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水上游乞巧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探析

2020-01-02赵淑莲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乞巧工匠精神

赵淑莲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陇南文史研究中心,甘肃 成县 742500)

《周礼·考工记》有言:“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1]”工匠的含义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后不断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在建设制造强国的新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弘扬和培育一种工匠精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大力倡导“尚巧达善”的“工匠”精神,这与西汉水上游乞巧文化中的“巧匠”精神内涵不谋而和。西汉水上游地区乞巧女儿节始终将“织”与“巧”“工”有机联系,再扩展为“慧”,有效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一、乞巧仪式诠释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西汉水上游乞巧活动的各项仪式中,蕴藏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古代对“匠”的记载很多,其中“工,巧饰也。”出自《说文·工部》。西汉水上游地处甘肃南部西秦岭南侧的沟谷丘陵地带,是秦文化的发祥地,目前的生产方式依然以农业为主,独特而又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使得“乞巧节”风俗活态的保留了下来,迄今代代相袭。赵逵夫先生将“巧娘娘”或“织女”的最初原型上溯到女修,而女修之“修”其本义是修饰、装饰,《说文解字》:“修,饰也。从彡,攸声”[3]。由此可见,女修不仅是氏族中全能的织布能手,更是掌握了刺绣、编织、彩陶绘制等精巧技艺的女红高手。按照乞巧活动的传统,12-17岁之间的女子参加乞巧活动过程和内容可以使她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艺。在整个的坐巧、生巧芽、迎巧、祭巧、拜巧、跳麻姐姐、卜巧、送巧等细小的环节中,都凝结了姑娘们的灵巧聪慧、巧思妙想、多才多艺。

(一)唱巧:渴望巧慧、追求极致、爱国为民

乞巧就是姑娘们的歌与舞的盛会,每年的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一,乞巧女儿们举行最华丽、最盛大的乞巧祭祀歌舞活动。她们用虔诚又深情悠扬的乞巧歌声来表达夙愿,抒发感情。乞巧女孩虔诚的祈祷、感悟着巧娘娘,请巧娘娘指一条手巧路,将来用灵巧的双手编织自己的梦想,祈愿心灵手巧、智慧已成为民众社会对乞巧节印象深刻的文化记忆。

在祈神祭祀类仪式歌以及娱巧歌中,歌词内容从未离开与自己内心所追求的高超精湛的手艺有关的“巧”“工”“织”“绣”的内容,如:“(迎巧歌)给我赐一双好巧手。(卜巧歌)巧了赐个绣花针。(送巧歌)白手巾绣的牡丹花……红缎子鞋上绣花哩。”姑娘们渴望巧娘娘赐予自己纺织、针线等的技艺,使自己拥有心智之巧。即使在乞巧活动最后“送巧”仪式中,姑娘们也不忘追求劳动智慧,祈求聪慧灵巧。美妙的歌声在仇池大地上升腾,乞巧节即将要结束了,姑娘们还是念念不忘从巧娘娘那里“得巧慧”的诉求以及学习高超生活技艺的执着愿望。

西汉水上游乞巧女儿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和愿望,旧曲唱新声,传统的故事,时事的内容,乞巧的流程,她们歌唱乡村振兴、歌唱脱贫攻坚,“一唱走进新时代,国富民强发展快,奋斗两个一百年,实现小康在眼前……科技成果转换快,北斗导航太空建,华为世界能领先……扶贫攻坚步伐快,精准扶贫见功效,迈入脱贫致富道……振兴乡村谋划快,农村环境大改善,山清水秀新家园……”(姜席镇姬窑村乞巧队所唱) “花果药材长势旺,绿油油庄稼随风浪。村庄一片好景象,村民高兴把歌唱。欢乐愉快把舞跳,国民团结有力量……”她们歌唱传统美德,歌颂党的政策,歌声中有她们鹏举鸿飞的豪情,舞姿中有她们鱼游濠水的自在。“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她们将乡土之情升华到了爱国主义之情,“人民幸福爱心旺,建设社会信心强”把对家乡的自信与对祖国的赞美融为一体。在“现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追寻真、善、美为一体的巧匠精神如一股清流,让人们感受到一份单纯追求美好和质朴的情怀。[4]”

(二)造巧:耐心雕琢、品质保证

“姬氏纸活铺”[5]由民间祖辈相传至今,是西汉水上游地区有史以来第一家纸活铺,该纸活铺第一代传人是生于清代光绪十五年(1890)的姬凤翎先生,在他的精细雕琢下巧娘娘“穿着美丽又合体的五彩纸剪制的裙装,左手翘着兰花指,右手拿着云刷(即“拂尘”,一种道具),柔美端庄中不乏高贵气质。[6]”巧娘娘造型是历代劳动人民心中渴望的理想生活而塑造的偶像,她善织,心灵手巧、善良、美丽、淳朴、勤劳,是劳动人民理想的艺术形象,寄托着匠人的美好愿望。

建国前,大多数村庄因经济条件有限,交通不便,乞巧女孩们各显身手、自己亲手仔细制做巧娘娘像,俗称“造巧”。现在的乞巧姑娘们都不再亲手自己“造巧”,而是去城镇所在地的纸活铺订做、购买巧娘娘像,俗称“请巧”。今天姜席镇姜窑村姜毓家的巧娘娘像因为独特的工艺造型也深得好多姑娘们的钟情。

(三)生巧芽:严谨苛刻、比试技艺

在乞巧节前还有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生巧芽,大概在农历6月20日左右,每个乞巧的姑娘会在母亲的操心和帮助下培育不同品种的粮食嫩芽,俗称“巧芽”,它是“照花瓣卜巧”时的祭品。

生巧芽的过程,是对女性种植技艺的比试,巧芽从一开始就要注意按照严格的流程来操作,才能使粮食嫩芽长得茁壮顺溜。巧芽祭祀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祭祀活动当中,也蕴含着健康茁壮成长、强大的生命力等丰富喻象与神秘的象征意义。

(四)煎巧果:构思精巧、工艺娴熟

清顾禄《清嘉录》中有《巧果》条,描述了巧果制作的材料和方法:“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7]”在祭巧的过程中乞巧姑娘们会想方设法、竭尽全力把好吃、好看的供品敬献给巧娘娘,俗称“供果”。供果的类型有好多,有姑娘家中果树上自产的桃子、杏子、御黄、楸子等新鲜时果,有县城食品商店购买来的蛋糕、点心、月饼、糖饺子等糕点,还有姑娘们自家油炸制作的各种面食,俗称“煎供果”,又叫“面花”“巧果”“面果子”或“油炸果果”。巧果形状有梅花丛、菊花丛、牡丹、石榴树、金钱树、核桃树等等,这些面果子的形状和颜色代表了制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娴熟的工艺。

(五)拜巧:专注自信、才艺比拼

农历七月初二开始,姑娘们穿上提前准备好的鲜丽华美服装,戴上由本村“巧头”负责精心制作的头饰,云肩,再拿上各自的云刷子(即:拂尘)、扇子、手帕、丝巾等道具,无比靓丽、娇艳自信地走到邻村坐巧人家。唱巧结束后,她们还要到大院中或院外空旷、平坦的地方表演各种大型情景歌舞剧,以展示自己独特的才艺,拜巧实质上是不同乞巧点的姑娘们的一场才艺大比拼。

(六)巧饭会餐:精细烹调、展示厨艺

农历七月初七下午,乞巧姑娘们聚在坐巧人家院子里一起吃自己亲手做的“巧饭”,俗称“伴会会”。年龄大点的姑娘们会积极主动绾袖系裙,大显身手,用心烹调,尽情展示自己的厨艺,而年龄小点、厨艺一般的姑娘们也不会闲着,她们会帮忙择菜、洗菜、烧水等。

清代陳昌治刻本巧说文解字注:巧,技也。技,巧也。从工。而“工”在现代汉语里除了技巧、擅长之外,还有精致、巧妙的意思。“家家乞巧望秋月”中“巧”含有灵巧、智慧、技艺、巧手、美好等多层意思。而平时挂在农民口边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巧”含有高妙、灵活、聪慧的意思。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巧”是美好的意思。汉·王充·论衡·自纪:“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这里的“巧”也是技艺精妙,巧手和巧工。从汉代以来至今的乞巧诗词、歌赋中,“巧”的内涵始终离不开针线,也离不开对永远追求完美的“巧匠”精神以及精妙的技能、才艺的追求。

二、传承“匠人精神”,打造“巧”艺特色产业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8]。西汉水上游乞巧女儿节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外界力量(政府、新闻媒体)引导、渗透乞巧活动之中,根据中央、省、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借用着传统的形态赋予乞巧节更加丰富的新时代内涵,积极打造“巧”艺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巧”艺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具备艺术灵气与精神品质的工匠精神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核心,西汉水上游地区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了巧嫂巧妹巧汉子们心灵手巧能编善织技艺,一个个小型手工编织产业发展壮大为绣艺文化产业研发公司,一件件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作品,使自己“巧手脱贫”、“巧手掘金”。如陇南“民俗文化村”乞巧文化传承人——包集村吕小红、卢河乡张芹等巧嫂,她们“绣出了一树的活牡丹……”西峪乡巧汉子王小勇的造花、煎巧果的技艺不亚于巧妹。稍峪乡何巧女,能够将玉米皮变废为宝,将编织与刺绣两种工艺糅合,形成很有特色的草编研发公司。剪纸艺术大师西峪乡卢海燕凭着自己内心对剪纸艺术的喜爱和执着追求,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业余时间耐心、细心地剪裁出了极其精致、细腻的作品,获评第十一届民间工艺“山花奖”银奖以及第四届中国国际剪纸精品大赛优秀奖。剪纸才女赵金慧乞巧节现场向人们展示乞巧题材的大尺寸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双巧手,耕耘着云海翻腾,充分表现人民群众淳朴善良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群众喜爱的传统剪纸素材融入新时代特色和个人思考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剪纸作品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讴歌。汉源镇“织女”鲁军英,追求“巧匠精神”,秉承“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理念,对产品精雕细琢,使自己棒针织品、十字绣、钻石绣等编织技艺水平不断提升,让绣艺的工匠精神永续传承发扬光大。目前她将要成立自己的编制协会,带动更多的家乡姐妹学会编制技能,把编织产品推向市场,自力更生,挣钱脱贫致富,助力美丽乡村产业发展。

司马迁《史记》中的“剪桐封弟”已结合习俗用于节日的工艺装饰和精美点缀,这种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善于在精细中出彩的品质正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二)巾帼巧手秉持匠人精神:德艺兼修

2019年成功举办的精准扶贫“巧嫂巧妹巧汉子”才艺大赛、巾帼巧手制作工艺展,打造了“巧”艺特色品牌,以更加昂扬的风貌、更加精彩的表演,向外界充分展示着乞巧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匠心”“匠艺”“匠情”,巧嫂、巧妹、巧娃精妙无比的“针”“织”,奏响了乡村巧艺产业振兴新篇章。

《增广贤文》中有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新时代乞巧女儿们更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她们实施“巾帼脱贫行动”,踊跃参与脱贫攻坚……悠久的乞巧文化,滋养了大秦儿女不凡的刺绣技艺。巧嫂们一步步带领家乡的妇女绣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渠道,让刺绣产业成为了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正如石堡镇深沟村的残疾普通农家妇女“绣娘”[9]。她身残志坚,坚忍不拔,勤学苦练,在小康路上追求创新竞技,不断创新图案,勇敢地直面生活,在实践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

成名后的“绣娘”包花兰免费培训出师,县内外刺绣和草编人员大多成为了致富能手,正如乞巧歌《纳鞋垫》所唱:“虫鱼花草盈丝线,走兽飞禽跳指间。胸壑明眸藏世界,绣娘技艺绝人嬛”(卢河村骆新庄采集)。精美鞋垫上的虫、鱼、花、草精细图案,都寄托着纳鞋垫女子对心上人、对亲人朋友、对远方的客人缠绵的情思和纯朴的爱意以及美好祝福。

三、巧借乞巧文化,弘扬、培育工匠精神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并指出企业应当尽可能地追求高品质,具备工匠精神,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新时代,工匠精神被重视,新时代的乞巧姐妹与时俱进,用一双双巧手和追求极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品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她们传承了古代乞巧妇女们坚韧、善良、利他、勇敢、成熟、自尊等品格,在政府的引导及相关保障激励政策下,她们将弘扬传统乞巧文化与现代妇女事业的发展融合起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了“巧”手能人,她们发展巧艺文化产业,开网店,搞乡村旅游,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巧手“掘金”。

新时代乞巧姐妹正在自己普通平凡的岗位上阐释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攻坚克难、守正创新。这种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意蕴,是弘扬“劳动最光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国制造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西汉水上游“巧”借“乞巧女儿节”,趁着“互联网+”这股东风,完美地实现了手工艺品的线上线下销售,2018年,巧艺文化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3.88亿元。

四、结 语

在“中国乞巧·对话世界”的新时代,西汉水上游乞巧女儿节深入挖掘古老习俗的积极文化内涵,培育“工匠”精神,打造“巧”艺文化产业金字招牌,新时代乞巧姑娘以织女为自己的钟爱、榜样和崇拜的偶像,她们尽情歌唱新时代文明和谐新风尚,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心、愿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正如勤劳朴实的村姑农夫平时挂在嘴边的话语“巧法、巧言、巧文、巧计、巧夺天工,巧媳妇……”她们以“陇原巧手”、电商达人、养植大王、刺绣“大师”、作家、诗人……的身份展现着自身魅力,建设着美丽乡村,通过乡村“巧”艺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家乡姐妹脱贫致富,已成为西汉水上游乞巧文化的一大创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统领下,西汉水上游乞巧文化的无穷魅力与“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人们大力挖掘、弘扬、传承。

猜你喜欢

乞巧工匠精神
八月来临话七夕
90后大工匠
《乞巧》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潭山乞巧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乞巧七夕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