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套叠B 超诊断与腹部平片诊断对比分析

2020-01-01林艺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4期
关键词:肠套叠平片肠管

林艺森

肠套叠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于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中而导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流通[1]。临床主要以儿童肠套叠多见,有文献报道,儿童的发病率占总肠套叠例数的90%以上[2]。年龄不同肠套叠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亦有区别,儿童患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泣、果酱样大便、血便及腹部包块等,但由于小儿表达能力差,腹部症状通常会被哭闹声掩盖,且易与其他腹部疾病相混淆而难以区分。成人肠套叠缺乏像儿童肠套叠类似的典型症状,尤其是血便的发生率较低,因此,多数肠套叠患者首次就诊时易被漏诊[3]。临床上肠套叠的诊断主要依赖病史采集和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 线和CT,其中X 线能较好的识别合并肠穿孔致腹腔积气患者,但两者均有辐射等副作用。超声检查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动态多角度的观察图像,但肠内积气对超声显像影响较大[4]。本文探讨比较B 超和腹部平片对肠套叠的诊断效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 月本院收治的210 例疑似肠套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有典型肠套叠表现;②均行腹部平片和B 超检查;③病例资料完整且有金标准检查依据。排除标准:①仅行腹部平片检查者;②仅行B 超检查者;③缺乏诊断金标准指标者;④患者及其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者。其中男135 例,女75 例;年龄5~61 岁,平均年龄(26.15±11.62)岁;病程4~42 h,平均病程(12.15±9.96)h。

1.2 检查方法

1.2.1 超声检查 患者分别采用3.5~5.0 MHz 的低频凸阵探头和5.0~7.5 MHz 的高频线阵探头进行腹部B 超检查。先使用低频探头对全腹进行扫描,防止漏扫,着重注意回盲端易发生肠套叠的部位,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包块、肠间积液及扩张度等征象。疑似有异常时改用高频探头进一步检查,记录其轴径、切面情况。此外,利用彩色多普勒记录肿块内血流活动情况。主要观察肠套叠位置、形态、大小、包块周边情况及内部血流情况、肠间隙水肿情况及有无肠管扩张等。

1.2.2 腹部平片检查及肠套叠复位方法 患者取站立位行腹部前位摄片,主要观察肠管积气部位、程度,有无肠内气液平面,有无软组织肿块影像等。对可复位肠套叠患者均采用空气灌肠方法进行复位,具体如下:取仰卧位,采用Foley管插入肛门并充气气囊阻塞,与复位器相连接。复位时压力设定从最低60 mm Hg(1 mm Hg=0.133 kPa)开始,然后进行整复,视患者情况逐渐进行加压,最高压力为110 mm Hg。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空气灌肠、随访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确诊结果 210 例患者中,确诊肠套叠195 例,其中成人患者19 例,儿童患者176 例。肠套叠具体位置分布:右上腹62 例、右下腹44 例、左上腹32 例、右侧腹30 例、中上腹27 例。

2.2 B超与金标准诊断准确性比较 B超诊断肠套叠194例,诊断符合率为95.71%(201/210),灵敏度为97.44%(190/195),特异度为73.33%(11/15)。见表1。

表1 腹部B 超与金标准诊断准确性比较(n)

2.3 腹部平片与金标准诊断准确性比较 腹部平片诊断肠套叠130例,诊断符合率为63.33%(133/210),灵敏度为63.59%(124/195),特异度为60.00%(9/15)。见表2。

表2 腹部平片与金标准诊断准确性比较(n)

2.4 B 超与腹部平片诊断效能比较 B 超诊断灵敏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44%(190/195)和95.71%(201/210),显著高于腹部平片的63.59%(124/195)和63.33%(133/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B 超与腹部平片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临近肠管中而导致的一种肠梗阻性疾病,早期表现为单纯性肠梗阻,若诊断不及时,肠套叠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肠系膜血管受压,最后形成局部循环障碍,甚至造成缺血性坏死、感染性休克及死亡等[5]。按肠套叠发生原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其中原发性肠套叠可能与饮食、先天性肠管解剖异常、病毒感染等有关,占小儿肠套叠的95%[6]。本研究纳入对象中儿童肠套叠患者176 例,占90.26%,成人肠套叠患者19 例,占9.74%,两者发生率约为10∶1,与文献报道结果类似[7]。

临床上儿童肠套叠患者则更多表现为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8]。部分患者因肠套叠处于早期阶段或有原发疾病存在,肠套叠的症状常表现不明显或被原发疾病症状覆盖。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超声的分辨率和清晰度的不断提高使得肠套叠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

本研究采用高频探头进行肠套叠的诊断,因为高频探头分辨率更高,对低频探头扫查不到的包块可进一步明确诊断。与腹部平片相比,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痛、无辐射等优点,且可以反复操作,在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人群中接纳度更高。本研究结果显示,B 超诊断灵敏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44%(190/195)和95.71%(201/210),显著高于腹部平片的63.59%(124/195)和63.33%(133/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声检查也有其缺点,受检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且超声波易受肠道气体干扰,对于肠道胀气患者的诊断受较大限制。

综上所述,B 超检查对肠套叠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同时操作简单无辐射,可重复性强,易被患者接受,因此可作为肠套叠患者诊断的首选方法。

猜你喜欢

肠套叠平片肠管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肠套叠如何辨别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
儿童小肠套叠治疗经验
颈椎病病人应做哪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