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甘青宁地区的马家窑彩陶文化
2020-01-02王璐瑶
王璐瑶
一、彩陶文化概况
我国历史久远,文化内涵丰富。我国大地上的彩陶文化从兴起到繁荣,再到衰落,时间跨度长达五千年;彩陶的分布范围南北横贯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包括东北地区、海岱地区、陕甘青及广大中原地区、新疆天山南北和西藏地区、四川及广大的南部地区。由于我国的原始先民分属不同文化特征的部落部族,又因时代和地域的差异,故此形成了我国彩陶缤纷绚丽和种类繁多的文化特征。这些不同地区和不同种类的文化在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相互交融影响,共同形成了我国彩陶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马家窑彩陶文化“密不透风”的艺术风格,更是不断地吸引着广大研究者的研究探索。
可以说,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也是我国原始先民适应了以农业生活为主的定居生活的需求条件。我国智慧的原始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用火经验,认识到了陶土的可塑性和其经烧制后具有一定的硬度特点后,逐渐掌握了制陶技术,制作出了适应各种生活场景、用途和形状的陶器。这些陶器在日常生活中被用作饮食、汲水、贮藏、烹饪的器具,在日常生产活动中被用作捻线的纺轮、揉皮的锉、狩猎的弹丸、捕鱼的网坠、制陶的拍等工具,还有用作装饰品的环、簪等[1]43-45。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陶器在我国原始先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原始先民精心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逐渐运用矿物颜料等在陶器的器物表面绘制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整体的纹饰纹样,从而达到了中华彩陶的高超艺术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的地区之一,在距今八千年前,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已经大量生产陶器,且在分布在河南中、北部的裴李岗文化和河北南部的磁山文化发现了绘有红彩曲折纹的彩陶片[2]。与此两种文化大致同时的老官台文化,是我国陶器历史上彩陶发源的一个主要地区,考古资料也表明,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这三个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
二、马家窑文化类型
在陕西、山西南部和河南地区进入仰韶文化的晚期,彩陶开始由繁盛期转为衰落期,然而在陇山和六盘山西侧的仰韶文化由于自身的文化过于鲜明突出,其向西发展的一支就是石岭下类型,其与其他各地区的仰韶文化晚期的类型存在明显区别,从仰韶文化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马家窑文化。此文化不断发展,艺术纹饰风格倾向于繁丽,故甘青宁地区的彩陶也出现了新的繁荣期。根据张朋川先生《中国彩陶图谱》中的观点,马家窑文化可以划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掌坪和边家林等遗址、半山类型、马厂类型此五种[1]51-52。
(一)石岭下类型
据碳十四断代法测定,此类型年代距今约五千年,是马家窑文化的初期阶段,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的天水地区、中部和青海的东北部地区,其典型遗址有武山石岭下、甘谷灰地儿等。此类型中的彩陶占比较大,陶质多为橙黄色陶,橙红色占少数。此期器形增多,以喇叭口圆腹平底罐和平底瓶最为特点;此类型的彩陶多用深灰色绘制花纹,亦用黑色,白色较少。彩陶花纹一种中间是杏圆形,两边是斜向弧形三角纹的简化变体鱼纹,或中间是旋心圆,上下为相对弧边三角纹构成的变体鸟纹。此类型最为典型的花纹图案就是在罐和瓶上一同使用此两种纹样,通常为上部绘变体鸟纹,下部绘变体鱼纹。此类型的一种彩陶瓶上绘有人面鱼纹,是将鲵鱼纹变体化和神化,也是此类型特有的图案纹样。此类型又一特有纹样是彩陶的内彩,钵内绘着漩涡纹和同心圆纹。这些纹饰和种类简单,却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风格的祖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马家窑彩陶文化引入新的繁盛期。
(二)马家窑类型
此类型据碳十四断代法测定距今5230—4690年之间,其发展了大约五百年的时间,是在继承了石岭下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分布区域也是由石岭下类型的分布区域向南北西三个方面扩展,向西至河西走廊的甘肃武威,向南至青海东北部和四川北部,向北至宁夏南部,向东则包括整个甘肃的东部。依据地层关系,此类型可分作早、中、晚三期。
永登蒋家坪和东乡林家下层是马家窑类型早期的典型遗址,此期的彩陶继承石岭下类型明快的艺术风格,逐渐由质朴变为精细,形成了自己清丽雅致的风格特点。器形仍以盆、钵、碗为主,以较稀的黑彩在橙黄陶上绘制花纹,通常间隔地绘出反向的弧边三角纹和在弧边三角纹的间隙中填饰网格纹。此时的弧边三角纹中出现了圈点,这也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特有的纹样之一;此时的内彩作风依然盛行,但不如外彩的图案复杂,常常在器内绘一个十字形纹,或是以十字形纹为结构的简单图案;同时,此时的彩陶已经很少有动物纹样或是变体的动物图案,比如说鸟纹、羽纹、变体鲵鱼纹等。
马家窑类型中期的彩陶已进入了精美娴熟的阶段,经发掘的遗址有西坡洼下层、兰州雁儿湾等和兰州王保保城、民和核桃庄等墓葬遗址。此期的彩陶在器形和纹样等方面皆有较大发展,且陶器的器表打磨光滑,再用浓亮如漆的黑彩画在细腻光洁的橙黄色、米黄色陶器上,周身散发着动人的光彩;由瓶演化而来的壶成为此期主要的器形之一,出现了通体绘满彩绘的方法,瓶、壶等彩陶图案常以多道均匀的并行弧线和横线组成,这也是此期彩陶的纹样特点;同时,出现了一些被神化了的动物图案,使得此期的图案构成复杂巧妙、取材广泛,纹样有较多的创新和富于变化,具有奔放动人的风姿,从而进入了彩陶发展的繁盛期[1]56-57。
晚期的彩陶以橙黄陶为主,出现了黑、白两彩并用的绘画法,白彩多嵌于黑彩的周边或是在黑底上覆以白点,黑白相呼,对比鲜明又清新。器形以壶、瓶、盆和钵为主,此期的纹样以几何形花纹为主。
(三)掌坪和边家林等遗址
根据此类型的文化面貌可分为掌坪等遗址和边家林等遗址两大类:前者是分布在白龙江流域,器形以单大宽耳瓶、单耳杯、二或三联杯为主要特色,且流行折腹与折肩,常绘有二方连续的图案;而后者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地区,又可分作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纯以黑彩绘花纹,中期纯用黑、红两彩或兼用,晚期以黑、红两彩并用绘出花纹,图案也多是几何花纹。
(四)半山类型
此类型距今四千多年,其分布区逐渐西移,从甘肃中部和宁夏南部一直向西至河西走廊的永昌。根据底层关系,此文化类型可分为四期:一期以兰州三营为代表,器形以直口直颈壶和短领侈口罐为主,纹样多以粗细均匀的黑锯齿带与红带相间绘成,这也是半山彩陶的主要特点之一;二期以广河地巴坪中期为代表,其自身特点鲜明,达到了成熟时期,以繁茂致密为特征,给人以“密不透风”的视觉感受,此期的彩陶花纹纹样增多,有菱格纹、垂弧纹、斜线纹等;三期的彩陶更加精丽繁复,以兰州土谷台早期为代表,以侈口短领罐为主要器形,以旋纹为主要花纹,且旋心扩大,内饰各种精细花纹;四期以兰州土谷台中期为代表,表现出向马厂类型过渡的特征,器形以短颈侈口壶、短颈罐、双肩耳大口小罐为主,壶和罐的底部收得更小,腹部成为倒置的鸭蛋型,且此两种器形较大,故多在上腹绘二方连续的四大圈纹,圈纹中还绘有别的丰富纹样,以红色为主的神人纹也流行起来,此类型的结束也是彩陶繁盛时代的结束。
(五)马厂类型
此类型距今四千年左右,又发展了约四五百年,是半山类型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有许多变化与创新。此期出现了以土红色为底色,在表面绘黑色花纹的彩绘手法,或者用两条黑线合镶一条红色复合线。双肩耳小罐更加多见,其以兰州为中心,一支向西往河西走廊发展,一支向南往青海东北部发展。
兰州和青海一带以乐都柳湾为代表,马厂类型这一区域的彩陶绘法丰富且多变化,而到晚期时,彩陶的制作已变得粗糙,花纹也略随意简单,已趋于衰退。甘肃河西走廊的马厂类型彩陶以永昌鸳鸯池为代表,以单耳桶状杯、侈口深腹盆和单耳折腹罐为主要类型。此期的彩陶纹样多线条,至晚期仍然发展着自己的特点。
三、结语
由仰韶文化在甘青宁地区一支发展起来的马家窑文化,距今大约四五千年,一共经历了一千多年,使得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得到发展,其既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彩陶为特征的文化特征,也是我国彩陶艺术的又一高峰。同时,其“密不透风”的彩陶纹饰风格体现着此地区古老的文化风貌和较高的审美情趣,是我国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文化连接,也丰富了我国史前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