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

2020-01-02杨一涵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公共英语导游旅游

杨一涵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一、旅游英语的特点

(一)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

旅游英语基于英语和中文的语言特点,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这就意味着,旅游英语本身的学习和应用应当遵循语言学研究的语言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语言学强调,语言最终都应当是被人理解的,是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1]。并且提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体现。旅游英语,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研究,其最终的价值在于帮助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通过旅游英语,打破语言障碍,最终相互了解彼此的思想,实现交流理解。而更高层次的旅游英语追求的不仅仅是打破障碍的交流,更是自由、顺畅、无国界的交流。很多时候,旅游英语的要求要更加高于英语本身,有一定的特殊指向性[2]。如,旅游英语更偏向于对旅游资源的介绍、讲解,游客本身对于旅游景点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建筑特色等不十分了解,就需要导游发挥其旅游英语人才的优势,着重进行讲解,为游客疏通思维认知上的盲点和误区,达到文化意识的共情。而这样的作用,一般的英语学习者是很难做到的。此外,旅游英语比一般英语更具有专业性,这体现在旅游英语对于一些行业专业术语与习惯用语的频繁运用上,如出境商品、补税、退税、纪念品,等等,这都是旅游英语常常涉及到的行业用语。

(二)旅游英语的风格特点

提及语言风格,旅游英语基于旅游行业的相关属性,应当是为倾听者服务的,其风格特点就应当充分尊重倾听者的意愿,考虑到其感受,当然在这其中还要完成最基本的交际需要。首先,旅游英语很注意一些礼貌用语、行为礼节指导等内容的使用,因为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行业,所以旅游英语的使用往往都带有谦逊的姿态,要充分尊重倾听者的内心感受,使对方感受到真诚与被尊重,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旅游本身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因此总体上对于旅游英语本身的要求也是感情上相对愉悦的,要让旅游者内心充分地感受到行程的轻松愉悦,导游应当选择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方式展开交流,不能过于书面和刻板,否则难以在短时间内融入到游客群中,更难以取得沟通的信任感。再次,旅游英语的风格应当是随着旅游景点的转变和旅游者的需求而随时调整的,大体上以轻松愉悦、通俗易懂为基准,但当遇到人文背景积淀深厚、底蕴丰富,或者有着特殊历史故事的景点时,旅游英语的讲解应当是庄重的,饱含情感的,如果仍然按照之前的一贯轻松自由,就显得格格不入了[4]。

(三)旅游英语的文化特点

旅游英语的文化特点是基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旅游人群的种族信仰和旅游目的等内容综合而成的,这就使得旅游英语的文化特点丰富而繁杂,尤其是要求导游本身具备极高的文化修养,以及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储备。从我国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丰富,然而各民族的文化底蕴和风俗习惯又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旅游英语人才要多了解并掌握地域文化知识和民族风情,尤其是对于一些当地的特殊禁忌有充分的了解。此外,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使得人文景观、历史景观的讲解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要在讲解当中熟练掌握经典的人文、历史背景,以免错漏[5]。而对于旅游者而言,他们来自于世界各地,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也要求导游要有较为深入的知识储备,要对跨文化交际有着全盘的学习和认识,才能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总体而言,旅游英语是兼容并包的一种存在状态,对于文化背景和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的掌握情况要求较高,掌握的难度也相对较高。

二、旅游英语的翻译路径选择

结合上述提到的旅游英语特点,在此提出一些旅游英语的翻译路径以供选择。

(一)夯实公共英语的学习基础,以确保旅游英语翻译水平的提升

旅游英语以公共英语的学习为基础,简言之,就是学好公共英语,才能帮助旅游英语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帮助旅游英语翻译的简单化、日常化,更便于旅游者理解和接受。公共英语是交流的前提,旅游英语人才的工作日常,首先是与旅游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这里大部分运用的是公共英语的基础,双方要相互了解、相互认识,并对旅游行程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都需要依赖于公共英语的交流。因此,对于旅游英语人才而言,公共英语是确保旅游英语翻译水平提升的基础。就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境况而言,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旅游英语人才相对匮乏,造成旅游英语翻译质量不高的现状。甚至能够在一些旅游景点的指示牌和场景介绍中都存在语法错误,旅游过程中导游不能与游客有效沟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举例来看:“export”这个词语在英语原本的意思是“外贸出口”,而这个词语常常被用于一些公园、室内建筑景点等的“出口”指示牌,极容易让游客产生误会。再比如:中国人常常说“你知道的,我……”这样的句式往往会让对方一下子拉近距离,觉得是一种熟悉的人之间的谈话方式。一些导游也喜欢用“You know”来作为语句的开头,用来拉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而往往会得到对方的一句“I don′t know”来结束所有的谈话。这其实是基于导游对公共英语的掌握不扎实,习惯性的用中文思维强行加入到英语句式当中,实际上对于西方人而言,“You know”这样的句式开头,还是应当在相对熟悉之后再使用,尤其是在一些官方的讲述当中,更不能这样使用,显得不尊重,也不礼貌。因此,这里建议旅游英语的翻译首先要学好公共英语,对于一些单词和句式的使用,要做好结合语境的判断,不然容易给人一种不专业、不礼貌、不准确的感受,使得翻译适得其反。尤其是在一些景点和公共指示牌的设立上,应当做到精准、契合。对于一些特殊难以翻译的,可以适当地加入注释[6]。

(二)适当在翻译中运用注释法,能够明晰文化内涵,并增强文化共情

中国的旅游文化基于悠久的历史背景,一些与历史紧扣的语句、词汇带着强烈的地域色彩,对于不熟悉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而言,很难直观地通过一个特定的词汇来理解其真实含义。比如中国有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以时间命名,像“七七事变”“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等,这些运动多以当时事件发生的日期命名,如果只将数字形式的名称翻译,那么外国游客很难以理解其含义。此时,导游就可以将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和命名的原因进行注释讲解,加深该事件在相关旅游内容上的印象,帮助游客理解特定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融入历史,感受人文情怀。再比如:中国的一些概括性讲述,像“五讲四美三热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学说”等,这些都是高度概括性的词汇,如果只采用直译的方法,也容易让游客不明所以,因此可以采取适当的注释,帮助游客理解,还可以从中帮助游客推荐与之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进行关联阅读学习,这能够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除此之外,中国旅游文化中还有一些名人名言的题词、成语、谚语、诗句、词句等的介绍,这都需要导游进行深入的注释引导,例如“曲径通幽”“云深不知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等,这些都不是通过直译可以字面翻译的,适当的注释和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其中还可以渗透有关的名人介绍、诗句由来和刻画意境的传递等内容。上述在直译基础上增加注释的方法,能够帮助导游更好地传递旅游文化,获得游客的充分理解,并产生文化共鸣,达到共情的目的。

(三)区别不同名词的微妙解释,使旅游英语传递出更丰富的内容表达

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同一类的名词,往往注重其深层次的微妙差异。例如,同样是水,根据其形态的不同,以及水流的大小和轻重缓急等,有江、河、湖、海、川、涧、溪、谭、渊、洼等众多的区别;同样是山,根据其高低、形态的不同也有山、岳、峰、峦等众多的名称。而这些微妙的变化,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往往有所遗失,甚至是忽略。一些导游将所有的类别都混为一谈,这让游客很难感知到中华语言的神妙所在。然而,这里遇到的棘手问题是在英文现有的词汇当中,无法精确区分出这些中文词汇之间的微妙变化,这也为意境的传递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在这里建议通过基础词汇保留的方法,在区域范围内对景点介绍使用统一标准。“寺和庙”在中国的旅游资源中是占有较大比重的,而大多数的导游在介绍的时候,并没有关注到二者之间的区别,而是笼统的将其混为一谈。实际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寺”和“庙”的区别巨大,“寺”一般为官用,“庙”多为民用。这也是为什么皇家专用的上香之所都是“XX寺”,而民间用来祈福的大多是“XX庙”。此外,“寺”主尊供奉的是佛,而“庙”主尊的多为鬼神,如龙王庙、土地庙,等等。而“寺”在中国古代还有大理寺、太常寺等官署的名称,而“庙堂”指的是官场,处理政事之所。对于一些古代德才兼备的人,身后也有人为其立庙,如孔庙、关公庙、岳庙,等等。在导游为游客介绍时,可以保留其原有名称,如“尧庙”和“少林寺”,当前大多数的解释其“庙”和“寺”都翻译为“Temple”,未保留其古代意蕴,传递上也不够准确。导游可以在此将“Yao Temple”的翻译保留其字音,为“Yao Miao”。并将“庙”进一步进行翻译,讲出其与英文Temple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方便游客了解。并可以用“少林寺”的“寺”作对比,突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可以直接将二者翻译为“Temple”和“Monastery”,以突出二者之间的微妙差别。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具有形象记忆点的景点名称翻译中,还可以运用汉语音译和意译交互的方法,来起到对特殊地名的翻译效果。如,“仙女峰”可以直接翻译为汉语音译“Xian Nv Feng ”,也可以通过其意境,将其意译为“Goddess Peak”,这二者之间要进行适当的相互转化,并进行注释,才能更好地让游客满足知识获取的需要,并更深层次地达到文化碰撞。

(四)在文学渲染的前提下适当取舍,以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

大多数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是为了体验中华文化,然而他们一时间无法接受过于深奥的文化内涵,只能通过一些直接的感知来进行体验式了解。尤其是在面对中华文学的深厚文化内涵时,如果过度强调文化渲染,力求精益求精地让游客体会到每一个点,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么导游在此过程中就一定要懂得取舍,要明晰当前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应该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让游客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体验。比如:中国古时在邀请客人到家中做客时,往往会讲到“寒舍”这个词,实际是传递出了中国人的谦逊,但“寒”这个词本身有多种意思,在这里导游不必要将这个词的所有意思都进行传递,只需要让游客明白,这是一种古人对于自己住所谦逊的讲法即可。这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免贵”“鄙人”“令爱”等词的使用和翻译上,大体上都应当避开直译,而只是浅显地传达出所要表的意图即可。汉语当中还有一些词汇的用法很特别,比如当请客人从一个处所移动到另一个处所时,会用到“移步换位”这个词,逐字翻译大可不必,只要传递出“移动”的意思即可。当介绍一些景色时,导游有时会引用一些成语和诗句,如“美不胜收”“鸟语花香”“苍翠欲滴”,可以直接用音译的方式,让游客记住这个成语,并向他们解释这个成语所要传递的大致意思,告诉游客当你在形容这样的美景时,你也可以说这样的成语。当经典的景点与某句诗句相关时,也可以将其解释为“这个地方曾经诞生过一句经典的诗句,是……。意思是……”。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文学渲染的取舍是根据游客的接受能力而定的,对于有一定文学基础的游客而言,适当的文学渲染是有必要的,而对于一些过度华丽的辞藻堆砌,为避免浪费过多的时间,还是建议适当进行删减,以传递核心理念为主[7]。

(五)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文化背景介绍打破文化壁垒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尊重是涉外旅游项目的一个核心输出点,更是旅游英语应当时刻注重的部分。在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导游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带游客体验前所未有的风土民情,更重要的是传递这些风土民情背后的历史文化,这是尊重中国历史的积淀,更是打破国际的错误认知。当游客接触到一些敏感词汇时,中西方文化会发生碰撞,此时导游应当提前预判到这样的状况发生,提前做足功课,并为游客讲解注意事项。比如:西方文化当中对于“龙”的认知多是阴暗、邪恶的,而中国则奉“龙”为天命,并称中华民族为龙的传人,古时候的帝王更是以龙为尊贵的身份象征。当带领游客参观类似“故宫”等与龙相关的景点时,导游应当充分为游客介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在翻译时注重强调这一文化差异,以此来破除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误解。当到达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体验少数民族文化时,应当注意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比如回族信奉“猪”是远古的祖先,并对他们有救命之恩,因此对于“猪”和与“猪”相关的话题是禁忌,他们不食用任何猪肉食品,对于任何自然死亡的动物都不食用,并且在宰杀动物前要遵从伊斯兰教的习俗进行安拉。这些都应当对西方游客进行解释,通过中西方之间的比较,让游客明白,虽然都有自己信奉的东西,但到了相应的区域,还是应当以尊重当地习俗为先。此外,对于一些本身有着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名称,导游应当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多下功夫,一些导游把“寒山寺”进行了直译,将“寒山”作为一个地名进行解释,这是绝对错误的做法。根据史料记载,“寒山寺”的由来是源自于当地一个名为“寒山”的和尚,而“寒山寺”真正在中国的地位源自于文学作品《枫桥夜泊》,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是借助了“寒山”这个名字的言外之意,拥有了更加孤寂清冷的感觉。在翻译中,导游应当适当扩展外延,向游客介绍“寒山寺”的来历,帮助游客领会古诗所传递的意境。在这里,如果直接意译,就不如对地名保留汉语音译更恰当[8]。

猜你喜欢

公共英语导游旅游
转型视野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角色困惑与职业发展研究
公共英语阅读教学的金课实施模式探析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公共英语构建研究
中职院校公共英语和职业英语教学的衔接分析
黄希川
旅游
网约导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