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0-01-02刘宏芳王利明
刘宏芳 ,王利明
(内蒙古工业大学 a.党委学工部、学生工作处;b.纪委,呼和浩特 010051)
一、概念界定:文化自信与革命文化
(一)文化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用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明晰了“四个自信”的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在此前提下强调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性地位,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与其他“三个自信”同等重要的理论高度,突出了文化在整体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彰显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关于坚定文化自信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渊源等重大理论问题。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一种积极肯定,并由此产生出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自豪感和满足感。”[2]因而,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心理认同,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力量,是一种正确的文化心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广大人民群众基于经济基础之上,对上层建筑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并且信仰的文化心态。”[3]文化自信是产生和坚定价值观自信的重要前提。在一个国家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文化自信是一股强大的引领力、牵引力,对国家走向与发展都会起着或显性或隐性的影响。在优秀、自信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群,具有积极自信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以及社会文化心理,才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量,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中推波助澜。因而,文化自信又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孕育、生成、演进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和文化成果。革命文化诞生于近代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危难之际,从诞生起始就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同时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引领和指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果,并在薪火相传中不断传承与发展,创新与超越,显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勿容置疑,革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结晶,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核心价值观念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而,历经时代发展与演进,革命文化在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独具时代特点的表现形态。“五四”运动与建党初期,伟大的“五四”精神和红船精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孕育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宝贵的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解放战争时期,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铸就的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文化有了更多时代特征和内涵,孕育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使革命文化焕发出新活力,使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特质得到了拓展和创新,以上所有不同时期呈现出的精神形态,构成了革命文化的整体。
革命文化彰显的是坚守理想、充满激情、不怕牺牲的强大信念,集中凸显了党和人民勇于担当、敢于探索、乐于奉献的集体意志。革命文化是民族文化在不同年代的升华,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精髓。但革命文化不仅仅囿于狭义的精神形态的内涵范畴。因而,广义的革命文化还包括以革命时代留存下来的旧址、遗迹,修建的纪念碑、纪念馆、保存下来的各种战斗、生活和工作的器具文物等形式表现的实物形态文化;以文字或声音、图像、符号、照片、标语、故事、人物事迹等形式表现的信息形态文化等。[4]
二、关系厘清:革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
(一)革命文化与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它为理论层面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提供了逻辑前提和基础。”[5]革命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演进特质,在一次次的蜕变与创新中逐步沉淀、累积、孕育而成。革命文化伴随着时代进步的步伐而一直不断向前发展。革命文化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是文化自信的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纽带,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革命文化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红色基因,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一脉相承、不可割断,有着文化一致性。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坚实有力的后盾,对文化自信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从革命文化在整个文化自信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来看,在其演进和生成发展历程中,坚定的革命立场、革命斗志和革命方向,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保持和重拾文化自信注入了难以撼动的定力,坚定的革命文化信念和科学的革命文化精神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破除了文化自信的阻力,革命文化蕴含的伟大斗争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动力。在新时代语境下,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包含于文化之中,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结构单位。”[6]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比如文化的传播、文化的选择和文化的创造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密切关联,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高度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的以文育人的实践活动,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质与文化内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将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涵养。”[7]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价值和规范的源头,是提升人的民族认同感和道德责任感的前提。文化自信所表现出的价值体系构建与价值导向的本质,不仅明确表明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价值和规范的源头,而且从长远宏观意义上来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别无二致。文化自信的本质在于精神的建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在精神建构基础上的价值引导与人格塑造,二者不可割裂开来去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以文化自信为价值导向,必然要自觉承担培育文化自信,利用文化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促进、推动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责任使命。
三、意义彰显: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在文化自信语境下,大学生作为未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用革命文化熏陶思想、滋养心灵,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探寻精神力量,汇聚凝结成强劲的精神动力。要让革命文化因子在大学生的精神血脉中“润物无声”式地注入并成活,探讨分析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就十分及时且必要。
(一)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精华,而理想信念是革命文化的内核所在。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才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经受住了严酷考验。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8]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关键期,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仅能坚定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而且能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今后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持。
当下,许多“90后”“00后”大学生对革命文化了解不多,理解不深。而大学期间出现的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困惑,使少数大学生精神空虚、情绪焦虑、缺乏动力。而革命的理想和斗志是对革命科学性的理性体认,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信不疑。革命文化所诠释的理想信念是革命先烈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始终秉持的科学信仰和真理,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有着不同寻常的导引意义。
(二)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爱国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是革命文化的坚实根基,同时,革命文化又促进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凝结与升华。革命文化经过了血雨腥风、激情澎湃的不同年代,在当下仍然有着强化中国人国家记忆的“黏合剂”作用。将革命文化通过鲜活生动的形式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传播具有我们中华民族力量的爱国主义精神,意义价值不言而喻。
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时难以体会革命先烈和共和国先驱们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奋斗历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史体悟不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革命文化中传递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重要内核,把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时代精神相互融合。在革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让大学生能够领悟到不同时期涌现出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进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才会把爱国情感转化为学习奋斗的动力,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信心和斗志。
(三)有益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广泛的社会关系和与之相匹配的个体认知,其本质是通过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认知塑造,进而凝聚广大受众群体的广泛共识,建构普遍联接。[9]内在品格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将革命文化有效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与传承革命精神,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用革命文化熏陶浸润大学生,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严于律己,自觉抵制种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与干扰,以革命精神来激励和鞭策自己,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且在革命文化的鼓舞下,大学生能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奋发图强,培育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中国梦的最终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旨归是对“人”的塑造,只有作用于每一个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实效。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不仅要有学习工作能力,更要有道德修养和情操。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文化底蕴、革命精神、人格魅力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浓厚的家国情怀、为国家和社会无私奉献的人生抉择、使命担当以及实践指向,能够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和责任感,提供积极正向的行为示范。
四、路径探究: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革命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其孕育形成和发展、成熟过程中,不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与弘扬,逐渐以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的形式存在于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一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情境下,将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对革命文化传承、发展、超越的过程,最终实现革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在此,必须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辅相成,自我教育和榜样教育紧密契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链接。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辅相成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辅相成,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推动革命文化教育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价值追求,外化为积极的言行举止,树立文化自信,最终产生积极奋斗的意愿和动力,报效祖国。
首先,要注重理论教育。文化的实质是人类内在情感的一种真实表达。革命文化展现出来的崇高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可以激励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民族情感,蕴含着积极的价值追求意义和内涵。因而,必须首先采取理论“输入”的形式,将革命文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逻辑和实践性意义等渗透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扎实守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科学阐释革命文化的理论内涵,紧扣讲授课程的体系、结构、框架,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融入讲授革命文化的相关知识点,可以通过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理论教育不枯燥、不刻板、不僵化。
其次,要与实践教育配合。文化是人类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是人作为主体所进行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的实践过程。学校需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即课外教育。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革命文化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中,组织学生去当地的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院、国防教育基地等学习参观,让学生通过实地感受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烈士的崇高品质,了解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艰难困苦,切身体悟革命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有利于牢固而坚定地树立革命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可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形式或者利用假期开展“重走长征路”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革命文化,更加热爱认同革命文化,提升大学生对革命历程和革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心,促进知行统一和主体性的发挥。
(二)自我教育与榜样教育紧密结合
人总是通过“自由而自觉地活动“来表征自身的存在。青年学子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也始终在自身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发展。要有效地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无疑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领悟。此外,正向积极榜样人物体现出的精神和特质,同样是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的积极手段。因此,自我教育与榜样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双管齐下。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大学生在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要学会在革命文化教育中寻找意义和价值,这样,许多无法再现的革命情景和奋斗行动,才能够想得彻底通透,可以理解和接受。革命者身上的“烈士情结”,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展现出的革命情怀,凸显出的革命豪情,才能逐渐被大学生吸收认可。
榜样教育同样可以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唤起对英雄(榜样)的崇敬之情。把(英雄)榜样人物的言行带入受教育者的生活情境中,与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联接起来,让大学生领会榜样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范和价值信念。通过榜样教育,引领青年学子通过内心自觉的体验、体验、领悟到接受、认同革命文化精神的感染,让革命精神和情怀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外化为努力奋进的行动,敢于担当,有所作为。
(三)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链接
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已经呈现出“无人不网”“无事不网”的态势,生活方式数字化的倾向十分明显。网络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和空间有了双重延伸,因而在进行革命文化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线上教育。同时为防止线上教育环境孤立化,采取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链接的模式。
课堂理论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是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线下教育渠道,但学校从来不是“孤岛”,新时代的大学生会通过大众传媒、网络新媒体接受各种信息,因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必须有机链接起来,齐头并进。学校要积极推进新媒体的开发应用,加强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建设,利用QQ、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易班等,营造积极健康活泼的革命文化主旋律宣传,主动占领线上网络教育空间。增强网络教育园地的黏性度,丰富线上内容,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让大学生在参与和学习教育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其思考、内化。用符合大学生成长特点和内在精神需求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通过线上线下之间的合力,将革命文化无痕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让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强大而持久的文化自信。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革命性与传统性相统一,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严肃性与活泼性相统一,通俗性与深刻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大程度地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要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传承革命文化,才能发挥革命文化的价值导引功能,使大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树立强大文化自信,最终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