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小品文的尚“奇”特点

2020-01-02陈雨清

文化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品文笔力苏轼

陈雨清

晚明时期,苏轼小品文盛行,坊间选本众多。观诸家苏轼小品文选本,所选文体以尺牍、题跋、偈、铭、颂、记为主,能得到晚明文人青睐,与其所蕴藏的“奇气”有莫大关联。关于苏轼文章创作中表现出的尚“奇”特点,今人已有相关论述,但尚未针对其小品文进行较具体讨论,故本文将深入讨论苏轼小品文所表现出的“尚奇”特点。

一、立意之奇

苏轼独特的论辩方式在短小隽奇的小品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行文立意上翻空出奇,使得文章奇气一脉贯之,深受文人士子的喜爱。小品文《九成台铭》是苏轼为韶阳太守狄咸新筑九成台所作。文章并未通篇漫叙九成台的风光,而是透过建筑自身价值,从其历史意义切入,先叙《韶》乐不存,转论《韶》乐亡而天籁存,最后登上韶台,将视角转至九成台,极力刻画九成台上的风景,将景致与社会气象相结合,认为有《韶》一样的社会气象才会有如画的景致。看似论述《韶》和天籁,实则论述作者所处的社会气象,立意高妙,无怪王圣俞评此篇“凌驾立意,多用此法,然乃所谓翻空而易奇矣。”[1]苏轼所作《眉州远景楼记》采用了同样的立意方式铺展全文,开篇不言楼景而写眉州风俗,以“俗”为引,将近古民风、贤明太守及楼景联系在一起。又如《思堂记》将思与不思两个相对概念巧妙结合,开篇先道章质夫之“思”是“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为下文“不思”伏脉,次写“无思”的妙处,末论“无思”与“思”之间“言各有当也”,点出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2]363文章思路灵巧,以无思记思,妙合理趣。东坡才思高敏,出新于奇思,思路不被事物具象所拘,说理透彻。苏轼的《天庆观乳泉赋》,前半部分专说水的妙处,从甘味之水的来处论述水的品质优劣,行文层层渐进,看似写乳泉“锵琼佩之落谷,滟玉池之生肥”的甘鲜,[3]实则发论养生道理,全篇文思奇邈,立意生新。《与陈天侔》中看似写果树栽植,却句句紧扣仕途经验,写法独特。《日喻》借盲人识日与北人学游泳不得二事,说实践躬行的道理,立意高超,说理明白。

二、谋篇之奇

苏轼小品文擅长在谋篇上出新意,幻设语言,虚实相生,如梦如幻,妙趣横生。如《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篇以“水月”发端,描绘了一幅主客秋夜泛江的图景,虚机因“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而变为实景。后篇起初简略交代了泛江前得鱼、寻酒两事,又在“归而谋诸妇”将实境坐实,为下文伏笔。主体人物不拘于主、客,加入一妇、一道,视角几次转换,行文灵活。游江结束上岸,梦中得化鹤道士发问而不答更增奇妙。两赋共读,景致相似,意趣妙同。正是有了前赋饮酒赏月作铺垫,才使得后赋中道士化梦之举奇幻无比。《赤壁赋》《后赤壁赋》相互管照,蹈虚于实,体现出苏轼谋篇布局的奇思妙想。《怪石供》《后怪石供》两则亦有同样的妙趣。前则先言“怪石”,抒发见解,中间忽虚设海外“形语”一节,看似不粘连,却与下文相合,巧妙地紧扣“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及“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供石二事。[4]全文看似无布置,却虚笔相助,波澜迭起,神奇无以复加。《后怪石供》文中,苏轼描述用“怪石”供奉禅僧参寥一事,并不直言供石,而是以禅僧佛印刻石起笔,又引前文“以饼易石”之事作机锋。对话禅理通透,层层深入主旨,奇幻莫测。《书舟中作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说滩涂险阻,波涛不平,舟上诸人面无人色,语言生动形象,后半部分则落到苏轼自己身上,着墨不多,却将一生宦海苦恨写尽。文章寄实于虚,以行船遇险暗喻苏轼自己在仕途上的颠簸坎坷。前后文相接,布局奇巧,却无突兀之处,足见苏子谋篇之高明。又如《老饕赋》幻设了一个品赏美食盛宴的画面,由庖丁、易牙烹调生鲜,极尽讲究之能事,后主人命姬姜用丝竹管乐和舞蹈来助兴,并佐之美酒烘托气氛。苏轼行文贴切韵律,节奏时急时徐,如船行海上,高高低低,将热闹场面止于“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2]16文末由先生一笑的描写点醒全篇,令人回味无穷。《书墨》一则,先言苏轼自己蓄墨一事,拈出墨色漆黑的特性,将墨的漆黑与茶水的白相较,看似说茶白墨黑的道理,实则论君子与小人,文随物变,渐入佳境,意味无穷,足见苏轼的布局奇巧。

三、笔力之奇

不论是纵横跌宕、汪洋恣肆的政论文还是危语奇涩、形语玲珑的小品文,苏轼笔力无不曲折尽致,圆活精妙,自成风韵。苏轼曾自言:“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者。”[5]《书东皋子传后》开篇,苏轼不言东皋子诸事,却述自己与客饮酒数事,忽然插入王绩因美酒三升心甘情愿地待诏门下一事,借以表明自己喜好美酒的志趣。随后,苏轼转言自己身处岭南酿酒、得广州太守赠酒之事,将自身饮酒之好与王绩相比。末尾又不言饮酒,却介绍了一些东皋子生平情况。行文笔力曲折,倏忽迷离,可窥见一斑。又如《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处使用了三处机锋,其后描述与文与可交往时的情景又使用了四处机锋文章,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反复转变,既表明了文与可画竹技之高超,又体现了文、苏二人的深厚感情。《书六一居士传后》是苏轼针对有人质疑“居士有道者也”这一观点而发论。欧阳修《六一居士传》中言“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加上“吾一翁”,故自号为“六一居士”。苏轼并未直接回答他人对于六一居士的质疑,而是分析欧阳修拥有金石遗文、琴、棋、酒五物之事,后言此五物与欲望之间的关系。苏轼认为,欧阳修已经与这五样物品融为一体,根除了存在的欲望。论述句式起落变换,内容一句一转,使得文章意脉连贯,笔力委屈而尽妙。《答范蜀公书》中,苏轼劝告范蜀公客观看待佛教一事,多番劝解,语意几转,端是机趣不可琢磨。《与滕达道书》中,苏轼与好友滕达道论为官一事,“以仕不仕为寒暑”一转,将能否成功出仕的境遇比作寒暑,更彰小文奇气。《方山子传》中介绍方山子一生境况时,几处转语耐人寻味。苏子笔端出奇无穷,语语入玄,实是后人难以仿效。

四、语言之奇

在有限的范围内,将才情发挥到极致,非苏轼不能为。小品文篇幅短小,要出奇制胜,便需要别出心裁的语言相助,故苏文中常有奇语。苏轼以庄禅入文,取庄子善喻之笔,兼禅宗戏说三昧的机趣,用语奇妙不可分说。《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不言月色澄澈透明,而是以“积水空明”来譬喻当夜月色,又以水中交错的“藻荇”代指月光投下的竹柏影子。水月之言已超乎常言,而藻荇交橫又恰切而巧妙地将横斜疏影一笔勾勒成形。将月光比作水的同时,又将竹柏影子比作水草,比喻嵌套,语言奇幻无穷。《答孔君颂》写于苏轼被贬谪之后,他将踏上仕途中道遭遇灾祸的境遇比作人投井不成的情形,又将此时身处官场的窘境喻之为投井不成反而进退两难的情况,寥寥数笔,将其宦海浮沉的悲凉心酸写尽。富有禅趣的语言,更增苏文之奇。王圣俞称此“立喻奇,他人梦想不到”。[6]《记游定惠院》中借海棠花喻己,花开繁盛,一枝独秀,却藏于后院,无人赏识与同为沦落之人的苏轼一般。《书吴道子画后》言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纯熟自如,人物各具形态,自然天成。《黠鼠赋》借鼠行为讽喻时事,语言怪奇,颇有庄生习气。王圣俞亦评“庄生之文,以小物逗玄理,如解牛、承蜩之类,是作可与骖驾”。[7]东坡语言奇幻空灵,与其禅悦息息相关。《记游松风亭》中苏轼散步至松风亭下,欲在亭下歇息时,悟出为人当豁达的道理,语言简练,使人回味无穷。《书临皋亭》更是苏轼参透佛老之学、由心而发的禅言,数笔白描就刻画出一个万物共生的开阔境界,表现出苏轼随缘自适的悠闲心境。《别石塔》一文更是倏忽迷离,笔端生奇。明明是苏轼将行来别石塔长老,全篇却不言“长老”二字,起文又道“石塔来别居士”,不禁使人生疑。其后临别之言皆是围绕石塔砖瓦构造的禅机,虚实难辨,不落言筌。苏轼自被贬黄州之后,在参佛中悟透了世间道理,将无限玄理化为奇思妙想,寥寥数笔便能说明白道理,足见其语言的奇力。

五、结语

苏轼小品文能在历代作品中鹊起,一方面与晚明小品文兴盛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是苏文一本纯真,自然高妙,实是他人所不能及。其作文不拘常规,天地间事物无所不言,文体皆备,凡所欲言者皆能畅意,意到笔随,无拘无束。而其小品文能得后世文人青睐,与文字中流淌的“耸耳目之壮观,极天地之变幻”[8]有着紧密的关联。苏轼小品文中的尚“奇”特点表现在文章奇妙的立意、高超的布局、奇矫的笔力、奇幻的语言,因而在诸家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猜你喜欢

小品文笔力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苏轼吟诗赴宴
大家的小品文
谈风骨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小品文的精神
谈谈小品文
加点笔力,你的书法会更美
——齐鲁书社《中国书法笔力详解》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