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2020-01-02刘伶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意识

刘伶俐

(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习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时代的新挑战。上海各大高校走在最前列,已就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就课程思政的探索工作正全面铺开。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育人资源的挖掘是前提,只有充分挖掘出课程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才能合理配置这些育人资源,将其以不同形式有机地融入课程中,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

1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育人目标的设定

《西方文化概论》 课程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了极其浓厚人文价值的教学内容,能够使之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该课程是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充分挖掘其思政思源,能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同时,发挥好价值引领功能。

该课程的育人目标主要在于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展示,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宽宏视野和博大胸怀,成为有宽厚文化底蕴的人;通过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事迹和雄浑壮丽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道德情怀上得到升华; 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就及其积极意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借鉴一些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为祖国的振兴做贡献。同时打破学生对西方盲目地崇拜,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让学生能够正确评判西方文化,敢于质疑,勇于探究成为有科学精神追求的人;最终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也强调人性教育与人格教学[1]。因此,通过育人目标的实现,希望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睿智的德行,高尚的品质,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授课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课程的直接责任人,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方式的设置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都由教师来承担,对课程中思政资源进行挖掘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教师,因此,课程思政最终取得的实际效果与任课教师具有直接关系。注重任课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是课程思政高效、高质、有序开展的有效前提。

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从一元到多元,在注重教学科研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育人的角色[2]。目前,湖北文理学院在学校和院系层面教师提供了各种形式和平台促进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学校开展了“育人”双大纲比赛和“金课”分享交流会,让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分享经验; 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课程思政培训、定期开展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研讨论等。专业课教师对开展思想教育都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和较为明确的方法,为课程思政有条不紊地进行奠定了基础。

3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中育人资源的挖掘

在人类发展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和衍生出来了很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强大的感召力[3]。就《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已梳理出多种育人资源,具体内容如下。

3.1 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3.1.1 培养学生拥有信念、执着追求

信念是一种精神支柱,拥有信念的人,往往更具有坚强的意志,更能走向成功。关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会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是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证。在该课程中,爱琴文明的发现者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谢里曼从小对《荷马史诗》中的故事充满兴趣,坚信这段历史的存在,并立下誓言会找到它。坚守着这份信念,他刻苦学习,功名成就,却放弃了商业生涯,追逐自己的梦想,最终找到了特洛伊王国,把西方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由谢里曼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秉承着执着,敢于、勇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不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之人,不盲目从众。

3.1.2 培养学生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信心

自我否定是一种积极的否定,并不意味着对自我的全盘否定,而是要在理性的基础上反思,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积极面对,实现自我超越。本课程中,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撰写的《神谱》以内在的自我否定作为希腊神系延续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希腊神话中自然进化的思想,“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在希腊神话中其思想性最为深刻。借助这一思想性,提高和强化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反思的意识,通过自我否定找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勇敢面对,不断实现超越。

3.1.3 加强学生独立、顽强的意识

独立和顽强是一种宝贵的道德品质,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大学生们应具备独立意识,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上都应不过多依赖父母、教师或他人,能够正确、恰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有自己独立的意愿。该课程中古希腊城邦文明繁荣的原因在于其分离主义,分离主义是城邦文明的显著特征。分离蕴涵着独立意识,在城邦的建立过程中,子邦一旦建立,就与母邦相脱离,在经济、政治上都拥有独立性。独立性促进了城邦文明的繁荣,也催生了雅典的各种文化成就的涌现。借此知识点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意识,能够独立自主学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能过多依赖父母和教师,促进学生能更好地走向社会,胜任工作。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挫折,很多人在面对困境时会退缩和逃避。可以借助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生长历程激励学生顽强的斗志。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发展的前250年间,受尽迫害、欺凌、侮辱和歧视,但是它却在顽强成长起来,最终成为国教。以此勉励学生们在逆境中要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突破阻碍,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3.1.4 培养学生拥有宽容、博大的胸襟

拥有宽容之心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美德。本课程中可以利用亚历山大的“种族融合”政策和屋大维对俘虏士兵的接纳,引导学生拥有宽容、博大的胸襟。另外,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但却抛弃了犹太教的狭隘性,对异质文化兼收并蓄,称谓普世性的宗教,超越了犹太教这一史实也可让学生深刻感知宽容、博大胸襟的力量和作用。

3.1.5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着培育“世界公民”、培育“公共人”的要求,有利于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该课程中可以通过对现代西方经济发展引起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引导学生直视当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关注,并且可以结合疫情期间全世界人民共同抗疫,帮助学生树立主动融入世界的开放观,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观。

除以上育人资源外,还可以借助城邦的建立过程、地理大发现中西方人做出的探索激发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借助近现代西方重视经验的观察、实验、求证和科学引导学生敢于实践,通过西方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协调引导学生树立和谐的观念,通过希腊人对现实生活的珍视和乐观主义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乐观主义精神等。

3.2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出了公民基本道德的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从个人层面对公民道德行为进行评价的基本价值标准。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有“价值导向”的专业课程中,挖掘其科学精神、价值底蕴和思政元素[5]。在《西方文化概论》的课程内容中能找到很好的契合点以实现育人的目标。

3.2.1 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体现了对民族、对国家的一种情怀,更是对民族、对国家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对祖国充满深情,勇于奉献。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具有这种最基本的道德。课程中可以与斯巴达城邦的特点、罗马的英雄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崛起等知识点结合,激励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意识。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线索,在不同的阶段不断深化学生对民族观和爱国主义的认识。

古典时期,斯巴达之所以成为全希腊最强大的城邦,正是因为他们把国家的荣誉置于最高位,淡薄私欲,才保证了他们成为一个战无不胜的种族,战士出征时斯巴达人家人的叮嘱“带着你的盾回来,否则就死在其上”,以及著名的“温泉关战役”中斯巴达人为了保护国家与波斯人誓死奋战的壮举都是激励和感染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素材。

罗马崛起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其发展史中充满了罗马人气势雄浑的英雄主义品格,他们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罗马英雄主义的灵魂。士兵们在战场上不畏生死的奋战和政治家们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守,每一个生动鲜活的例子都能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爱国热忱。

中世纪后期西方民族意识的勃兴和爱国主义热情的高涨,是近代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讲授中可以结合尼德兰人民由于民族感情的培养,使荷兰共和国走向独立,英国人民拥有了“英格兰属于英格兰人”的信念,英国在与西班牙的斗争中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等。在此阶段,主要突出普通民众的爱国意识在国家独立和强大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更深一步引导学生凸出每一个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在国家发展和壮大过程中的作用,能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3.2.2 树立学生的诚信意识

诚信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丧失诚信,是对自我人格的玷污,一旦别人识破,一定会遭受朋友的鄙视,他人的唾弃,社会的谴责,最终会害人害己。当代大学生受到历史、现实、政治、文化、社会、个人的影响和原因,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学校诚信教育的不足是一个方面[6]。因此,通过专业课程中的诚信教育资源,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极其必要。在课程中,中世纪基督教衰落的原因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诚信丧失的严重后果。基督教曾因为其信仰的坚定和道德的高尚赢得了诸多的信徒,可是中世纪的基督教逐渐遗忘了自己的诺言,逾越了自己的本分,由民众的拯救者变为了迫害者,为了获取金钱、财富和权力,欺骗信众、镇压异端,导致了普遍的伪善。正是基督教的伪善,诚信的丧失,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中世纪的基督教带来惊涛骇浪般的冲击。由中世纪基督教衰落的历史教训,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不论在学习中、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做到言而有信,不要轻易许诺,许诺之前要慎重,一旦许下诺言,便要竭尽全力去完成。由于特殊原因实在无法完成,也要真诚道歉,并尽力弥补。

3.2.3 树立学生的友善观

友善是待人处事的一种美德,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道德,有助于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该课程中可以利用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的观点和名言警句来让学生体会友善的重要性,并具体结合古希腊城邦视友善为生活必须地德行,营造出古希腊城公民间亲如一家、友爱互助、自由平等的关系,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让学生感受友善的力量,能与他人互尊互爱、互帮互助。

3.3 引导学生具有辩证思维意识和科学地评判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学生们面对新的时代,只有不断增加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才能更好地面对问题处理矛盾。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如何辩证地看待中世纪在西方文化中的作用,如何用辩证法看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让学生辩证地对待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对糟粕要敢于摒弃和批判等都能作为教学资源来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地评判意识。

另外,可以运用内外因、量变质变、普遍联系的科学思维,帮助学生正确评判西方文化,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成为有科学精神追求的人。西方文化虽然是以西方民族国家为主体,但它并不是独立于世界,更不是独立于东方文化。通过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关系的介绍,引发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关注自身民族文化,树立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西方近代文化由酝酿走向成熟,经历漫长的发展,激发学生凡事从小事做起,注重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积累,树立由量变到质变的唯物辩证法,反对一蹴而就、急功近利。通过对宗教改革运动内外因的全面分析,引导学生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重视内因的作用,重视自我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意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