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文化视野下的南阳刘秀传说

2020-01-02

文化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王莽刘秀南阳

刘 璐

民间传说具有原始粗犷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流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底层大众对社会历史、生存方式、价值追求、宗教信仰等多方位的认知,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在研究民间传说或民间文化时,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文化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特别是后者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表现出极为不同的风貌。例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传说,在我国中原地区流行极广,特别是今天的河南、湖北、河北、安徽、山西、陕西六省。南阳——光武帝起兵的“龙兴之地”,此地关于刘秀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并且体现出了极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审美意蕴,反映了南阳民间文化的历史关照。

一、刘秀传说在南阳的历史背景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后世对其评价很高。苏辙说他:“东汉光武,才备文武,破寻邑,取赵、魏,鞭笞群盗,算无遗策,计其武功若优于高帝。”[1]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了刘秀在南阳起兵的历史过程: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2]

刚起兵之时,刘秀不断在往返两地调兵遣将和逃亡,由此产生了相关传说,其中以“王莽撵刘秀”的传说最多,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南阳地区有关刘秀传说的内容

目前搜集到的有关刘秀传说大概30多则,主要包括刘秀本人的传说和“王莽撵刘秀”(王莽赶刘秀)传说两大部分,后者居多。这些传说集中分布在卧龙、新野、内乡、社旗、镇平等,其中以内乡、新野最多。按传说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三大类。

(一)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就是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传说包含着民众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民众的普遍价值判断,也融会讲述人的个人感情。有关这方面的传说有“麦仁饭”[3]17,“跺井旧旱”[4]18,“邓禹出山”[4]19,“白云观结盟”[5]97-98等。如“白云观结盟”,传说刘秀在南阳起兵时,听说新野有个叫邓禹的人很有能力,便和刘縯、王霸去拜访邓禹,可惜三次都没有见到,最后颇具波折方才见到邓禹。邓禹考察之后觉得刘秀有人主之能,纳头便拜,并和其他二人在白云观结拜为兄弟。在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民间文学相互借鉴的影子。在我国,“三顾茅庐”和“桃园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民间关于刘秀的传说也可以看到这样故事模式的再现,这其中不仅包含了民众对英雄人物的崇拜,还表达了对人才难得的感叹。

(二)地方风物传说

地方风物传说主要是解释各地山川名胜的由来,是具有较强解释性特点的传说。有关这种类型的传说主要有“莽将庄与刘秀营”[3]30,“伏牛山”[5]94,“撂姜石”[6]93-94,“扳倒井”[7]等传说。由此可以看到,在有关地名、山名、村名等解释的故事中,涉及极为广泛。比如“莽将庄和刘秀营”的故事,刘秀与王莽的军队分别驻扎在刘树营和马前庄,村子里的公鸡首领因为知道刘秀是真命天子,便下令两地的公鸡错开时间打鸣,使得刘秀在天明之前得以逃脱王莽军队的追击。后来为纪念这件事,就把两地分别命名为“莽将庄”和“刘秀营”。在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拟人化的动物帮助刘秀脱逃,衬托了刘秀的“天命所归”。在这类传说中,老百姓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常见的事物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加以解释,形成独特的地方风物传说。

(三)动植物传说

动植物传说是以动植物的情状和形态为核心构建的民闻叙事。有关传说主要有“将军槐”[3]29,“长命菜”[6]117-118,“白脖老鸹,蚯蚓,马齿菜”[6]118-119等。这些动植物传说以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为载体,和“王莽撵刘秀”的故事有机结合,增加了传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如“白脖老鸹,蚯蚓,马齿菜”的传说。在“王莽撵刘秀”的过程之中,刘秀看见路边有一棵高大的马齿菜,便躲了进去。王莽追至此处不见人影,正在寻找时,听到蚯蚓说“底下,底下”,在刘秀即将被发现之际,老鸹在旁急忙说“错了错了,前边前边”,于是王莽向前追去,刘秀成功逃脱。后来,刘秀为纪念此事,赏赐老鸹一条银项环,赐名马齿菜为“长命菜”,而蚯蚓出卖了刘秀,受到惩罚没有了眼睛。在这个故事中,民众对于动植物的特征处于直观朴素的认知之中,民众无法解释蚯蚓为什么没有眼睛、老鸹脖子上为什么会有一条白圈,便用神话手法与之结合,产生了这样妙趣横生的传说。

三、南阳刘秀传说背后缘由

南阳地区关于刘秀传说的故事品类繁多、传播甚广,在传播过程中也保存了传说的原始特点。特别是在“王莽撵刘秀”的故事中,存在模式单一、情节逐渐深化的特点。其模式大多是王莽追、刘秀逃,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救者角色。这些角色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植物,故事的结局无一例外的是刘秀得以顺利逃脱。在刻画人物方面,有详有略,从单一的解救者到多种解救者,这与民间文学的特征有关。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使得叙述者不同、叙述角度不同、当地风土人情不同,故事的内容也有所偏重。笔者认为,南阳地区产生这些传说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因素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谶纬的流行与发展在汉代处于一个鼎盛的阶段,在民间尤其如此,已经形成一种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信仰。比如在新野流传极广的关于“刘邦斩莽,平帝(地)还命”的故事,说的是历史上关于刘邦斩蛇的故事,而这条蛇就是后来篡汉的“王莽”。王莽为了报仇,便把汉平帝杀了,这是有历史的因素在里面作怪。故事内容最终也与刘秀胜利王莽失败的历史结局相吻合。

第二,传说中蕴含着极为朴素的人生道理,传递出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反映了民间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刘秀传说中的“刘秀”不再是堂堂天子的形象,而是一个平易近人、知恩图报、聪明果敢的人物形象。民众将刘秀塑造成他们认为的“仁君”形象,比如“白云观结盟”中礼贤下士的刘秀,“长生菜”“将军槐”故事中知恩图报的刘秀。在这些传说中,民众表现出极强的贬王尊刘的倾向,蕴含着对刘秀不加掩饰的爱戴之情,所以民众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传说来歌颂他。

第三,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娱乐色彩的需要构成了这些传说的基本要素,这实际上是民间娱乐文化的反映。在这些传说中,无论是老鸹、马齿菜还是水井、喂马槽,在民众日常生活中都极为常见,闲暇之余,民众顺手就把这些常见之物加入传说之中。除此之外,传说的时间愈久,其“歌颂性”就愈弱,在这个时候,娱乐性需求便展现出来,如各种动植物能说人话、能像人一样思考。这些传说的出现说明民众对于传说的需求已经发生了转变,无论是猎奇心理还是茶余饭后的谈笑,都成为民间文学娱乐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四,宗教思想的渗透。这里说的宗教,既指封建统治对人们思想的压迫,也指流行于民间的宗教。在“伏牛山”故事中,那个救刘秀的青牛受太上老君之令下凡。在“天狼下凡”故事中,玉皇大帝派二十八星宿下凡协助刘秀,对应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在这些传说中,既有道教的人物,也有佛教“投胎转世”的因素在里面。宗教思想作用于这些传说,增强了其神秘性,使民众在传播过程中不自觉成为封建统治者“造神行动”的一分子。

第五,地域文化的影响。《剑桥中国史》[8]指出:“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建立东汉政权的胜利,实际上是南阳这个政治军事集团的胜利。”前面提到的“云台二十八将”,其中有十一人来自南阳,成为刘秀夺取胜利的中坚力量。由于刘秀在南阳成长,并在南阳新野娶了阴皇后,南阳人民对刘秀始终有特殊的感情在里面,自愿为刘秀传播。比如“阴皇后”的故事只在南阳地区有传说,其他地方则无。至今在南阳,不仅有河南坠子《刘秀走南阳》、秦腔《刘秀十二走南阳》等通俗文学,还有南阳中心城区首座斜拉桥命名为“光武大桥”,南阳城区三条主干道之一命名为“光武路”,这些都是南阳人民纪念刘秀的表现。

四、结语

民间文学的丰富性、稳定性、差异性、娱乐性、历史性在刘秀的传说中有很好的体现,这为人们了解民风民俗、思想状况、民间信仰以及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个案。民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民众,也离不开其成长的土壤。南阳刘秀传说既与其他地方有关刘秀的传说具有一致性,又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具有其独特性。具体说来,有关“王莽撵刘秀”的传说,其中大部分与湖北枣阳、河南驻马店、河北等地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是一个类型的不同地域演变的过程。但因刘秀在南阳起兵,大部分从龙之臣是南阳人,加上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语言演变的差异,南阳刘秀传说又体现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猜你喜欢

王莽刘秀南阳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王莽:为争帝位四个儿子杀了三个
南阳:高质量开展人大工作评议
刘秀苦寻同窗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王莽:儿子是我的垫脚石
刘秀苦寻同窗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