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田里板凳龙舞与右龙板凳龙舞仪式比较研究

2020-01-02汤洪丽时雯雯陈文苑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龙舞龙灯舞龙

汤洪丽,时雯雯,陈文苑

(1.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00;2.黄山学院 科研处,安徽 黄山 541004;3.安徽医科大学 人文医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徽州板凳龙是指流行于古徽州地区的一项传统民间舞蹈艺术。法国象征人类学大师特纳认为,仪式就是一个连续性活动的基型,包含着在一个特定场合中形体、语言、器物等的展演。徽州板凳龙舞仪式即围绕着板凳龙舞蹈构建而成的一系列展演活动。

舞板龙是徽州地区的一项传统习俗,《祁门县志》《绩溪县志》《婺源县志》等地方志对这一习俗均有过记载,如清同治《祁门县志》曰:“上元夜,庙宇张灯,或扮龙灯,钲鼓游于里巷,以庆‘元宵’”[1](P1036);《绩溪县志》说道:“农历正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夜举行灯会……瀛洲、大仁里、周坑、华阳一带盛行舞狮、舞龙灯”[2](P790)。在徽州,板凳龙舞又常被称之为“游烛龙”“嬉排灯”“龙灯舞”等等。

虽然舞板凳龙在徽州历史上较为常见,但据笔者田野调查,目前举行板凳龙舞仪式的村落已经屈指可数,如歙县许村、徽州区潜口村、绩溪县尚村、休宁县田里村和右龙村。这其中,仅有田里村(自然村)和右龙村(自然村)舞板凳龙仪式几乎没有中断,可谓活态传承至今。

田里村现隶属于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右龙村则归休宁县鹤城乡管辖,两村均地处休宁县西南角,为新安江源头区域,毗邻江西省景德镇市。田里村现有185户人家,人口数量为630人,右龙村现有123户人家,人口数量为508人,两村的主要姓氏均为张姓。田里村与右龙村相聚19.2公里,村民的收入来源均为茶叶、农作物以及外出务工,右龙村现有“中国有机茶第一村”之美誉。

不论是右龙村还是田里村,舞板凳龙仪式可谓村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集体性活动。笔者曾于2018年8月、2019年2月、2019年9月对田里村和右龙村板凳龙舞仪式进行民族志调查,调查发现,右龙村板凳龙与田里村板凳龙舞仪式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将从仪式时间、过程及功能等方面对两者做出比较。对右龙板凳龙和田里板凳龙仪式的分析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徽州板凳龙舞文化。

一、仪式举行的时间

徽州板凳龙绝大多数在元宵节期间起舞,《歙县纪俗诗》曾曰“元宵嬉灯,极其喧闹,巨丽龙灯,亘数十丈……游行村市”[3](P272),清康熙《歙县志》记载:“元夕,游烛龙于衢巷”[1](P1033),今人高庆樵在其《徽苑谱春秋》中写道:“元宵夜,各家举板龙灯在祠堂前连节成龙”[4](P79)。

右龙板凳龙遵循着徽州舞板凳龙的节日习惯,为元宵节当日起舞,而田里板凳龙独树一帜,起舞的时间为每年的中秋节。在徽州地区,中秋节舞龙多为稻草龙(以稻草编织成龙的造型),而舞板龙目前仅见于田里村。放眼全国其他地区,在中秋节舞板龙的情况也非常罕见。

此外,右龙板凳龙舞仪式仅持续于元宵节当日,而田里板凳龙舞仪式时长为二日,第二日(农历八月十六)傍晚为村中孩童模仿前日仪式舞玩。

二、仪式的行动者

右龙板凳龙与田里板凳龙舞仪式的行动者基本相同。板凳龙舞仪式为全村盛大的节日活动,每家每户选派一位人员参加。历史上,只有男性才可以参与舞板龙,参与的男性必须成家并已独立门户,因此徽州板凳龙常被称之为“人丁龙”。随着时代的发展,板凳龙仪式的行动者发生了变迁,如今,女子也可以代表自己的家庭参与舞龙。

传统时期,右龙板凳龙舞仪式的组织者为族长,现为村级干部(村支书张光武)。每年仪式举行之前,张光武选派人员负责舞龙具体事宜,张光武则为总负责人。田里板凳龙仪式的组织者为本村自发成立的“龙灯会”。“龙灯会”由6位村民组成,分别负责仪式的组织、宣传、筹款、置办用品等等。“龙灯会”成员6人并不固定,由村中每户人家每年依次胜任,6人中有一人为舞龙仪式的总负责人,名曰“做头”。“做头”除了负责协调具体的工作外,还需负责准备仪式正式开始前祭拜的用品(鱼肉、豆腐与蔬菜)。舞龙仪式结束后,当年的“龙灯会”成员会将蜡烛、账簿、乐器用具等交送至下一年的“龙灯会”成员。

三、板凳龙的形状

徽州板凳龙形状可分为“龙首”“龙身”与“龙尾”,“龙身”和“龙尾”形似传说中龙的造型,由竹篾制成,内设蜡烛或电灯,竹篾外层以绵纸糊裱,绵纸上常绘有图案和文字。图案如回形纹、卍字纹以及各种吉祥纹饰,文字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龙身”为诸多节长形板凳拼凑而成,每块木板两端各凿一个圆孔,用木棒穿孔连接。板凳长约1.5米,宽约20厘米,多由杉木板制成。板凳上陈设3只灯笼,灯笼内设蜡烛。内设蜡烛的灯笼又被人们称为“龙灯”。夜幕降临,人们点亮蜡烛,舞龙仪式开始,整个场景蔚为壮观。

右龙板凳龙“龙头”内安有19盏蜡烛灯火,“龙尾”安有5盏蜡烛,抬“龙头”人数为四人,抬“龙尾”则是两人。田里板凳龙“龙头”内安装蜡烛6盏,“龙尾”蜡烛为3盏,抬“龙头”“龙尾”人数亦是四人和两人。田里板凳龙虽在总体特征上与徽州其他板凳龙大同小异,但“龙身”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田里板凳龙的“龙身”虽也是由长形板凳构成,但板凳上的三盏“龙灯”却是插上香火的南瓜瓣。

四、板凳龙舞仪式的过程

右龙板凳龙舞仪式过程与田里板凳龙大同小异,具体分为“起龙”“舞龙”“收龙”三个环节。右龙板凳龙舞仪式在“起龙”前,参与者们各自抬着板凳,携带着香火和纸钱来到土地庙烧香祭拜祖先及“龙王”。“龙头”和“龙尾”此时由年轻者抬到庙前,等到祭拜结束后,人们便在庙前把板凳龙接好,随着张光武的指示,舞龙正式开始,此环节为“起龙”。田里板凳龙舞仪式“起龙”前,在村中也要举行祭拜“龙王”仪式,“龙灯会”成员在祭祀物品前叩首并说出祝愿语。祭祀仪式完毕后,“龙灯会”总负责人宣布舞龙开始。

“舞龙”环节也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为“游龙”,即参与者将接好的板凳龙依照村中的路线依次游进,“游龙”过程会伴有乐队演奏,乐队的乐器由鼓、大锣、钹、小锣、唢呐等打击、吹奏乐器组成。不论是右龙板凳龙还是田里板凳龙,均要从每家每户门前经过。板凳龙至每家门前,各家均会点放烟花爆竹以示欢迎,大家也常把此环节称为“迎龙”。在“游龙”环节中,右龙板凳龙与田里板凳龙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田里板凳龙由于南瓜瓣上的香火持续时间有限,人们须分三次更换,更换的地点仍为“起龙”位置。更换香火后,板凳龙行走的路线较之之前发生了改变,但依然在村中。

右龙板龙和田里板龙的整个“游龙”环节大约持续2小时,之后便是真正的“舞龙”,右龙板凳龙和田里板凳龙在“游龙”结束后,会来到村中的中心广场进行表演。传统时期,“舞龙”的程式化动作包括“蛟龙出海”“飞龙在天”“金龙望月”“龙蟠玉树”“骊龙嬉珠”“同心圆”“烛龙吐水”(龙嘴里喷烟花为吐水状)等等,可惜的是,很多动作已经失传,现在也仅保留下了“同心圆”动作。“舞龙”环节大概持续30分钟,时间虽然较短,但是板凳龙舞的高潮部分,此时锣鼓震天,人们的情绪也达到了亢奋状态。

“舞龙”环节结束后,人们将板凳龙抬进右龙村及田里村的祠堂。在祠堂里,大家纷纷拆下“龙身”,各自抬回自己的家中,并放置于客厅的供桌上,同时点上蜡烛,等第二天后才把板凳收藏好。田里板凳龙在等待人们回家后,“龙灯会”成员还会将账簿、乐器等器物送至第二年“龙灯会”人员,自此舞龙仪式才算结束。

五、板凳龙舞仪式的目的和功能

虽然右龙板凳龙舞与田里板凳龙舞在举行时间以及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在仪式目的和功能方面是一致的。仪式的目的主要包括:

(一)祈求风调雨顺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在农业社会,人们一直把龙作为主宰雨水之神。“历史上,龙往往被认为与雷电、云、雨、虹有关,被奉为雷神和水神”[5](P375),徽州板凳龙起舞仪式的首要目的便是祈求风调雨顺。在调查中,田里村村民张铁山曾向笔者讲述了田里板凳龙的由来。张铁山说道:“很久之前有一年,田里村持续干旱,庄稼损坏严重,老百姓苦不堪言。正当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天上有一条龙看到了我们村的情景,不顾天规私自降下一场大雨。大雨过后,村里的百姓得救了,可那条龙因为触犯天规被玉帝切成了一块块。田里村的百姓看到这条龙惨状,痛苦万分,就把切断的龙身接起来掩埋。后来,为了纪念这条龙,就在中秋节期间举行了舞板凳龙活动”①。张铁山的这段话虽来源于传说故事,但无疑点出了龙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及举行板凳龙舞仪式的目的。

右龙板凳龙舞和田里板凳龙舞仪式举行的时间为元宵节与中秋节,如果说右龙板凳龙在元宵节起舞的目的是春祈的话,那么田里板凳龙在中秋节起舞恰好是秋报。调查中,张铁山还告诉笔者“我们之所以在中秋节舞,因为中秋已经获得收成,龙王爷看到我们舞龙,知道百姓在感谢他!”。

(二)祈盼人畜平安

“民族图腾是全民族共同尊奉的图腾,人们常常会将民族图腾赋予守护神或保护者的特性”[5](P339)。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在人们心目中除了具有掌握降水的作用外,还是人们的保护神,人们普遍认为龙能够保佑平安及六畜兴旺。徽州板凳龙舞“表达人们各种善良的愿望,祈保一方平安”[4](P79),田里村和右龙村民均希望通过板凳龙舞实现平安生活的愿景。

不论是右龙板凳龙还是田里板凳龙,“龙头”两侧均会写上“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等吉祥词语。“起龙”阶段,村民们均会举行龙王祭拜仪式,并念诵保佑平安的祝福语。调查中,右龙村村民张国良告诉笔者:“我们右龙村舞板凳龙既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也是为了希望自身平安”②。在田里村,村民张大轶告诉笔者:“舞板凳龙,每家每户必须参加,舞的越开心,接下来家里就会越平安”③。

(三)表达求育生子的心愿

在农业社会,由于科学知识的不发达,人们对于生育认知程度有限,认为图腾在人的生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认为“祖先是由图腾动物所生或所变,全体成员都是图腾的后裔”[6](P412)。因此,在我国民间文化中,龙不仅是保护神,还是掌管着生育的神灵,中华民族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个人潜意识里均将自己认作龙子或龙孙。祭拜龙王,以祈子嗣故而是一种常见的民间习俗。

在求育方面,田里板凳龙和右龙板凳龙仪式通过一些象征符号的陈设表达人们内心的祈盼,如“龙头”口中所含的龙珠是女性怀孕后形体的模拟象征,而“龙头”下部的“龙须”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田里板凳龙“龙灯”南瓜瓣则是女性生殖器官即生育之门的象征符号(另,南瓜本身因多子特征常常被人们用以表达求子的意愿)。

人们“对于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7](P58)。右龙板凳龙舞结束后,人们会将“龙珠”和“龙须”送至久婚未孕的女性手中,而在田里村,板凳龙舞仪式结束时,参与者会抬着“龙身”迅速返家,人们认为最先到达家中的年轻人来年定会喜得贵子。田里村及右龙村板凳龙舞的求子惯习依然保留至今,人们将徽州板凳龙称之为“人丁龙”,不仅是已获男丁人家现实状态的呈现,更彰显了求子之家的一种心愿和期许。

在中国民间,不仅是舞板凳龙,其他的“舞龙习俗,均是以祈繁育丁,旺如虾群,室昌家盛”为目的和旨归[8]。而徽州的一些习俗,如鱼灯舞、草龙舞等皆含有表达求育生子心愿的目的。

在功能方面,仪式往往会利用场合(情境)进行教导,“在仪式中,社会竭力使个人最充分地成为它自己的个体,将集团价值观与集团认识编织到个人的心智中去”[9](P142)。不论是田里板凳龙还是右龙板凳龙,仪式所具有的团结功能、教育功能、净化功能都是相似的。

对田里板凳龙舞仪式与右龙板凳龙舞仪式的细致比较和分析,首先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徽州板凳龙舞仪式文化。徽州板凳龙舞是一种以板凳为道具的徽州民间舞蹈总称,而在具体表现上又存在着不同的样式,通过比较,我们看到了徽州板凳龙舞的多样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得益于田里板凳龙和右龙板凳龙的不同,徽州板凳龙舞文化因此更加丰富多样。其次,有助于加深对徽州板凳龙舞仪式的认知。固然,田里板凳龙舞仪式与右龙板凳龙舞仪式在举行的时间段、具体形式、实践过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在其目的、功能等方面却是相似的。通过两者的比较分析,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板凳龙舞民俗活动仪式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作用。再次,对徽州板凳龙舞的传承、保护及旅游开发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地域性、无形性等特征,保护非遗的目的恰恰在于守护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徽州板凳龙舞的保护、传承及旅游开发应尊重其独特性,保护好其“根脉”,具体行为上应因物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徽州板凳龙舞承载着徽州人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右龙板凳龙舞已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果从文化多样性角度看,田里板凳龙更应该受到大家的关注和保护,我们也期待田里村板凳龙舞能够早日入选非遗名录。

注释:

① 访谈时间:2018年8月10日。

② 访谈时间:2019年2月9日。

③ 访谈时间:2019年8月25日。

猜你喜欢

龙舞龙灯舞龙
舞龙灯
舞龙
断龙舞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中秋舞龙
舞龙灯
浅析栖霞龙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构想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