭隘的儒家经书了,而关于经典该不该读的问题也已有了明确答案。
但是,当前关于幼儿读经尤其是幼儿园是否应当引进经典——经典入园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思想混乱,更存在一些实践误区。我们认为,经典应该入园,经典可以入园,但是经典入园要与幼儿生活相联系,采取适当的形式。本文主要讨论经典如何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问题。我们的见解是,经典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不能简单化和搞形式主义,需要经过“精选趣编”,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取其精华”“联系生活”“寓教于趣”。
一、众说纷纭:经典能否进入幼儿园
关于经典该不该读的问题,现阶段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经典该读。同样,不是经典要不要入园问题,而是如何入园问题。但是,幼儿与成人的情况毕竟不同,对于幼儿来说,经典能否被幼儿有效吸收?如何才能使幼儿有效吸收?这个问题还不乏争论,主要体现为“正方”和“反方”的意见分歧。
(一)“正方”:蒙以养正,经典可以入园
本轮读经风潮,首先在台湾掀起,国学前辈南怀瑾和王财贵教授是首倡者,他们在这场读经运动中明确主张诵读经典从儿童开始。由于方式简单,效果良好,这次读经运动在台湾声势浩大,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吸引了数以百万的儿童参与其中。与此同时,香港和内地也开始有家庭和机构投入其中。1995年以赵朴初、巴金等9位文化老人在八届政协会上提出了一个名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提案。提案中指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是目前却存在中断的危机,为了使这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能够传承下去,旋歌不绝,一定要建立以文化经典为主要课程的古典学校。此提案可以说从政府层面揭开了大陆儿童读经运动的序幕。1998年在著名学者季羡林、杨振宁等人的支持参与下,启动“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工程。工程首先在北京与湖北等地选择1500名儿童进行试点,试点获得成功后,这项活动推向全国,号召全国青少年“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1]近些年来《中华诗词大会》《国学小名士》等国学益智类竞赛纷纷涌现,旨在激励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国学、学习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大力倡导传统文化进校园,他认为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是一项固本工程,更是一项铸魂工程,要注重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特别是经典名篇的比重。[2]以上的提案和工程都是持经典诵读要从小开始的“正方观点”的:倡导者认为“蒙以养正”,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然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大脑发展角度看,左脑主理性,右脑主感性。诵读经典,文字形象刺激右脑,念唱的韵律刺激右脑,加上朗读认字启动左脑,所以是促进全脑的运动。[3]
(二)“反方”:加重负担,经典不可入园
识者周知,自从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废止“读经科”,关于读经的论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1 0 0 多年来,有关读经的问题有过5 次论争。换言之,每次都有反方——只不过他们的理由有所不同罢了。[4]读经应不应从幼儿开始,这一观点更是不乏反对者。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晓东教授,就在多篇论文中批判了幼儿读经这一现象。他认为填牛/“反刍理论”(幼儿学习经典,可先行诵读而不求理解,随年龄增长和阅历丰富,之前背诵的不甚明白的经典会像牛一样“反刍”吸收。)是典型的成人本位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把经书从儿童面前移开,耐性等待,等孩子长大了再让他们读。“即使是有反刍功能的牛,也是要咀嚼它喜欢的粮食,而且是当日吃了,在休息的时候也就反刍消化了,不至于等到几年之后再来消化”。[5]姚彬彬认为以王财贵为代表的“读经教育”打着合理合法的旗号(读书),暗地里推行反智的“洗脑工程”。[6]反对者大多认为,“反刍理论”和“记忆黄金期理论”不仅荒诞,而且是不当使用:一是,就算经典教育有利于道德教化,也绝对不能通过诵读来培养幼儿道德;二是,部分经典中有一些不符合当代教育观的内容,不适合教给幼儿;三是,中国的幼儿负担已经太重了,幼儿读经会助长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四是,读经是100多年前就废止的进步事业,因此他们认为,幼儿读经是复古倒退的闹剧,是应该被抛弃的。
(三)“总结”:文化自信,经典应当入园
对于上述争论,孰是孰非?应当如何看待?怎样选择?在我们看来,首先,圣贤云,“叩其两端而竭”,在目前,让双方的观点都说出来,是需要的,有益的。第二,此一时彼一时,倡导者的观点是更为可取和与时俱进的。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华经典自然具有极大的道德教育价值,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文化自信,这是值得每一位国人体悟的基本共识。第三,反对者的观点,也需要并值得重视,尤其是要尽量不加重幼儿负担。简言之,经典可以入园成为课程资源,但也不能简单照搬,需要考虑到内容选取的去粗取精和形式改编的寓教于趣。
二、去粗取精:经典入园要有所选择
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经典作为主要载体浩瀚繁多,我们姑且把经典分为三方面:一是,儒家、道家等本土古典,如儒家的《四书五经》和道家的《老子》《庄子》等;二是,优秀的古诗文,如唐诗、宋词、元曲等;三是,广泛流传的历代蒙学读本,如“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等。[7]当然,这么庞大的内容不可能全部进入幼儿园。是否能够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需要课程专家根据幼儿特点和幼教需要综合考量,而取舍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删繁就简”:所选作为幼教内容的经典不可太深奥
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人工智能出现,当下也不是重儒崇经的古代,儿童需要接受的知识大量增加,没有足够精力也没有必要都按原文全部阅读。所以,儿童尤其是幼儿学习经典一般要读“选本”,不宜没有选择地读“原典”。[8]此外,经典大都是深奥文言,成人阅读都有困难,就不要说幼儿了,因此经典入园必须“删繁就简”。如果说古代诗文可以有选择地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三百千》和《弟子规》等蒙学教材的改编则更为方便。与此相关,《易经》《道德经》等经典中的部分内容即使经过加工也不宜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虽然它们具有极高价值,但内容太复杂,不如将它放在合适年龄段学习。经典入园,不可急功近利,不可贪多求深。在筛选时,要根据儿童需要,尽量选取幼儿能有所理解的内涵比较浅显的部分,比如古人为儿童编撰的蒙学读本,或者是朗朗上口的诗词。
(二)“取其精华”:所选作为幼教内容的经典要有时代性
毋庸讳言,经典中也存在不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内容。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价值取向,过往合理的放到现代未必合理,至于将来更是未必需要。教育是为儿童发展而设置的,“教师应该和能给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后乃至一生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9]幼儿园所选作为内容的经典同样如此。以《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故事为例:在古代,儿童是成人附属品观念盛行,郭巨为节省粮食侍奉母亲不得已杀死自己孩子被看做孝感天地的行为,甚至添上“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的传奇色彩。但是,放在现在看,孩子不是父母附属品而是独立个体,这种做法就是落后的犯罪行为。此外,很多经典形成于等级制度时代,君王高高在上,经典中自然有不少不平等思想,比如《千字文》中的“乐殊贵贱,礼别尊卑”,这些价值观已经落后于时代,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儿童消解思想糟粕,通过现代转化使之变成可以与幼儿“亲密接触”的文本。[10]当然,经典中更多的是历经时间考验而熠熠生辉的宝藏。如“书看毕,还原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等等,其中有生活中的良好习惯,也有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放到今天依然适用的内容,也是幼儿园经典课程时代性的体现。
三、关照生活:经典入园要趣味改编
经典进入幼儿园,不仅需要筛选,还需要进行改编。我们需要考虑到成人和幼儿接受水平的不同。所以我们在“删繁就简”和“取其精华”选出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幼儿水平的经典之后,还要考虑让它们以合适面貌并趣味地出现在幼儿面前。
1.内容改编:在经典精神中学习生活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所涉内容和价值的普适性。经典中有着很多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百家姓》中包括了中国绝大多数姓氏,《三字经》《千字文》中有很多生活中的常识或者是良好的习惯,孩子在经典学习过程中也在学习如何生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使他们可简洁了解到四季的循环交替。“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使他们知道了时间是比美玉更珍贵的存在。必须指出,幼儿园经典的学习,不只是为中小学作准备,也需要对孩子当下生活有指导意义。以“卧冰求鲤”这一故事为例,为生病母亲抓鱼补身体的精神可取,但为抓鱼而伤害自己的方法不可取。联系生活内容改编经典,可以让小朋友思考用生活中常见方法帮助主人公“抓鱼”,或者思考采用更适当方法表示孝心。这样,既能让孩子学习经典,也能让孩子了解更多生活常识,促进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2.形式改编:在生活趣味中学习经典
常言道,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向导。在生活中学习经典,可以让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直接把经典生硬拿到幼儿园中,老师无从下手,幼儿也提不起兴趣。经典入园,其形式不必拘泥于传统教材,而要考虑到孩子的喜好和特点。我们相信,经典学习有益传承有利于人素质提升,就好像我们认为肉类有营养该多吃一样,但如果就此让牙还没长的婴儿直接食用肯定不好。经典意蕴深厚但不加工就让孩子学习肯定难吸收,如果让经典作为辅食逐渐加入肯定对幼儿吸收更好。经典学习要与孩子的生活结合,考虑孩子已有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对经典进行形式改编。古诗文和一些具有韵律感的蒙学教材可以保留文言形式,加上谱曲,作为课程的资源。目前已有不少古诗文歌曲朗朗上口,旋律动听,不仅可以作为音乐课程资源,也可融入到其他领域课程中。很多蒙学教材,可改编成趣味小故事作为语言活动资源,或者在一日活动其他时间讲给幼儿听。这些改编要将孩子的经验与经典内容相联系,让他们对经典不那么陌生——因为生活而熟悉。
综上所述,使经典入园要考虑很多方面,本文主要是从课程角度思考了经典入园问题。而如何让经典在幼儿园中发挥更大作用,关系到如何教学、如何评价和幼小衔接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共同思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儿童读经一般说来不存在“浪费”,而“反刍理论”也很大程度上已得到生活经验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