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为榜样树立青年正确价值观
2020-01-02张迪
张迪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一、价值观引领青年成长
(一)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周围世界的一种整体认知,基于感性和思维之上做出的整体判断和理解。同时这种判断和理解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反过来,也可以从人们的行为方式中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
价值观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是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具有历史性,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的内容,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人们生活的环境、知识的更新逐渐改变。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价值观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人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影响价值观的因素多种多样,社会媒体的主流宣传、父母、师长、公众人物的影响,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是我们不能轻易改变的,有些是我们可以有意引导,逐渐改变的。
(二)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对人们的行为和认知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人们的理想、生活追求、行为选择都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的作用一般分为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
积极的作用表现为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在客观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在面临同一种选择时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选择。当面临条件艰苦,需要毅力和耐力,甚至需要作出自我牺牲的选择时,拥有正确高尚价值观的人往往更容易作出坚定的选择。一些持有错误价值观的人往往选择的意愿较小。
消极的作用表现为价值观的错误引导。价值观的不同,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认知方式等。尤其对青年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如果持有的价值观不正确,对各种诱惑,他们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错误的价值观容易使青年误入歧途,葬送美好青春年华。反之,青年的行为选择可以从侧面反映他们的价值选择。
(三)正确价值观助力青年健康成长
青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朝气蓬勃、思维敏锐,处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段。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和国家重视青年的成长和培养工作。
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对青年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对国家的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用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比喻价值观的重要性形象贴近,殷殷期望。如果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就会扣错。影响之远,危害之大。习总书记还强调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仅要系好,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扣子都要系好。青年处在价值观养成和确立的关键期,全社会要高度重视,为青年的成长营造健康的环境。党和政府对青年给予了深厚的希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200余字的篇幅专门谈到青年。在青年身上可以看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力量,也可以看到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中接续的力量。青年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时代的嘱托,那么,青年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奋斗、吃苦,用奋斗的汗水书写自己无悔的青春篇章。
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再次谈到了青年。他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
二、马克思主义经岁月洗礼仍熠熠生辉
(一)澄清错误言论,捍卫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距今已经170多年。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无数革命先辈们和一代代领导者、建设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民族化。然而,有一些杂音充斥其中,诸如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言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等声音扰乱了人们的视听。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依然熠熠生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多次提到关于共产主义的一般原理与当前时代条件发生的变化,希望人们正确看待基本原理的适用性。《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4]376-377恩格斯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873
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言论显然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主旨,抓住只言片语做碎片化的解读,并且不能具体把握当前的时代本质。同时在看待马克思主义时过于苛刻,新出现的问题也试图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6]我们不应苛求前人,同样我们也不应把他们的所有的论述教条化。
各种错误的言论和非议,尤其在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苏联解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一些福利制度对资本主义的矛盾进行调节,暂时缓和了社会矛盾,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危机。人们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在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时,中国共产党抵制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压力,披荆斩棘,探索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来。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可以告慰马克思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7]
(二)马克思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普世情怀
1.高尚的职业观
青年马克思在特里尔中学毕业,也和现在的青年人一样面临着诸多的选择。马克思略显稚嫩但无比崇高的思想在他17岁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全面表达了他的职业观,就是选择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马克思强调应当选择使我们有尊严的职业、自己珍视的职业、致力于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的职业。马克思的这篇文章虽说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是他也清晰地阐述了选择职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首先珍惜自己拥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和权利,那么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充满激情愿意持久不懈地坚持下去;考虑社会关系和个人体质与能力的影响,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17岁就立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鸿鹄之志,马克思也用一生的实践去践行着。我们都知道马克思颠沛流离,生活贫困,本来马克思也可以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为普鲁士政府效力。但是他断然拒绝了,继续在解放无产阶级的道路上摸索前行。他的这种崇高的职业观也鼓舞了无数青年。
2.坚韧不拔的毅力
马克思经常写文章抨击政府,为无产阶级和贫苦的劳动人民代言,经常遭到反动政府的敌视和驱逐,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了各种心酸。在写作《资本论》期间,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济拮据、生活贫困,丧子之痛等,潜心研究,完成了震撼世人的巨著。在此期间,马克思在感觉自身经济方面理论不足时,潜心研究经济学原理,认真研读了休谟、洛克、李嘉图、亚当·斯密的著作,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在此期间,他还不得不转移一部分精力,应对来自外界各方面理论的挑战。当他收到蒲鲁东的新书《十九世纪革命的整体观念》,立即展开了批判。19世纪50年代是一个反动的年代,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马克思写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批判反动势力,生活极度穷困,常常揭不开锅,燕妮生病需要马克思的照顾,为了生计问题,马克思为《新莱茵报》《人民报》《自由新闻》等撰稿,也需要花费精力。后来马克思自己也患上了化脓性疾病,他查阅各种资料,尝试自己治疗。然而生活的重担并没有把他压垮,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坚韧不拔的毅力,勇敢执着地继续从事《资本论》的写作。
3.关注中国的大爱情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华民族处于一种悲惨的境地,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密切关注中国革命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发表了许多应对中国问题的评论文章,在西方诸多报纸保持沉默的情况下发出了正义的声音。在文章中他谴责罪恶的鸦片贸易:“所以几乎不言而喻,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统治权。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4]779-780指出英国政府的险恶用心,十分同情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反抗,预言中国革命的胜利。他始终站在公平、正义的视角关注着中国,彰显着普世情怀。
(三)马克思主义常学常新,是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从未远离我们的时代,埋葬在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远比在大英博物馆埋头著述的马克思更吸引人。近些年西方国家组织的评比活动中,足以说明马克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和英国广播公司进行了同一命题的投票活动中卡尔·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在这两次活动中马克思稳居榜首,公众的客观评价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东方社会的亿万人信服,更使以资本主义为意识形态的西方国家的亿万人诚服。6 年之后,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进行了“最伟大哲学家”的网上评选活动。卡尔·马克思以近28%的得票率位居榜首。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数据和结果说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从未远离。
从中学时的毕业论文选择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马克思一生用惊人的毅力、高尚的道德情怀,为人类的发展和解放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不断发扬,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步伐迈向新的阶段。
1883年“马克思躺在安乐椅上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5]1002。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5]1002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被公认为马克思一生重要的两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揭开了意识形态掩盖的事实,剩余价值规律揭开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5]1003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苦难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上摸索爬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解放人民的道路来。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这一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时代的精华以其开放性、科学性指引着中国人民逐渐走上康庄大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在新时代,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
三、以马克思为榜样,树立正确价值观,争做马克思主义传承者
(一)选择职业的崇高情怀
当前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如从众心理,缺乏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意识强烈,缺乏职业规划和敬业精神等。生活在象牙塔内,与社会接触较少,心智还不成熟,个人规划意识不强,容易出现随大流,盲目跟风的现象。职业观单一、物质化。互联网时代,青年接触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刷新他们的认识领域,同时也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挑战。青年在选择职业时更多地考虑薪酬、地域等因素,追求个人享受和生活品质,受到家长、亲朋好友传统观念的影响,更乐意选择公职岗位、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他们过多地考虑自身价值的实现,没有很好地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追求一定的物质是正常的需要,但是应该恰当地处理。青年在家国利益面前,更应该脚踏实地,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在推进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抒写青春篇章。
王阳明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高尚的理想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坚定的信念关系事业的成败得失。青年的职业理想对青年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对青年提出了要求,并且不断鼓励青年。2014年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给总书记写信表达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风采的决心,书记回信“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习总书记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学子,鼓励青年要立鸿鹄之志,殷殷期盼,声声关爱。
近些年来涌现出一批有为青年,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热血,谱写青春华章。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张广秀,西部支教的青年学生,青年志愿者们。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等。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本可以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一心扑在白坭村的脱贫致富工作中。因为惦记百坭村的防汛抗洪工作和群众安危,在看望做完手术不久的父亲后,冒着暴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因公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30岁。习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实践求真知的精神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无产阶级实践中不断探求真理,追求卓越。马克思主义熠熠生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也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用来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136
他深入工人阶级,了解工人阶级的思想动态,参加革命斗争,总结经验和教训,与反动当局做斗争,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工人运动。晚年马克思给女儿劳拉写的信中,其中有一封信中马克思用船夫和哲学家渡河的故事,告诉劳拉既要当学者,又要当战士,用扎实的理论引领革命实践。广大青年要学习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实践求真知精神,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品质,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广大青年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把学习和实践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和追求。在实践的土地上,广大青年怀揣梦想,扎根基层,在实践中丈量青春,在实践中抒写无悔。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有10.64万名大学生志愿者
在西部基层开展服务,5000多万名注册青年志愿者活跃在大型赛会、抢险救灾、生态环保、阳光助残等众多领域。成立于2005年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扎根基层,致力于帮扶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及社会困难群体。“郭明义爱心团队”志愿服务,情系千家万户,在志愿帮扶中实现价值。广大青年更应该在新时代抓住各种机遇,站在时代的前沿,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精益求精。
(三)勇于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需要继续弘扬和传承。在党的历史上正是无数革命前辈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带领人民不断取得进步,争取独立。正是党的正确领导和奋斗精神,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需要一代代青年发挥勇于奋斗的精神,发挥聪明才智,挥洒汗水、苦练基本功,为国建功立业。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都包含在奋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前,我们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3]52
青年人不仅有诗与远方,还有梦想和家国。应抓住圆梦的大好时机,将奋斗精神贯穿到学习之中,将勤奋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增长本领。习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