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运河乡村墙绘艺术与“乡愁文化”价值构建

2020-01-02胡建华

文化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运河乡土乡愁

胡建华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村风村貌的巨变。乡村墙绘艺术的发展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动能。但由于乡村墙绘表现形式单调、题材泛化,致使乡村墙绘文化丢失了固有的原生性,也削弱了“乡愁文化”的价值特色。毋庸置疑,墙绘艺术与乡村文化建设融合,可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众对本土价值的认同。新时代背景下,以“乡愁文化”为主题的墙绘艺术,能彰显乡村历史文化之韵、田园景观之美,还能够促进乡村社会经济与乡村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将主要从乡土文化的角度探讨山东运河乡村墙绘艺术中“乡愁文化”价值的构建问题。

一、乡村墙绘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这里所说的乡村墙绘是指乡村乡土建筑墙面上的书绘艺术形式,具有在地性空间特征。它主要存在于乡村的街巷空间、庭院空间的外墙、柱立面。其作用在于宣传教化、装饰美化。通俗来讲,乡村墙绘艺术是由美术工作者、人民群众创作的,是以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村文化品质为目的的艺术创作活动和艺术产品,能够表达出民众美好愿景。墙绘艺术是某一地为适应乡村文化环境而创作的公共艺术产品,往往就地取材、手工绘制,反映乡村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田园景观等事项,具有在地审美特征与乡土文化价值。

乡村墙绘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内容上讲,墙绘艺术直观地表达了民众的心理愿望、风土人情和道德观念。从形式上讲,墙绘艺术借鉴农民画、剪纸等表现手法,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为有乡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现代意义上的乡村墙绘具有完全开放性特质。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始终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乡民的参与。乡村墙绘不再有艺术创作的神秘性和高贵感,艺术走下了神坛,进入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任何一面墙绘都会成为公共话题,引起村民关注[1]。乡村墙绘艺术往往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内容和形式上都能表达乡村民众的文化心理、美好愿望、道德信仰和审美观念。现代乡村墙绘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存在,满足了新时代乡村精神文化需求,具备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二、墙绘艺术与乡村文化建设实践

国际上最为瞩目的乡村艺术化运动当属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曾为日本“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乡村振兴”日本模式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原本的构想并非是艺术展的形式”,而是“在农户逐一消失的村庄,原始风景逐渐被忘却的乡野,想为老人们创造出开心的回忆,哪怕只是短暂的——这就是大地艺术祭的初衷”[2]。二战之后,大量日本乡村青壮年涌入城市,逐渐加剧了传统乡村“空心化”过程,导致了空巢老人成为乡愁文化守望者,原本“土里土气”的村民仅存的文化尊严也渐渐失落。那么如何唤醒乡民“文化自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发起人北川富朗认为,公共艺术形式的介入可以“柔性地”补偿这种“心理落差”。

十几年来,基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实践已成为“新亮点”。现代乡村墙绘艺术的介入促进了乡村“新动能”转化。乡村墙绘艺术“对保护保留传统的乡村环境,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文化和经济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3],因为这种艺术“可以发挥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参与性、观赏性、激活性、生态性和在地性”[4]。2015年3月,浙江省丽水市提出了“六边三化三美”行动,按照“弘扬美丽文化、留住乡愁元素”要求,实现城美、村美、房美目标,促进了墙绘文化的发展;2018年11月,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李屯村举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墙绘展,展现了世博会、“一带一路”、G20峰会等时代主题,还运用互动、仿真技术手段创作了3D卡通漫画、海底世界、高山流水、田园风光等,开拓了墙绘艺术实践路径。

三、运河乡村墙绘艺术的“乡愁文化”价值

(一)乡村墙绘艺术体现社会价值

乡村墙绘艺术根植于农村,是乡民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朴素而自由的创造行为。百姓日常生活的积累本身就是文化,它广泛存在于乡民的生产劳动、民间信仰、邻里关系、人情来往等各个层面。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这些乡土文化特质,有助于体现墙绘艺术的社会价值。

1.乡村墙绘能有效增强本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乡村墙绘艺术能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同时营造公序良俗良好秩序,使乡民感受到乡村文明建设新风尚。第一,墙绘艺术是村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客观表现形式之一。这是因为墙绘艺术能够满足乡民精神层面的多样化、个性化、艺术化的审美需求,而乡村墙绘的本质就是为了展现出当代乡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乡村墙绘价值还体现在对“美丽乡愁”的文化认同。乡村墙绘展现传播“吾乡吾亲”邻里相助、相亲相爱、乡土乡愁,潜移默化地促进乡村民风的改善,能够有效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2.乡村墙绘文化具有伦理道德教化作用

乡村墙绘文化的价值还在于传播乡村伦理道德文化。它可以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把隐性的乡土审美心理转换为显性的,具有通俗性、生动性和亲切感的视觉元素。墙绘艺术表现力强,极具感染力,利用这些显性的视觉元素,表现抽象的伦理教化、法治观念,体现乡村礼仪规矩文化内涵等,能对于规范乡民的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如山东省德州市传统村落吕庄子村以“运河文化村”为主题,展示“孝善文化”“乡贤文化”“家训文化”“渔获文化”“运河乡俗”“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内容,有效地起到道德伦理教化与宣传作用。

3.利用墙绘艺术可传达乡土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乡土性,农村是承载乡土文化的母体。乡土文化价值就是“土气”,“土气”凝结了“乡愁”。乡土价值是乡村文化的命脉,其“乡愁味儿”浓郁而芬芳[5]。“美丽乡愁”具有乡土文化的“质因”,也是乡村墙绘艺术创作的活水源头。例如乡村中常见的牛羊猪狗鸡鸭鱼兔、玉米高粱牛车辘轳、磨盘锄头柳筐草篓,都承载着乡土文化的价值特征和审美内涵。这些“土得掉了渣儿”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完全可以创造“乡土艺术”形象,能充分表现“乡愁文化”价值。

(二)乡村墙绘艺术彰显运河历史与人文价值

运河乡村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是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存性的文化内涵是以大运河沿线遗存的‘物’为基础,其可见载体则是沿线的文化遗存、运河附属遗存、水工遗存及其他关联遗存;活态性的文化内涵是以大运河相关的‘人’为基础,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习俗等;精神性的文化内涵是指大运河所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6]具体而言,德州运河乡村散落着优良而丰富的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和名人轶事,这些物与人都可以转化成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乡村墙绘创作主题。农耕文化景观,如黄河涯万亩桃园;历史文化遗存,如运河东岸“德州次水仓”遗址、“十二连营”遗迹;非遗文化事项,如武城“卫运河船工号子”“麻姑献寿传说”、德城高跷、彩车、秧歌、跑驴等;历史文化名人,如卢见曾、高道悦、谢重辉等;红色文化遗产,如节振国英雄故事等。围绕与运河遗存独具代表性的文化事象开展新题材、新类型、新方法的墙绘艺术创作,以实地调查乡村遗存的物与人为基础,转化成新农村墙绘文化影像。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运河乡村文化产品在内容上的创新,而且可以保护和宣传民间文化遗产,从而形成以“大运河文化公园”为主导的乡土文化生态闭环。

(三)墙绘艺术重塑运河乡村田园景观价值

山东运河乡村田园景观的价值是以青山绿水为胜,具有“诗意栖息地”环境要素。墙绘艺术可以重塑运河乡村版的“清明上河图”,下文将以四女寺村为例分析。

千年运河古村四女寺亦名四女树,始建于西汉初年,后因“四女孝亲”传说更名为四女寺。大运河凿通伊始,便成为“扼运河咽喉,兴水旱码头”之要冲,曾经是“漕运桅帆挤挤、农工商贸云集、千工百业兴旺、楼台香火连天”之地,其运河古道素有“千乘旌旗分羽卫,九河春色护楼船”之美誉。四女寺田园景观因河而生、因水生景,诸如“槐荫清风”“九河汇流”“北方都江堰”等景观,业已成为四女寺独具运河气质的文化景别。

为深化新农村建设,该村提出“以史为根、以文为魂、以河为脉、以湖为韵、以树为景、以孝为先”的理念,规施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田园综合体”,这与本村景致、景别相得益彰。四女寺墙绘艺术体现出“乡愁价值”价值表现为以“四女孝亲”形象介入南部旅游区“以孝为先”的伦理亲情,以村落“十字街”街区展现“以史为根、以文为魂”的千年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以运河两岸街区展现的“以河为脉、以湖为韵”田园之美。四女寺墙绘艺术的价值构建融入河脉湖韵,延存了历史根脉;又以“树魂”为象征,描绘出了历史性、现代性和创新性的“乡愁文化”。

运河乡村墙绘不是孤立的艺术形式的直接介入,而是与民居、庭院、小桥、船舶、河滩浑然一体的艺术化的“田园综合体”,以特有的运河文化之美,塑造起新时代运河乡愁。

四、运河乡村墙绘文化构建应坚持“六结合”原则

山东运河乡村墙绘应有鲜明的在地性。选择运河乡村文化空间载体,应坚持六个原则:一是坚持民众参与原则,民众“百工”技艺互动,彰显民众审美情怀,回归文化自信;二是坚持乡土文化特色原则,做好“乡村记忆”的工程,“美丽乡愁”与文化传承紧密联动;三是坚持与运河环境友好协调原则,合理规划,防止污染,做好科学化管理;四是坚持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原则,做好乡村旅游新篇章;五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原则,做好“墙绘思政”内涵建设;六是坚持“数字乡村”发展原则,数字化设施建设与墙绘文化内涵紧密结合,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介入数字技术构建运河乡村文化传播平台。

五、介入数字技术构建乡村墙绘文化

数字化时代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数字技术同样推动着乡村文化数字平台建设的进程。介入数字技术构建乡村墙绘文化展示、传播、管理系统,是优化乡村文化生态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数字技术构建山东运河乡村墙绘文化展示平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乡土文化信息采集。利用先进数字设备,如数字影像、智能手机、PC终端等,以音视频形式采集、整理、保存运河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新时代乡村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亮点,构建乡土文化墙绘资源信息库。

二是乡村田园信息采集。利用北斗系统、GPS结合无人机航拍技术,收集运河乡村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貌形态等数据,通过高清成像分析、计算机处理,生成“田园景观”墙绘方案基础素材。

三是墙绘图像数字化处理。利用CAD辅助设计选出最优方案,更智能、更高效、更直观地展现墙绘形式结构组织、色彩和质感。

四是构建墙绘网络、APP传播平台。以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构建乡村墙绘影像数据平台。APP融媒体受众范围广、多点交互,如抖音、快手、火山等小视频软件,让人人展示“乡愁文化”成为可能。

总之,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乡村墙绘文化展示平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让受众在资源共享中体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六、余论

乡村墙绘艺术不仅美化了农村老街老屋环境,弥补了“空心村”的文化缺憾,提升了乡村社区新时代风貌。同时,墙绘艺术的价值还体现在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基因、找回文化自信,绘制田园景观美丽图谱,可为构建人文和谐、环境友好的新农村注入新动能。

应当看到,山东运河乡土文化深受域外文化影响,外来观念强势冲击着本土文化观,而“乡村振兴”战略为运河“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语境。在此背景下,运河乡愁文化的价值构建不仅要有乡土、乡情、乡音之美,也要体现人与桑田景观和谐之韵,彰显新时代城乡协调发展理念。墙绘艺术设计是扮靓“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应避免陷入“千城一面”的乡村“美丽”误区。运河乡村墙绘艺术形式与数字技术体验相结合,可以满足受众更多层面的精神需求。以3D技术构建起的虚拟“田园综合体”,同样可以塑造“美丽乡愁”的审美意境。

猜你喜欢

运河乡土乡愁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永远的乡愁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愁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如泰运河谣
乡土中国
九月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