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艾灸有讲究
2020-01-02薛世勇赵海音编辑长歌
文/薛世勇 赵海音 编辑/长歌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分院)、周四上午(分院)、周五上午(总院)
特需门诊时间:周一下午(总院)、周二上午(分院)、周六上午(分院,隔周)
近年来,保健养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艾灸因其可行性强、疗效好,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古谚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艾灸任何季节都适宜,夏季更佳。在夏季,艾灸得到自然界阳气的应和,使保健的效果提升。艾灸可以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对于寒凝经脉的病症效果尤佳,如关节的冷痛、活动不利,妇女痛经、月经延后,胃痛、腹泻,哮喘等常见病。
▲ 挑选适合的艾灸工具
市面上现有各种艾灸器材,以艾灸盒为例,分为单孔、双孔、六孔等,都配合绑带可固定在身上,安全高效,适用于多个身体部位施灸。对于关节、背部等不易固定的部位也可轻松施灸。
艾条灸最为传统、直接,点燃的艾条距离皮肤5cm左右,温度控制在皮肤感到温热但没有明显刺痛感,注意避免艾灰、火星掉落到皮肤或衣物上造成伤害。艾条灸不适用于背部等难以观察的部位。
隔物灸较为常见的有隔姜灸、隔蒜灸,所隔物可增强温经通络的效果,但操作较为复杂,建议由专业人员实施。
▲ 选用适宜的灸温和灸量
灸疗过程中最明显的感觉是热感,之后可能会有酸、麻、重、胀、热传导、蚁行感等感觉,这均为灸疗的正常反应。
艾灸时应时常用手判断肤温,避免随着艾灸时间的延长,皮肤对于温度的忍耐度增高、灵敏度下降,导致温度过热,出现灸泡、烫伤、皮肤发痒、色素沉着等皮肤症状。若皮肤起泡、过敏、外伤,则不应继续施灸。
在施灸过程中,注意房间的通风及保暖。选用优质陈艾,以减少艾烟及其挥发物。
艾灸不可过量,一般一周三次左右,一次不超过3个部位,每个部位20分钟即可。
▲ 艾灸后的注意事项
多次艾灸过后可能出现口干、咽干、咽痛、牙龈肿痛、眼干、眼痒、流泪、鼻干、流涕及头晕等上火症状,以及失眠、嗜睡、泄泻、便秘等症状。上述症状多较轻微,部分症状可能为灸疗起效的反应,多不必处理,休息1—2天后可自行缓解。
如艾灸后出现水泡,一般不必戳破,用洁净纱布覆盖,避免活动时摩擦,保持清洁干燥,大约一周便可自行消退。若出现较大水泡或烧伤,则须前往医院由医生判断并处理。
▲ 哪些情况不可以艾灸
艾灸虽可治多种病症,但孕妇特别是孕早期是禁止艾灸的。
艾灸头部时,应注意施灸量。不仅因为头部肌肉薄弱且毛发丰厚,也因为艾灸头面部穴位易导致阳气过于上行,引起头晕、目眩等症状。
小儿本为纯阳之体,若无病痛一般不灸。而对于肺气虚弱引起的小儿咳嗽、哮喘,脾胃虚弱引起的小儿腹泻、纳差,中气虚弱引起的小儿遗尿等可以适量施灸。相较于成人,小儿的灸量宜轻。
女性若月经量大,则应在月经前5天及经期停止艾灸。
糖尿病患者艾灸时更需要注意,由于糖尿病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导致皮肤感觉不敏感,应适当降低艾灸温度,避免艾灸伤害、皮肤难以愈合等不良反应。
艾灸是养生保健中便于操作且不良反应小的可靠方法,其灸量、灸材、灸法多有讲究,应循序渐进,以身体舒适为度,切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不必要的艾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