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乡土地理资源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02天津市武清区天和城实验中学李航阅

家长 2020年29期
关键词:动态性人文地理乡土

□天津市武清区天和城实验中学 李航阅

一、乡土地理资源应用到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一)利于实现人文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但要求教师在知识技能培养上加大力度,还应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并完成优化学生情感态度的教育任务。这种三维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教师发挥自身作用,同时实现三个维度上的全新教育要求。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教师往往会忽视情感和态度目标,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针对这种情况,要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并在人文地理课堂中合理应用。

由于学生对乡土资源有着特殊情感,利用小组合作、案例探究、情境创设等方式完成对资源的应用,可使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其获得和建立更为深刻的知识体系认知。

(二)丰富人文地理教学内容

乡土资源作为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在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可增强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拉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习的感受,增强获取知识的高效性。同时,通过家乡的窗口,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了解乡土地理的生命活力,引导学生树立长远发展的志向。另外,乡土地理资源作为教学实践的辅助资料,教师可借助家乡建设的具体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实践活动,更加立体化了解自然资源利用、空间分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意识,增强学生综合性能力,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切实提升。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合理选择乡土案例,构建互动型地理课堂

人文地理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知识通常以文字讲述为主,对于学生而言,过于抽象和枯燥的知识很难在单一讲解下完成深度理解。同时,依照教材内容进行简单教学,缺少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会阻碍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为此,将合适的乡土资源应用到课堂中,并利用实际乡土地理案例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分析和探讨活动,可使学生了解知识要点,并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完成对知识的把握和消化。

以“工业区位选择”知识为例,首先,教师可依照教材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工厂为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工厂选址的基础信息。其次,教师可依据工业区位变化相应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以四个案例为素材,讨论各工厂在选址时要考虑哪几方面要素。在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代表不同的工厂,陈述选址的原因。其他学生可向工厂代表提出问题,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再次组织讨论。通过学生对区位知识的理解,以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能掌握工业区位主导因素相关知识点,完成对本节课程的学习。

(二)创设动态情境,挖掘人文地理要素的动态性

人文地理要素存在空间层面的差异,同时在实践层面上也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讲解人文地理知识时,立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的视角,全方位探寻人文地理知识的存在规律,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时空观念,实现思维能力的切实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加强对地区资源的了解,并关注人文地理发展的动态,整合资源形成教学资料合集,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学习“人口增长模式”相关知识点为例,教师可结合我国人口发展实际情况,为学生构建人口政策相关的动态情境。比如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推行的生育政策、三种不同政策影响人口发展和增长的情况。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单独二胎政策调整为全面二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政策给我国人口数量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并了解人口发展的动态性特征,使学生之间形成在人文地理知识学习中的变化性思维模式,更高效解决各类人文地理问题,增强解题效率,收获良好的学习成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人文地理知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处在动态的变化中,具有复杂性特征。这种知识内容的特点,给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在了解人文地理知识特征的基础上,以动态性思维看待地理教学,并加强对乡土资源的合理应用,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击破学习难点,并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协同提升。

猜你喜欢

动态性人文地理乡土
自组织多主体系统动态性的推理研究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动态性对简笔画动物审美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管理者认知视角的环境动态性与组织战略变革关系研究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初中思想品德“动态生成教学”的研究与发展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