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升级及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
2020-04-19侯伟
侯 伟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中信国安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一、引 言
中国新疆作为我国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和酿造葡萄酒的发源地,已成为我国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代表性产区,在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新疆天山北麓地区和法国的波尔多、美国的加州被誉为“世界三大黄金葡萄酒产业带”。随着国内葡萄酒产业升级和葡萄酒文化旅游市场需求逐步增加,打造天山北麓特色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促进葡萄酒产业提质增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天山北麓产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力量雄厚、龙头企业聚集、产业基础稳固、经济发展较快、文化底蕴深厚,具备成为国际一流葡萄酒文化旅游生态产区的产业基础。
天山北麓产区海拔高度在450-1000米之间,气候干燥,水源为天山冰川季节河流浇灌,使得葡萄在积累到充足营养物质和糖分的同时,较少受病虫害侵袭;产区四季分明,年无霜期为160-190天,冬季降雪达20厘米以上;土壤多为砾石沙壤土,土壤透气性良好,弱碱性土壤,富含硒、钙、钾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十分有利于葡萄根系向更深土层扎根并大量吸收多种矿物元素,赋予酿酒原料良好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所生产葡萄酒风味独特多样。
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历经多年的精耕细作,具备进一步升级的产业基础,又有以政府为主导、以产区为特色、以酒庄为概念、以产业联盟为平台的强力产业支撑,目前已开辟出东自阜康天池,西至玛纳斯、石河子的葡萄酒生态产区,种植有赤霞珠、美乐、品丽珠、马瑟兰、马尔贝克、小味尔多、霞多丽、小芒森等优质酿酒葡萄品种。截至2018年底,天山北麓产区现有酿酒葡萄基地面积11.61万亩(含兵团),酿酒葡萄原料年产量11万吨,约占全疆总产量的37%;酿酒葡萄加工企业39家,占全疆总加工企业的39%;总加工能力34.8万吨,产能占全疆总量的69%左右。产区葡萄酒企业既有国内一线上市公司,也有众多特色鲜明的小酒庄,二者之间差异性强,产能充足,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酒商的需求。
天山北麓产区科研创新能力突出,能够充分发挥产区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2016年新疆玛纳斯县政府牵头产区龙头企业中信国安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教授合作,经过7年科学实验研究,发布了中国葡萄酒产区首个风土研究报告——《新疆天山北麓玛纳斯产区葡萄酒风格的发掘与固化》,以科学方法和详实数据诠释了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风土”,在国内外同行业引起巨大反响。2017年天山北麓-玛纳斯小产区已经正式被授予全国首家酿酒葡萄小产区,逐步具备了从产区风土特性、葡萄原料、酿造设备到酿酒师的全系要素,具备酿造出代表天山北麓产区个性化、典型性葡萄酒的条件。
(二)北疆地区旅游产业现状
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主要地处昌吉州境内,沿线覆盖阜康、昌吉、五家渠、呼图壁、玛纳斯、石河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山北坡的重要城市群。产区葡萄园大部分位于伴山公路北侧,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离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很近。伴山公路向南几公里即进入丰富多彩的天山自然风景区,附近有天山天池、努尔加水库、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酒庄、万亩林果基地、特色果蔬采摘等旅游项目,能满足旅游度假等相关需求,是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休闲旅游的黄金地段,能够为后续产业升级提供充分条件。
(三) 国内产业结合的情况
葡萄酒旅游在葡萄酒工业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知名度高,产业配套完善,然而国内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葡萄酒企业开始关注旅游产业,张裕葡萄酒最早开始这方面的探索,通过建设张裕葡萄酒博物馆、张裕卡斯特酒庄,开发葡萄酒工业旅游。但是多数此类方面的探索仍然把旅游业作为副业进行产业规划。
近年来,酒庄开始逐步正成为中国葡萄酒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例如宁夏自治区政府将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产业进行了详细的规划,通过设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积极推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长廊建设,围绕贺兰山东麓自然资源优势和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规划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旅游,发展葡萄产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体验经济、地产经济和文化旅游经济。初步形成了区域内以葡萄酒为导向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贺兰山东麓已建成和规划了众多的葡萄酒酒庄和葡萄园,既可以充分领略贺兰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更可以在贺兰山东路的葡萄酒文化长廊里深入体会葡萄酒文化的魅力,有效地将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2019年9月2日,贺兰山东麓获得中国最佳葡萄酒旅游产区。
(四)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规划。首先,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在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品种区域布局、品牌培育推广、葡萄酒酿造、葡萄酒庄建设、酒庄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整合现有资源、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局面,酿酒葡萄品种及酒种同质化严重,特色不突出;其次,葡萄种植与加工、栽培管理技术规程、市场营销策略等资源分散,没有形成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统一协调机制,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最后,政府对天山北麓葡萄酒这一优势资源的发掘、开发力度不够,政策及资金扶持需要进一步加强。
2.总体发展质量不高。“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但实际上除了玛纳斯县、昌吉市部分基地外,大部分基地的技术、装备、管理和营销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缺乏,机械化水平低,种植管理不精细、不规范,导致酿酒葡萄的潜在品质不优;“品牌影响力不足”,整体而言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品牌弱,市场知名度、美誉度较低,受市场行情低迷及国际产品的冲击较大,大部分酒庄生存困难,难以可持续发展;产业延伸不足,当前葡萄酒产业仍处于简单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阶段,没有向更深的领域进行开发。
3.联结机制不完善。天山北麓的酿酒企业与种植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种植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还较低,葡萄酒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增收的效果有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没有形成,在市场行情低迷时,农产品往往供过于求,可是一旦市场行情上涨,地区又出现抢购原料的现象,这种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纠纷既损害了农户利益,也影响了企业利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4.技术水平滞后。一方面,目前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的绿色生产、加工科技应用水平不够,土肥水管理智慧化技术、葡萄园土肥水高效利用技术、葡萄节本绿色轻简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先进科技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天山北麓的葡萄种植园区大都在耕地、林地上建设,且配套的防护林建设十分滞后,大量的荒滩、荒坡和戈壁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修复,葡萄酒产业发展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三、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集群规划及策略
(一)规划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带
以“小产区带动大产业”概念为重点内容,以全国首个通过酿酒葡萄认证的玛纳斯小产区作为样板,从创新政策机制,技术管理标准、企业+酒庄发展方式等提出天山北麓葡萄酒小产区集聚发展的模式,带动沿天山北麓伴行公路到石河子一线的其他小产区,逐步复制再建设,最终在伴行公路百公里区域内形成若干亮点纷呈,与周边景点遥相呼应,各具特色的精品示范小产区,实现以点带面、以质带量的发展模式,以此引领带动全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基于对葡萄种植区的生态化种植措施,对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的荒漠化治理、生态节水、防风固沙等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和合理利用为立足点,以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等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支撑点,以实现生态宜居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当地社会稳定为目标。
(二)核心战略
以产业发展-文旅带动为方式进行双轮驱动。指在“全域旅游”的带动下,重视文旅对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昌吉市重点建设天山北麓葡萄酒文旅消费体验头部平台,从而带动产业带不断发展,效益持续倍增,拉动天山北麓产区销售、消费业务。深挖国内葡萄酒主要消费群体的丰富多元的文旅活动,针对新兴市场做网红产品,推出多样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在玛纳斯建设葡萄酒科研创新中心,引入全国首席科学家及科研团队,建立高水平创新管理平台,推进产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以技术创新确保天山北麓产区产品稳定优质,并且具有产地特色。
建设特色小产区。通过规划和建设天山北麓—玛纳斯小产区、天山北麓—黑洼山小产区、天山北麓—三工滩小产区,依托现有基地的气候土壤等因素,重点打造三个高品质,个性化,定制化的葡萄酒小产区,形成小的产业集聚单元,带动一定的辐射范围,形成天山北麓小产区发展模式。
发挥天山北麓区域内现有“多点”特色化小产区,依托阜康河谷,玛纳斯塔西河谷,中葡股份、张裕、中粮长城等现有产业基础,向伴行公路两侧辐射发展。形成各种特色化、不同规模的小产区。
通过建设“一带、两轮、三区、多点”的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推广小产区认证,形成产地识别,在小产区内引进独立精品酒窖式庄园,每个庄园配套150亩至200亩优质葡萄园。建立产区生产中心,将技术质检生产统一集约化;统一生产灌装;防止酒庄重复建设的现象。打造特色酒庄小镇,围绕葡萄酒形成更多的产业类别和创业类别,实现多风格酒庄、多元化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吸引餐饮、文化、休闲旅游、电商等业态在小产区示范区聚集,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实现两种产业在区域内相互依托、共同发展,以集约化运作对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和现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升级,从而推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地区相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1 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带
四、结论及建议
(一)政策建议
通过政府牵头,组织市场主体成立天山北麓产区促进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统筹负责促进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核心战略任务落实。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建立新疆天山北麓葡萄酒品牌公共服务平台。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通过多种方式持续组织开展产区品牌公共推介活动,进一步扩大新疆天山北麓葡萄酒品牌影响力。围绕葡萄酒的旅游业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客源市场开发、市场推广、市场营销,提高针对不同游客群体设施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在宣传推介新疆旅游景区景点的同时,加大葡萄酒产品及葡萄酒文化的宣传力度。积极推进西域特色葡萄酒文化旅游,促进新疆特色民俗文化、军垦文化、美食等与葡萄酒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二)建立对接模式
鉴于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如何实现产业的融合和升级是此项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和旅游业契合点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产业模式提出三种类型即:以葡萄酒农业种植、葡萄酒工业展览和旅游业相互组合的产业组合模式;以旅游活动相关的葡萄采摘、酿造和销售为一体的体验式产业集群模式;以文化为核心,以葡萄酒节、葡萄酒评选、葡萄酒博览会以及酒庄旅游为主的产业循环模式。
1.组合模式。组合模式暨通过科学规划,将农业、工业和生态旅游合理规划组合的产业模式,是在农业种植管理、工业制造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附加了生态观光的交叉型旅游液态。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工业生产循环、产品展示,吸引游客来观赏、体验、学习、度假和购物的组合发展模式。比如通过新农村建设示范和葡萄酒种植相结合,加强工业旅游示范园的开发,推动两大产业的发展形成乘数效应。
2.集群模式。集群模式以旅游为主导,由旅游带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横向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形成集群效应,简而言之,就是以旅游为龙头,以旅游消费需求为驱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可以学习借鉴法国勃艮第葡萄酒旅游。在此模式中,发挥北疆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葡萄沟、天山天池、天山大峡谷等著名旅游景点为依托,规划特色旅游线路,根据区域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策划特色旅游线路,结合葡萄酒产区旅游小镇,将西域风情与西域葡萄酒密切联系,提升5A景区高端消费和品质体验,宣传产区特色,逐步形成中国的葡萄酒明星产区集群。
3.循环模式。循环模式是文化内涵为支撑,新疆葡萄酒历史悠久,尼雅古城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葡萄酒用具,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更是国之瑰宝;新疆的慕萨莱思葡萄酒酿造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有“中国葡萄酒活化石“之称。可以通过挖掘葡萄酒文物、葡萄酒艺术品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葡萄酒评选、举办葡萄酒展会、葡萄酒节为平台,打造循环可持续的葡萄酒旅游产业液态,推动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