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客家木偶戏的创新传播研究
——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例

2020-01-02张琳娜詹素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提线木偶传承者木偶戏

张琳娜 詹素维

(嘉应学院文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1 客家木偶戏的起源

明朝初年,提线高腔木偶戏从浙江传入闽西上杭,后由上杭传播至赣南、粤东、湖南、台湾等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迄今为止,上杭县白砂镇被认定为客家木偶戏发源地。[1]

后来,提线木偶戏在各客家地区曲折发展。虽然在旧时社会,民间艺人的地位不高,木偶戏一度被视为“三教九流”之末,但木偶戏“通俗、生动”等特点仍使其得以延续发展。广东梅州是客家人聚集的主要地区,五华县是梅州市辖县,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30年以来,五华县各提线木偶戏班曾多次远涉重洋,到达印尼、新加坡、泰国等有客家人居住的地区演出。这些戏班一度呈繁荣之象,凭借高超的表演技艺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赏。1951年,五华县成立了木偶剧团,该剧团曾演出传统剧目《化子进城》《水漫金山》等,也改编和创作了一批广受好评的剧目。除专业剧团外,五华县还曾出现了一批业余剧团。1979年后,全县重组或新建林华堂、俱乐园等乡村业余剧团,为木偶戏在民间的活跃提供了有利条件。[2]但是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的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日趋丰富,提线木偶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甚至面临着成为处于时代边缘的“独角戏”的危险。近些年来,得益于国家对传统艺术的扶持,五华提线木偶戏才在“非遗”的光环下重新焕发生机。

2 客家木偶戏的特点与价值

客家木偶戏形成于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之中,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农耕社会下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倾向,是客家文化体系里独特的一部分。客家社会为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土壤,而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又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历史上,客家族群偏居一隅,在保存原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其他区域文化的精华,在这种历史环境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客家文化,必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五华提线木偶戏具有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意义深刻的表演内容。在形式上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采用二胡、唢呐、花鼓、铜锣、笛子等多种伴奏乐器;对白主要用客家方言,地域色彩浓厚。在内容上,其剧目以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人物为题材,内容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五华提线木偶戏表演动作复杂,表演难度大。相较于其他木偶戏,提线木偶戏的表演难度更大,因为需要艺人灵活操纵木偶各部分的线路,这才能使木偶达到“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境界。而五华的木偶形体高大,重量也随之增加。除此之外,五华提线木偶戏表演中操纵木偶的线条一般为12根,有时为了配合表演动作,甚至达到了二十多根。[3]木偶高大的形体与繁多的操纵线条增加了五华提线木偶戏的表演难度,也提高了对艺人的技艺要求。

五华提线木偶戏推陈出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取得了创新发展。据《五华县志》记载,1979年后该地木偶戏“除发挥原有偶线繁多、手法新颖、木偶高大、表演灵活、雕刻精巧、曲调多样等艺术特色外,还在提线表演艺术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设计了纺纱、骑自行车、拉二胡、刷双枪、拔剑、抽烟、喷火、舞狮、书法以及人偶同台表演等许多新手法”[4],使木偶戏艺术更加贴近现代生活,这一突破也获得了诸多认可。此后五华木偶戏表演者还演出以及升华了众多传统剧目,使其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背景。2019年3月份,五华提线木偶戏大型传统剧《金鳞记》就正式启动了复排工作,于7月份成功上演,并在8月份参加了扬州“广陵杯”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五华提线木偶守艺人将该剧目进行了精心的打磨,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升,使经典的木偶戏剧目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3 “非遗”视角下客家木偶戏的传播优势

以“非遗”为符号,强调了提线木偶戏的价值与意义。根据传播学理论,在人类的社会传播中,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符号与意义相互统一。[5]“非遗”作为一种符号,指的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通常与群众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2008年6月以后,五华提线木偶戏被评为“国家级非遗”,在此契机下,我们不再倾向于将它视为一种过时的传统艺术,而是强调了它作为“非遗”的价值以及继续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在这种条件下,以“非遗”为宣传符号,使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播具有了新的优势。

“非遗”保护的潮流也给传承者带来了传播优秀文化的动力。自五华提线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许多传承者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传播。从2019年4月份开始,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就开始了“非遗进校园”活动,致力于向广大师生及家长展示国家级非遗“五华提线木偶戏”的艺术魅力,目前已在多所学校进行了演出。与线下活动相呼应,“五华发布”“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相关公众号也以“非遗”为符号,对五华提线木偶戏进行了线上传播。

4 客家木偶戏的创新传播策略

部分客家木偶戏在“非遗”的光环下重新重获生机,但重振“非遗”,仍任重而道远。为了解客家木偶戏的发展现状,笔者曾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以及不同领域。调查结果显示:客家提线木偶戏面临着观众数量少、民众对其了解程度普遍较低、民众对其兴趣一般、艺人年龄老化、缺乏传承者等困境。为迎合时代发展潮流,客家木偶戏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创新的传播路径,加大传播力度,增强传播效果。有鉴于此,笔者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例,提出以下策略:

第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资源,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播。可以拍摄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题材的微电影或纪录片,展现其历史与发展现状,增强人们对它的了解。同时融入生活的元素,将传统剧种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对影片进行推广,扩大五华提线木偶戏的受众面,从而传播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可以顺应移动短视频发展潮流,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使提线木偶戏大众化。

第二,可以从打开市场缺口的角度切入,设计开发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主题的相关产品,如明信片、贴画、T恤衫等,发展新型的产业链模式,使木偶戏的形象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例如曾被誉为“天下一绝”的五华木偶书法,技艺精湛,木偶栩栩如生,因此可以通过拍摄相关图片并印制在这些产品上,树立鲜活的木偶形象,助提线木偶戏重新赢得广大观众的心。

第三,加大力度推动“非遗进校园”,在展演的同时培养技艺传承者。在校园进行展演是传播五华提线木偶戏的一种有效方式,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丰富“非遗进校园”的方式,不单是通过节目展演来传播木偶戏,还可以在校园内开设提线木偶培训班,向学生传授提线木偶戏的操作知识,以此培养技艺传承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提线木偶戏缺乏传承者的问题。

猜你喜欢

提线木偶传承者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木偶戏
木偶戏
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
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及改善路径研究
一天早晨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