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2020-01-01舒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传统

舒忠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

受经济全球化、新媒体影响力提升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思想领域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显著,很多大学生因此出现道德观念淡漠、忽视集体意识、基本素质缺陷等问题。为解决大学生在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正是该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融合发展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 大学生思想道德及养成教育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受计算机与智能手机普及、网络中各种不良思潮兴起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进取精神缺乏、理想信念动摇、集体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弱化、道德观念复杂化均能够证明这一认知。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影响下,大学生很容易出现理想目标缺失问题,缺乏进取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况较为常见,抗压能力也会在理想和信念缺失影响下不断下降;独生子女属于当代大学生的主流,在家长溺爱、社会不良风气、特殊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影响下,大学生的个人本位思想往往过于明显,这虽然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由此引发的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意识弱化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受到复杂的网络和国际环境影响,不同价值观与思想的相互激荡使得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观念复杂化倾向,道德实践与道德认知脱节问题也往往因此出现,如自身自律性较差却关注道德素质的提高、缺乏实干精神却渴望取得事业成功等,这种知行不一的现状将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较为负面影响[1]。

1.2 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养成教育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并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与规律,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使大学生逐步将道德标准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同样不容乐观。简单将养成教育理解为习惯教育属于我国很多大学存在的问题,养成教育的本来面目被忽视,强行灌输式道德教育因此成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形式。此外,养成教育体系不完善、家庭与社会环境作用被忽视也属于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不足,这与养成教育所处的无足轻重位置、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良好的家庭与社会道德环境确实存在直接联系,由于学校、家庭、社会3 个环境未能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实现合理衔接与过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持久性、连续性、有效性往往会受到较为负面影响,这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必须得到教育界的重点关注[2]。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融合路径

对于大学生养成教育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民族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传统、“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内圣外王”的道德追求均能够较好用于养成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诚信品格的养成、博爱精神的形成、高尚人格的塑造均可获得有力支持,因此必须基于多种途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融合。

2.1 融入高校管理

考虑到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系统性特点,为真正实现社会、家庭、学校的三方合力,必须为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氛围,因此该文建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管理相融合,以此为养成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高校可结合传统文化制定可操作性、规范性均较强的管理制度。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管理技巧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结合这类思想优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即可为大学生养成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在相关实践中,辽宁师范大学的相关经验具备较高借鉴价值,通过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三心”“三严”目标,教师实现了对学生的“耐心、爱心、关心”,教学的“严学、严教、严管”,这不仅更好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因此获得有力支持,大学生由此将认可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并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其便能够在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下主动参与到养成教育。

2.2 融入教学活动

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同样可获得有力支持。考虑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中,具体教学可围绕诚信品质溯源、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培育、中国传统节日探源展开,以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相关教学内容的设计需在结合现实问题的前提下突出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人文学科也可以适当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即可更好地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支持。以长春光华学院的实践为例,其主要通过传统文化有关社团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通过定期开展“茶道的艺术”“传统戏曲赏析”“古诗词鉴赏”等社团活动,大学生多传统文化的赏析能力大幅提升,这类活动不仅局限于社团内部,多会结合相关教学在全校范围开展,趣味性的活动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幅提升,大学生的知识得以通过活动不断扩展,其和平共处、良好沟通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实现的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怀培养也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融合提供支持[3]。

2.3 融入校园文化

高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理念能够通过校园文化实现直观展示,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校园文化具备的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塑造良好文化氛围的功能必须得到重视。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备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结合大学生养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即可有效提升养成教育有效性。在具体实践中,需首先提前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此凝练内涵并融入高校特有校园精神,校园碑刻、校歌、校训等校园文化载体需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由此结合校园文化针对性布置传达传统文化思想的楹联,建设集中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并针对性进行宣传,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即可得到有效强化,养成教育也可实现长足进步。同样以长春光华学院的相关实践为例,为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其同样以社团作为载体,由此即可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应用生动的实践方式[4]。在围绕民俗问题的讨论中,长春光华学院会采用开展包饺子比赛的方式传统南北方民俗的差异,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觉可由此得到较好培养,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能够同时实现长足提升。

2.4 融入社会实践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社会实践同样可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载体,并较好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可由此实现长足提升。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地方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需得到充分应用,如纪念馆、博物馆、历史名人故居,以此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而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活动,则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兼爱品德和思想道德品质。在中国人民大学的相关实践中,其采用组织学生爬长城的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融合,学生可在这一实践中了解到万里长城背后的真正含义,并直接接触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力量也能够由此直观传达给大学生,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可由此得以激发,文化传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提升也能够获得有力支持,配合基于网络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即可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平台所发挥辅助作用必须得到重视[5]。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融合具备较高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该文涉及的融入高校管理、融入教学活动、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实践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大学生养成教育路径。为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大学生养成教育还需要重点关注校园“第二课堂”建设、社团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意识可由此得到更好的培养。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