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农村青年信仰现状及成因辨析

2020-01-02董艾辉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信仰农村

付 荣,董艾辉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114)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一场大考。所有人都在用思想、用境界、用理想、用行动、用理性、用情感做答。有对生命的感叹、有对无助的奉献、有对困难的不屈、有对生活方式的反思、有对制度优越性的确认、也有对庸官的谴责和无良行为的愤慨。无论这灾难导致了多大的危害,收获了多少感动,只有在灾难后青年重塑了自觉的信仰,才算真正战胜了灾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乡村要振兴,农村青年是主力。农村青年有信仰、有担当、不迷惘,国家就有力量,乡村振兴就有前途。本课题组实地走访了国内几个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通过面对面交流和1000份调查问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代农村青年的信仰现状及其成因,也在思索如何引导当代农村青年树立正确信仰,增强四个自信,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自己最大贡献。

一、当代农村青年的信仰现状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的本质是认知的,但也涉及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和现实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需要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可喜的是,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当代农村青年的信仰主流积极健康。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大部分农村青年胸怀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真”、骨子里有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正”、心中有爱家乡爱劳动爱农民的“美”、心底有爱集体重责任讲奉献的“善”。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1.有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真”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2]同样,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当代农村青年是否有正确的信仰,对未来是否有理性的认识和比较明确的目标。本课题组调查显示,79%的农村青年有理想、有信仰。例如调查显示,在“你的奋斗目标是什么?”的回答中,69%的农村青年表示目前的奋斗目标是给家庭更好的生活,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让下一代更有出息。也有47%的农村青年说想要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让自己变得更好。例如,一些农村青年表示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新技艺,寻求新的生活契机。在被问及“新冠肺炎是否影响到了您的工作计划?”57%的农村青年表示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是自己的整体安排不会被打乱,并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这表明广大农村青年对自己的工作有相对客观的规划,面对突发情况也有积极的对策,有接力奋斗的小目标。他们也许不懂什么叫共产主义,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把共产主义转化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勤劳致富”的坚信不移、对未来一个又一个可行性目标的设定和一步一个脚印的踏石留痕。

2.有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正”

“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是激励当代农村青年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撑。调查显示,82%的农村青年表示看到五星红旗升起会感到“特别激动”,62%的农村青年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部分农村青年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对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有巨大期待。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访谈了解到,86%的农村青年认为强大的祖国能战胜新型冠状病毒,对政府充满信心。访谈中谈及新冠肺炎期间对当地党员志愿队的看法时,52%的农村青年表示看到村委党员志愿队的旗帜和防疫工作内心充满踏实感。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村青年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足够的信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正能量的坚定支持者。

3.有爱家乡爱劳动爱农民的“美”

有信仰就有力量,就会瞄准既定的目标,掌握过硬的本领,耐得住寂寞,并经受挫折的考验;矢志不渝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心中的理想,感受生活的美好。农村青年对家乡、劳动和乡民的情感和态度是其信仰坚定与否的外化,也是其是否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尺。调查显示,“乡愁”是农村青年与家乡的纽带,92%的农村青年表示外出工作会时常想念家乡的山水美;76%的农村青年表示会承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怀有履行家庭、社会和国家责任的责任美;在谈及父辈的作用时,大部分农村青年认同自己的父辈作为农民对国家发展贡献的职业美;68%的农村青年表示如果家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会考虑回乡就业,愿意建设家乡。总之,当代农村青年浓浓的乡情、乡愁,对农民职业的高度认同、对幸福是奋斗出来价值观的共识是他们身上最美的价值观,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

4.有爱集体重责任讲奉献的“善”

习近平告诫我们:“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农村青年有了正确的信仰,就会心存善念,就会充满活力,就会把爱集体重责任讲奉献当作是一种快乐的事、幸福的事。由要我干到我要干、主动干、必须干,以劳动为荣,以苦为乐,激发巨大的奋斗能量。调查显示,76%的农村青年表示特殊时期愿意为了家乡建设牺牲个人的利益。家乡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集体的利益是个人利益的保障,在关键时期农村青年能够以集体为重,舍小家为大家。例如,一些因为家庭特殊原因成为贫困户的农村青年积极配合开展脱贫工作,积极参与村委组织的脱贫学习,及时反馈脱贫项目的进展,在精准扶贫的帮助下成功脱贫。63%的农村青年表示会向身边需要帮忙的人伸出援手。另外,对于新冠肺炎期间农村封村封路的工作,79%的农村青年表示理解,也积极配合村委的工作,有36%的农村青年表示自己也正在参与农村防疫工作。总之,大部分农村青年认为爱集体重责任讲奉献是一种“善”念,也是一种时代责任担当。

(二)暗潮涌动的信仰支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中,农村青年的信仰都存在暗潮涌动的消极支流。

1.有信仰迷茫沦为“混”的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习近平说:“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4]同样,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乡村振兴战略也是空中楼阁。但是,调查显示,近五分之一农村青年没有理想和信仰,他们思想空虚,信仰迷茫,日常生活状态表现为“混日子”。例如,17%的农村青年认为农活“收入少、辛苦、不值得”,外出务工又“太累”“吃不惯外面的饭”“腰疼”等。另外,访谈中发现,部分农村青年对于村务不积极参与,游手好闲,混迹于周围村庄,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沦为农村的“混子”。他们的生活标准低,13%的农村青年表示只要能混口饭吃、能蹭个无线网、能刷刷抖音一天就算完满。通过了解其经济来源,发现他们一般靠“捞偏门”“钻空子”获得较少的经济收入。

2.有信仰淡漠甘于“穷”的

“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甘于“穷”,这里的穷,不仅是没钱,更主要的是信仰淡漠,精神萎靡,不愿奋斗,没有希望。部分农村青年全无青年的奋斗朝气,依赖国家帮扶,以穷为荣,以等靠要为手段,是乡村振兴的顽疾和重症。同时,他们喜欢发牢骚、爱抱怨,抱有“我穷我有理”的心态,甚至有贫困户青年表示“我房子不好,丢的是你们村干部的脸”。有39%的农村青年表示羡慕贫困户,也想“白拿钱”。一些青年家庭被评为贫困户很自豪,以穷为荣。有些贫困户青年认为贫困户只要领钱就行,不愿意参与脱贫培训。例如,一些贫困户青年拒绝乡镇贫困助理送来的脱贫猪仔、苗鸡,原因大多是家里的猪圈坏了、不想割草、害怕猪瘟鸡瘟、会赔本。甚至有个别极端的农村青年认为“穷”就是自己的命,没法摆脱。

3.有信仰扭曲堕为“恶”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6]。调查发现,信仰“金钱”的农村青年高达30%,甚至部分农村青年为了钱财无底线、无原则,是非不分,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其拜物主义、拜金主义的恶劣风气。例如,山西某村的一些青年从网上购得警察制服,拦路抢劫,触犯法律底线,成为阶下囚。在湘西某村甚至有些农村青年为了金钱向乡民贩卖毒品,成为死刑犯,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不顾尊严,信仰扭曲。另外,在一些农村青年为主的贴吧、微信、QQ群中,经常会有“心灰意冷,要发财,哪位大哥有非法职业”等类型的帖子和聊天,甚至有不少人跟贴、回应。访谈中发现几乎60%的农村有恶霸青年暴力事件,例如,一些村霸青年恃强牟利、横行乡里,选不上贫困户、得不到国家补贴就砸“村民委员会”的大门,拆“精准扶贫办公室”的牌子,阻碍农村开展扶贫惠农工作。在对物质的极度崇拜下,利欲熏心,部分农村青年堕落为农村恶势力,信仰的恶化是社会危机的潜在因素。在关键时期,对信仰扭曲的农村青年要及时扶正,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

4.有重私轻公陷于“我”的

在习近平看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总开关”,是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每个青年必须胸怀大志,坚定信仰,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但调查发现,部分农村青年自私自利、忽视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缺乏奉献精神。有26%的农村青年表示不愿意参与本村义务劳动,认为集体做事没报酬,还“不落好”,不如专注自己的事。在问及基层干部一些本地农村青年参与集体活动的情况时,他们表示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只考虑自我的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甚至损人利己。例如,在“土地确权”的过程中,部分农村青年因为一些耕地界限问题,对小块土地归属权争执不休,对于农村集体土地更是各自占用,不愿归还。另外,在新冠肺炎期间,部分农村青年无视不外出的规定,三五成群集会打牌,甚至为了出村与本村疫情检查站的工作人员起争执,全然不顾自身的行为会给村民带来危险,没有大局意识。

二、当代农村青年信仰问题成因分析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7]。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动力[8]。如上所述,当代农村青年信仰出现了问题,这既有当代青年信仰迷茫的共性,也有他们所遭遇的特殊性。因此,分析农村青年信仰问题既要全面考察又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一)多元环境无情冲击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的社会也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以说,对当代农村青年信仰影响最大的是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农村青年处在城乡差距较大而又推进彼此融合的时代,极易陷入城乡融合发展的各种问题当中。

一是改革成果分配不均。改革前,农村封闭、落后,产业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差、底子薄。改革以来,虽然农村各方面有所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大幅缩减,但是依然存在2.72∶1的收入差距,“断裂社会”特征依然明显,农业内卷化、农村空心化、农民原子化的态势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9]。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青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不能与城市青年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不能合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据了解38%的农村青年收入水平难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其家庭更是处在较低的生活水平。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实践的存在,“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0]农村青年依然处于追求物质满足的第一需求层面,生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不足,自然无暇顾及精神层面的构建。

二是市场经济负面冲击。市场经济传达着一种有付出就有回报,有劳动就有收入的交换原则,金钱成为衡量劳动的重要标准。农村青年基于生存对物质的需要,市场的物质取向迎合了他们的需要。诚然“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1]没有物质基础,人类将不能生存。但是,过重的物质追求会导致个体本位的功利主义倾向,形成错位的物质信仰。例如,访谈中大部分农村青年表示返乡时挣到的钱越多,就越感觉自豪,过年过节比较收入的多少成为他们的必备话题。农村青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积极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但部分农村青年把经济生活的商品意识带入到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过分追求商品化的价值取向,“只论物质不谈精神、一味索取拒绝奉献”“一切向钱看,一切为钱干”成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事风格,乡土社会的人情义气也成为了可衡量价值的商品,重义轻利转向见利忘义。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信仰扭曲,是非不分。

三是西方错误思潮侵蚀。在全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恶习难改,其娱乐至上、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伴随着我国的发展层出不穷,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西方思潮传入中国的文化娱乐作品,正将“奶头乐”战略实践于我国处于生存边缘的人群中,而一些农村青年则成为其战略的受害者。他们采取温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使他们安于现状,浑浑噩噩。例如,西方利用农村老年人长者的身份优势和迷信心理向周围青年人传播已被邪教化的宗教。通过传入一些发泄性的娱乐产业,比如开放色情影片、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使一些农村青年失去思考的能力,安于现状,失去奋斗的动力。

(二)网络的诱惑

当代农村青年成长在全球一体的网络时代,网络成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理想国。但是,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现实和网络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但是对于突如其来的新生事物,法律法规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使得一些网络弊端不能被及时控制,对农村青年信仰的发展造成影响。智能手机的普及,大数据的收集和利用,网络诱惑直击用户,使得部分自制能力较差的农村青年容易陷入网络陷阱。

网络的互联性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地域局限。通过网络农村青年能看到广阔的外部世界,打开了其获得更好生活的幻想和通道。一部分农村青年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网络成为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有力工具。但也有一部分农村青年自怨自艾,不思进取,抱怨生活的不公,自诩为弱势群体,成为社会问题的引爆点和键盘侠的利用者,在现实生活的心酸和对外界的渴望中丢掉信仰,迷失自我。网络的即时性打乱了生活节奏,将农村青年的生活撕裂成碎片。实时更新和最新资讯使得人们的时间碎片化,“明星八卦”“娱乐头条”成为一些生活空虚农村青年追捧的“头条”,不论时间、地点和场景,只要手机消息响起,总会关注信息,只为快,不论实,使得部分农村青年对现实生活失去乐趣,信仰空虚。例如,一些短视频娱乐浪费了农村青年完整的工作时间或是休息时间,谈论别人的生活消磨自己时间,精神世界营养不良,自我提升意识不高,轻重倒置。

网络消费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网络诱惑的元凶。部分农村青年为了满足物质欲望,深陷网络贷款,甚至走在犯罪的边缘。一些网络消费广告推崇“幸福=消费”“幸福就是消费更新和更好的商品”的消费价值观,更容易被缺乏物质、生活单调的农村青年追捧。例如,农村青年在回答“您的消费观是什么”一题中,56%的农村青年选择“人生苦短,喜欢就买”。提前消费观念和简单多样的网络小额微贷使农村青年的物质欲望更容易被激发。消费欲望的扩张滋生了暴富的心理和奢靡之风,在访谈中发现,农村青年对于名牌的追求过于热烈,喜欢用夸张的符号和语气表现自己,他们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如何一夜暴富,梦想着成为“拆二代”,消费主义的蔓延使得其对于物质的依赖、崇拜加深,淳朴勤劳的农民性格逐渐消失,物质欲望成为其精神寄托。

(三)信仰教育体系缺乏

青年朝气蓬勃,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春富有梦想,在拼搏奋斗中绽放光芒。青年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但是,调查显示,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工作缺位、农村学校思想教育不足和一些家庭家风、家训教育缺失等因素极大地影响农村青年信仰的形成。

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缺位。调查显示,一些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工作失衡,只专注于农村经济发展,轻视了对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例如,访谈问到您每天想什么,几乎每个农村青年的第一反应都是“挣钱”,很少谈及精神层面的追求。另外,基层党组织发展农村党团员的工作缓慢,无法从正面激发农村青年对家乡、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充实农村青年信仰。农村基层组织也没有设立专门针对农村青年的教育者、教育平台和教育活动,没有营造良好的信仰教育的氛围;基层干部榜样错位。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或正面榜样或负面典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少数基层党员或为了一己之利,滥用权力,损公肥私,或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丢掉了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对农村青年形成错误的信仰引导,使其也奔忙于物质追求;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现存的信仰问题视而不见。一些扶贫干部对于贫困户青年只重视物质扶贫,轻视精神扶志,为了完成指标,干脆塞钱,加剧贫困户青年“等要靠”的思想。一些基层干部对于农村恶霸、村霸青年,要么避而远之明哲保身,要么相互勾结谋取利益,没有凸显出基层党组织应有的权威,加剧了恶势力青年的气焰。面对信仰迷茫的农村“混子”,基层党组织表现出不信任、不尊重的态度,不积极争取和扶正,放弃开展工作,长期以来,使得这部分农村青年没有体验到党的关爱,自我放弃,精神空虚,信仰迷茫。

学校思想教育不足。首先,学术界关于农村青年的信仰教育理论欠缺。学术界关于信仰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干部、青少年等群体,而对农村青年这些方面的教育研究较少,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农村青年同理论没有关系,更不用谈信仰,这导致了农村青年信仰教育研究的滞后,使得农村青年信仰教育进度延缓;其次,调查显示,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偏低。教师在教学中至关重要,而我国农村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均衡,缺乏骨干教师。90年代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年龄较高,老教师缺乏活力,教学方法固化,影响了教学质量,农村青年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现今,许多年轻教师将农村教学经历视为跳板和中转站,将农村学生作为磨练教学的实验品,一有机会就离开农村学校。另外,对于农村的优秀教师,城市学校也频频抽调,这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对农村青年的素质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最后,农村学校教学方法及设备落后。习近平总书记说,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90年代农村地区的教育起跑线严重滞后。教学设备不齐全,在访谈中大部分农村青年表示没有自己动手做过课本相关的物理化学实验,一般只听教师讲解,专门的实验设备也很少。当代农村青年基本文化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没有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理性的信仰自然难以形成。

家风、家训教育缺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12]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关键一环,家庭的作用不可或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调查显示,家规、家训、家书逐渐淡出了农村青年的生活,蕴含在其中的家风礼俗也逐渐消逝。例如,与农村青年谈及家风、家训时,35%的农村青年表示没听过,28%的农村青年表示记忆模糊,觉得并不是特别重要,在家庭中也没有人刻意强调。家风、家规、家训是一个家庭所制定并世代流传以教育和约束后辈的行为准则。农村家庭对于对家风、家训教育的忽视一定程度上使农村青年脱离了道德养成的天然环境。加之农村青年文化水平偏低,信仰教育是自我提升的内化过程,农村青年疲于谋生,对于古老的家庭道德要求也并不重视,从而传统的家庭道德规范逐渐淡化,农村青年失去了良好信仰形成的基本家庭环境。

部分农村青年文化素质比较低。当代农村青年学生时期大多始于90年代,虽然处于农村教育不断改革时期,但是农村地区教育的滞后性依然影响其受教育程度,使其难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较低,对党的理论政策敏锐度不高,理解力不够。例如,在“您知道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吗”一题中,64%的农村青年选“完全不知道”、21%的农村青年选“知道一点”、仅有15%的农村青年选“都知道”。有48%的农村青年表示对“三权”分置制度不了解,特别是对经营权认识模糊。另外,90年代部分农村青年在价值观形成时期缺乏良好的引导。一方面,他们多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缺乏家长管教,性格孤僻;另一方面,90年代农村贫困生辍学风气严重,失学率高达30%。部分农村青年表示,自己上学时曾与老师发生过肢体冲突。农村青年受教育的时间短,缺乏学校遵守规则及行为规范的培养,自制力差,容易受物质的诱惑,走上犯罪之路,信仰淡漠。

(四)边缘生存心理扭曲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融合不断加深,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介于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扮演着“半”的社会成员,他们既不是完全的城市人也非以前的农村人,他们的社会状态模糊不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边缘人”的特征和流动者的劳动方式[13]。他们渴望摆脱“边缘”地位,实现从“边缘”向“中心”发展,但是又因为缺乏能力,陷入无希望的状态,徘徊在“边缘人”的角色中。

生产生活方式飘摇。奔忙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农村青年生活不稳定,农村青年获得物质资料的主要手段是农业劳动和外出打工。一方面,农业活动具有不稳定性和地域限制性,恩格斯曾说,农业不但不能控制气候,还不得不受气候的控制。“石头缝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饱”是一些农村地区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调查发现58%的农村青年坦言自己不懂农业技术,对农作物的选择、产量的把控不足,靠天吃饭,稳定性差;另一方面,缺乏技术和文化的农村青年在外出打工时也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城市快速扩张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高效率的机器替代了初级劳动力,住房和社会保障差,涌入城市的农村青年没有办法安居乐业,大量的失业农村青年聚居在城市的贫民窟,生存艰难。例如,郑州农民工冻死街头的恶性事件、北京蜗居地下室的农民工被遣返回家。“我们在城市盖了那么多高楼大厦,却连地下室也不让我们住”,表达了青年农民工内心的无奈与不平。社会的排挤以及舆论媒体对农民工“鼠族”的歧视称呼,丑化造势,使得部分农村青年越发成为“边缘人”。

物质需求压力巨大。在青年这一特殊时期,农村青年承受比其它青年更加严酷的压力。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的家庭压力、被机器自动化大规模替代的就业压力、个人能力难以提升的发展压力、阶层固化加剧的社会认同压力,集中爆发于物质需求之上。人的存在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而物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农村青年为了生存,必须将物质需要作为首要的目标。而“边缘人”的生存压力加大了农村青年物质满足的难度,加重了他们对物质的依赖。当下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水平差、教育水平落后、住房保障体制还不完善。很多农村青年依旧存在子女抚养和老人赡养的问题。因此,农村青年较常人而言更容易陷入对物质的崇拜,迫于家庭、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只能以物质利益为第一追求。

精神世界持续稀薄。当代农村青年是迄今为止农民群体中最有文化的一代,但他们拥有的生活和文化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却相差甚远。他们拥有宽阔的眼界、敏锐的思想,却生长于文明发展萎缩的落后地域。他们拥有远大梦想和人生目标,但社会发展结果却是富越富、贫愈贫,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没有时间谈论梦想,理想梦想有之即灭。压制农村青年的不只是物质的贫困,希望的贫穷更甚,“‘穷’绝不仅仅是没钱,而是没有希望”,农村青年对于希望从激情到无感,使得其精神贫困更加严重。调查显示,26%的农村青年表示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例如,部分农村青年通过努力,将积蓄投于创业中,但创业失败率高,他们面临的是返贫甚至更贫,这不仅是对农村青年物质的打击,更是对其精神的打击和希望的剥夺;另外,农村青年真正的休闲娱乐时间很少,精神世界狭小,47%的农村青年表示自己近几年并没有出游计划,“看看世界”“诗与远方”的成本太高。很多农村青年表示周围的朋友都是同样的生存现状,在精神上能起到帮助和鼓励的正能量朋友很少。生存本是为了更美好,而这部分农村青年的生存陷于无尽的顽固型物质贫困和精神稀薄之中。

乡村振兴说到底是要“聚人气”“汇人才”。乡村发展水平远超我国20年的日本如今依旧陷在乡村空心化的困境中,“空房计划”“教育下乡”“外部限制”“奖金鼓励”等多方面的鼓励回乡政策依然无法吸引日本青年返乡。有学者曾指出,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全面西化”使得家族责任和社会道德舆论与青年分离,日本青年崇尚追求自我,怀着“人往高处走”的价值标准,忽略了青年本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日本青年信仰的贫穷,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匮乏是乡村振兴的症结。我国城市化率还远不及日本,实施乡村振兴必然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我们要积极借鉴日本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但也要未雨绸缪,对其振兴的不足加以改造和创新,不仅要在硬件上建设乡村,更要在软件上下足农村青年信仰研究的功夫,找准其信仰迷茫、淡漠的原因,才能从现实出发,更精准的引领农村青年信仰。

猜你喜欢

信仰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信仰的旗帜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信仰的“斜坡”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铁的信仰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