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书院的教育特色及其对当代教学改革的启示

2020-01-01周俐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书院因材施教发展

周俐俐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书院的存在对于中国千年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相对没落的传统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其中的特别之处虽有所褪色,但是仍然对我们当代的教学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对于书院教育特色的研究多集中在分析整理方面,未能进一步总结形成系统认识,也没有融入当代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中。所以该文探究明清书院的教育特色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 明清书院的教育特色

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自唐代萌芽至清代,历朝历代的发展都是独具特色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书院的发展状况都与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统治者是否支持,所处社会是否安定和谐等,还有书院的创办者、办学的资金条件以及生源等因素。明清书院的发展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经历过兴盛,亦经历过衰败。但是无论最终书院发展的结果是怎样的,其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都是为我们后人所认真研究学习的,对于后世的书院研究来说,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深入探究书院发展史,给予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中,教育特色方面最为全面丰富。

1.1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正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善于发现个体之间的差异与不同,懂得运用和把握这些独特之处。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即教师看待不同的学生,要意识到他们是一个个独立又特别的个体。在制订学习计划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去制定。如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在《岳麓书院教约》中明确提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授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1]正如王夫之所指出的,“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理一也,从人者异耳。”[2]简而言之,就可以解释为虽然实施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但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因人而异。在诂经精舍和学海堂这两所学堂中,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是其一大亮点。在这里肄业的学生,一般原来已经有一定的专长,入学后则因其所长进行教育,让他们原有的专长能够进一步发展。比如学海堂首次推行专课肄业生制度,倡导专课生根据自己的天资性情状况择取一门课业学习,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师长跟随其学习。这样的制度不仅是一种创新,而且也用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因此,对学生因材施教,是这两所书院取得成功的重要秘籍之一。

1.2 德育和智育并重

德育和智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割裂的两个部分,二者始终相辅相成。明清时期的我国处于传统帝制时期,中央集权走向顶峰,在思想方面则表现为官方思想控制严密,不允许出现“异端”。但是生而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更何况是那些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学术大家。所以在常规渠道无法深入进行思想学术研究的情况下,书院就成了最佳选择,这些学者可以向生徒宣传自己的思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同时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激发出人们善良的内心道德, 也即是书院早期的教学目标在于“以德育人”,并且通过每月的朔望举行祭祀活动来凸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3]。例如,岳麓书院在贯彻“以德育人”这样的教学目标时,就采取了每天清晨让书院学生在开始正式学习前,先反思自己在道德戒律遵守方面做得如何[4]。王夫之曾说:“学者德业之始终,一以志为大小久暂之区量,故《大学》教人,必以知止为始,孔子之圣,唯志学之异于人也。”[5]所以他特别强调作为老师,也必须重视培养自身优良的道德品质。德智并重是书院办学成功的重要秘籍之一,为我们当代教学改革提供的帮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3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教育过程不仅只有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实践出真知,教育事业亦不例外。面对官学化危机,书院随之做出了应对措施,想要聘请一些科举之士进行讲课,但是这终归没有成为主流,仍有许多书院的山长依然注重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谈及此处,就必须要提东林书院。在明代众多书院之中,能够值得人们学习称赞的当属东林书院了。不仅享有“学术文化中心”的名号,而且还使得讲会制度从此登上历史舞台。书院讲会活动产生于南宋,至明朝逐渐制度化,而东林书院的讲会则是明朝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集中反映在其“会约仪式”中[6]。其中详细阐明了讲会举行的时间、讲学内容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诸多内容都表明东林书院的讲会活动步入了正轨。同样,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也是教学和研究并重。这两所学堂不仅注重师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还将这项活动落到实处,把优秀的作品进行刊刻,这其中甚至包含有学生的独立作品。因此,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也成了书院的另一特色。

1.4 崇实黜虚,发展实学

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朝持续了长达197年之久,是中国传统王朝的末期。统治者在新中国成立初便实施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举措。农工发展良好的背景下,清朝城市地区的商业发展得尤为迅猛,已然跃居明朝之上。在社会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在手工业发达的江南沿海地区。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掀起了实学思想的浪潮。实学思想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崇实黜虚”,换言之是抛弃传统理学所倡导的空谈心性,将一切落到实地,提倡“崇实”,书院的发展当然也是不例外的。黄宗羲非常重视对经学的学习,他认为学习经学是学习其他一切学问的基础,想要学习学问,首先应当掌握经学。因此吴光先生评价说,黄宗羲讲学“反对束书空谈,重视真才实学,提倡明经通史,主张经世致用”[7],黄宗羲已经把经学放在了学生必修内容之中,强调基础教学。其中原因主要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黄宗羲认为学习经学能够济世救国,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则是他作为一名学者的考虑,想要由此来改变空疏的学风,能够深入探究。从明朝中期开始,讲学的风气就已经大不如前。黄宗羲认为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学习经学。总的来说,在传统帝制晚期的明清时代,实学思潮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并且对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也产生过积极的启蒙作用。

2 对当代教学改革的启示

2.1 教学目标方面:全面成长,均衡发展

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在倡导未来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能够肩负起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重任的青年人。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初衷是好的,可是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却出现了诸多问题,一味强调成绩,忽视其他方面发展,造成“唯成绩论”的思想怪圈。在教学过程中,占用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只学习考试内容,文艺课程形同虚设。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证明了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还没有完全做到让学生全面成长,均衡发展。我们回顾历史,书院的教学传统就是非常生动的例子,书院教学活动不仅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问,也强调培养好学生的道德素质,正是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得以培养出为国家社会建言献策的有识之士。在我们当代教学改革中,要切实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均衡发展,才能培养出国之栋梁。

2.2 教学内容方面:落到实处,脚踏实地

在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观点,那么运用到教学改革工作中也同样适用。明清之际的书院教学根据时代的召唤,调整自身的课程结构,发展“实学”,这看似是那些“积极分子”的追风之举,其实仔细审视,发现并不是,明清之际正历经变革时期,所谓“追风”正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状况。而转眼看当代,学校的课程如果能够紧跟时代,将会是另一番不一样的景象。就如综合活动实践这门课,刚开始不理解设置的缘由,现在仔细想来才明白,我们所学的课程终归要回到社会中去,不能与社会相脱离,所以教学落到实处,脚踏实地才是正确的选择。

2.3 教学方法方面: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当今多变的社会造就了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特别的,都是“不一样的烟火”。我们个性都是千差万别,都希望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学校里,也希望教师能够多多关注自己。这就需要教师更多的细心和耐心去观察学生,寻找出其中每个人的闪光点。班级授课制并不是万般皆好的,这个形式本身就存在着弊端。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无法进行逐个指导,容易形成一些“弱势群体”。古代书院教学中,教师会提前了解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了怎样的能力水平,在入学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从而取长补短,达到最优效果。现代班级中,教师也应该努力克服困难,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解学生方面,因材施教。

3 结语

明清书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承前启后”,吸收转化了自唐以来的经验,与时代糅合,融入现实,对当代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明强书院的教学传统散发着独有的学术魅力,因材施教原则的前瞻性,德智并重原则的全面性,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先进性等。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书院已经从历史的大舞台中退出,但留下的光芒仍是闪耀的。正是因此,书院的诸多教育特色也会成为当代教学改革过程中所要参考的重要内容,许多的教学传统甚至成为当代教学改革实施的范本。正如该篇文章所阐述的明清时期书院的教育特色,或许只是冰山一角,远远不足以掀起教育海洋中的风浪,但是这些内容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并且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书院因材施教发展
朵云书院黄岩店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