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模式改革给我带来了什么?
2020-01-01何雨祺北京市十一学校直升初一学生
何雨祺/北京市十一学校直升初一学生
初入北京市十一学校,在语文学科方面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适应和小学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
当别的学生还在听老师讲解文言文字词时,我们已向编辑制作一本《家庭教育国学读本》发起挑战。除了学习《论语十二章》《陈太丘与友期》《陋室铭》《诫子书》等多篇文言文,我们还和同学、老师、家长一起积极地思考着、讨论着:古人在品德修养方面崇尚哪些高贵的品质?孔子和诸葛亮对待学习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观点?如何让古人优秀的教育理念在21 世纪的家庭生活中生根发芽等问题。在语文课上,老师不再一字一句地讲解课文,而是给我们布置一个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学习任务,并提供丰富的阅读文本和阅读工具,提前告知学习时长和重要的节点任务,鼓励并支持我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多的时间是为我们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
刚开始我会担忧,这样真的能够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吗?经过两年的学习后,我发现自己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提升,并且获得了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首先,思维能力。在一次又一次阅读、思考、提问、讨论的自主学习下,我思考问题时会更加深入,也会辩证地从各个角度看待问题。比如,在《骆驼祥子》专题中,我们需要在书中的某个时间节点让书中人物的某一方面发生变化,从而改写《骆驼祥子》的故事。最开始我只考虑到情节衔接要自然,语言尽量符合原著风格,但忽略了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要分析探讨祥子悲剧的根源。通过和同伴的讨论,我们确定了写作动机:在那样黑暗残暴、动荡不安的社会里,“个人主义”的祥子是没有出路的,要改变他的悲剧,必须要改变他性格中逆来顺受的问题。这样的思考探究深化了我对《骆驼祥子》这本书的理解,并在众多的选择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
其次,表达能力。在经过《西游记》前期的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分析比较的学习之后,我开始着手准备故事会的比赛。《西游记》中每一回目的文字很多,如何将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保留并紧紧抓住听众,这对我来说有一定挑战。首先,我重述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和高潮。然后,找出对表现人物魅力特别有用的描写。最后,删去不必要的文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最终修改完成了《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稿。讲演时,我在熟悉故事和人物的基础上尽力去想象、模拟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出乎意料的是,讲演很成功,我还被小朋友们称为“八戒姐姐”。
其实,学习语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如何解读学习目标?如何做好一个合理的学习规划?怎么运用量规……后来,我理解到学习目标其实就是考查的能力点,也是学习语文最终要培养的方向。学习规划意味着要对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效率有明确的认识,合理的学习规划需要预估好每天学习语文的时间。量规则是用来随时评价学习成果,提示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文言文则需要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一字一句梳理明白,再回顾全文,分析概括……在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有趣的核心任务和核心问题也起了重要作用。以《西游记》为例,在得到核心任务前,我在假期已阅读完一千多页的原著,但由于这本书的题材是半文言半白话,第一次阅读后我并不感兴趣,只是当作一项假期作业来完成。直到我被选去演讲故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西游记》的魅力:为了改编原著的语言风格以便于形成通俗易懂的演讲稿,促使我多次阅读了相关片段。我渐渐发现,《西游记》对于人物的描写活灵活现,这些仅仅在想象中存在的形象仿佛跃然于纸上,像“只见那行者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这两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悟空血气方刚、重情重义的特点。与此同时,通过唐僧一行人在取经途中斩妖除魔的经历,也能看出作者对扫荡社会中腐朽黑暗的“妖魔鬼怪”的渴望。核心任务促进我进一步阅读书籍,对照学习目标进行更深层次地分析理解。
当然,新的专题式学习还给予了我更多:自主规划、沟通合作……这种学习将语文课堂和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更适合我自由生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