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宝塔区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开展研究
2019-12-31谢万阳李鸿亮
谢万阳,李鸿亮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一校一品”进入公众视野[1]。并在2002年提出了“一校一品”的建设口号,从而“一校一品”建设理念基本形成。国家为了针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问题,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2],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3],以此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延安市宝塔区延安大学附属小学、延职附小、延安创新实验小学、北大培文、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育英小学、延安小学、实验小学、河庄坪小学、新区第一小学、枣园小学、新新双语小学、马家湾小学、延安培植小学、杜甫川小学15所小学的“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图书馆索引搜索和查阅相关“一校一品”方面的研究成果,解读“一校一品”的热点问题,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调查法
(1)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和电话访谈各小学的校长、体育教研组长,并做好访问记录,各学校“一校一品”特色体育开展从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成果及相关建设性意见,为研究提供铺垫。
(2)问卷调查法
抽取延安市宝塔区42所学校中具有城区分布代表的15所小学为研究对象,以教师和领导为调查对象,每个学校发放教师问卷20份,总计300份,收回300份,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98.3%,领导问卷各校一份共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
1.2.3 数理统计法
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利用Excel表格对数据统计处理,为该研究奠定基础。
2 结果与分析
2.1 开展学校分析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文件[4],进一步推进学校“一校一品”的开展建设的要领,调查延安市宝塔区延安大学附属小学、延职附小、延安创新实验小学、北大培文、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育英小学、延安小学、实验小学、河庄坪小学、新区第一小学、枣园小学、新新双语小学、马家湾小学、延安培植小学、杜甫川小学共15所小学均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
2.2 开展项目分析
延安市宝塔区调查的15所小学在“一校一品”的政策推进落实下,全部开展了“一校一品”特色体育活动,对具体的开展运动项目和开设学校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延安市宝塔区小学“一校一品”项目开展情况调查表(N=15)
结果研究显示:开设的运动项目主要以足球、篮球、腰鼓、武术四个项目为主,而足球在四个体育运动项目中开设最为广泛,占所有学校17.6%,居第一位;位居第二位的是篮球和腰鼓,各占学校14.7%。其余的运动项目武术、秧歌、跆拳道和跳绳等在“一校一品”学校中也有所涉及。另外,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学校除了以一项特色体育项目进行建设外,还开展了其他项目,丰富了学校体育活动建设,学校逐步形成特色体育的多样化。
2.3 师资情况分析
体育教师是开展实施“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充足的师资力量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延安市宝塔区“一校一品”项目专项教师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延安市宝塔区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专项教师调查表(N=99)
研究结果显示:经调查各学校295名教师中项目专项体育教师99人,而非专项教师196人,专项师资与非专项师资比例严重失调。从表2可以得出99名专项教师中,足球专业的教师25人占25.3%,篮球17人、健美操13人分别占17.1%、13.1%,三项运动作为各校最为广泛开展的特色项目,在师资配备上可以看出学校在项目专业教师配备上十分缺乏,其他项目更是严重不足。同时也可以反映各学校对足球运动的开展最为重视。
2.4 场地设施情况分析
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实施离不开相关的场地设施,根据教育部对学校场地设施的建设要求,每个学校必须拥有一块规范的田径运动场,对延安市宝塔区小学场地设施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
表3 延安市宝塔区小学“一校一品”场地设施调查表(N=15)
结果研究显示:15所学校中有田径场的7所、足球场7所各占24.1%,篮球场6所占20.7%,8所学校没有田径场。羽毛球馆、跆拳道馆、健美操室基本没有普及,可以看出学校在场地设施方面情况并不乐观,限制了体育项目的开展与建设。
2.5 开展项目形成特色品牌情况分析
“一校一品”是指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或一个特色,争创具有影响力的学校。通过对延安市宝塔区特色品牌学校建设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
表4 延安市宝塔区小学“一校一品”项目形成特色品牌情况调查表(N=15)
结果研究显示:延安市宝塔区各小学在特色项目开展中,形成特色品牌的学校只有1所占6.7%,而正在建设的学校有7所占46.7%,基本形成的3所占20%,还有4所学校还未形成学校特色体育品牌占26.6%。可以看出,各小学一校一品项目处于初步形成建设阶段,还未达到特色品牌效益。
2.6 经费来源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保障体育活动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有以下几种途径: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学校自筹经费三个途径,结果见表5。
表5 延安市宝塔区小学“一校一品”经费来源调查表(N=15)
结果研究显示:15所学校通过学校自筹的有9所占60%,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各3所、2所各占20%、13.3%,其他方式的1所占6.7%,学校现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的方式。资金来源少,学校自身压力大,各相关政府部门给予的支持不足。
2.7 开展方式及开展频次情况分析
体育项目开展的成效如何,最终归结于学校开展的方式方法与开展课程的频次,合理的开展时间与开展的方式是项目建设的质量保障,通过对延安市宝塔区“一校一品”开展形式及开展频次进行统计,结果如表6、表7。
表6 延安市宝塔区小学“一校一品”开展形式调查表(N=15)
表7 延安市宝塔区小学“一校一品”开展次数调查表(N=15)
结果显示:14所学校通过体育课为开展方式占29.9%,11所学校通过社团活动为开展方式占23.4%,10所学校通过大课间为开展方式占21.3%,校队训练、课余活动方式开展的只有7所、5所,学校在开展方式是主要以体育课为主,还需有效利用其他方式进行开展实施。项目开展次数中发现,一周开展两次的有9所学校占60%,一周开展三次的有3所学校占20%,一周开展1次的有2所居占13.3%,一周开展3次以上的有1所学校占6.7%。学校活动每周开展次数大多为一周2练,三次及三次以上很少,学校在开展频次方面达不到特色项目形成的课程时间要求,应该增加活动的频次,提高教学训练效果。
2.8 开展效果情况分析
(1)形成了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
延安市宝塔区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在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引领下,“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活动生机勃勃,教师、学生锻炼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体育由“一校一品”呈现的体育特色活动,使学校体育更加富有魅力,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但一校一品的开展建设还处于形成建设阶段,还有很多需改进加强的地方。
(2)体育成绩显著
通过访谈得知在“一校一品”的开展带动下,学校体育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学校涌现出大批富有体育特长的优秀学生,在延安市举办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甚至在陕西省及全国比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体育人才。
(3)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一校一品”的推进中,激发了广大学生参与运动的动力。目前,延安市宝塔区各学校学生体育锻炼整体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生在社团活动时间选择自身所爱的项目进行学习,这已成为校园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
在师资招聘上,各校领导结合学校的特色项目招聘相关专项教师,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学校教学水平,更加有效的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其次各学校加强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和上好体育课,并把大课间和体育活动课常规化、制度化,有助于形成与“一校一品”相和谐的课程文化。
3 延安市宝塔区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开展存在问题分析
3.1 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品牌不突出
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各学校主要以足球、篮球、腰鼓、武术四个项目为主,学校“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品牌不够特色;另外,由于近几年来“校园足球”的推广和建设,出校了学校追风效仿现象,而安塞腰鼓、陕北秧歌在学校慢慢的被一些新的项目所取代,传承的途径逐渐减少,这些运动项目其可开展性要远远优于其他项目,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对于推进“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场地设施不足,专业教师资源缺乏
从多位教师及领导那里了解到,延安市宝塔区各小学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没有合格的田径场,与学校学生人数不成正比,有相关体育场地设施的屈指可数,经调查的15所学校发现有田径场地有7所,足球场7所,篮球场6所,8所学校没有田径场,可以看出在场地设施方面,延安市宝塔区各小学场地设施处于落后现状。
各学校项目专业教师缺乏也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调查得出各学校在特色体育项目开展中,专项教师与非专项教师方面比例失调,师资十分缺乏,而其他非“一校一品”项目的专业教师没能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影响学校特色项目的开展与建设。
3.3 资金来源及学校资金引入缺乏
随着“一校一品”的开展建设,经调查学校主要资金来源于自筹的方式,教育部门及体育部门承担的较少,无形之中给学校带来了压力,制约了“一校一品”开展的效果与进度,而足够的资金来源是有效开展特色项目的有力保障。
3.4 开展方式不系统及开展频次不足
经调查发现,各学校主要通过体育课的方式进行开展,其次是社团活动、大课间。而校队训练、课余活动方式开展的学校非常少,导致学校项目处于基础阶段。在项目开展次数中发现,大部分学校主要是一周开展两次训练课程,一周开展三次、三次以上的学校很少,没有达到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延安市宝塔区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积极乐观,几乎校校都在开展,但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特色品牌的形成有待进一步建设;目前各小学场地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有限,影响了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建设,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其次学校资金来源缺乏,学校自身资金引入途径少,最后学校在开展的频次不足、开展的方式不完善,学校体育课程还需进一步优化。
4.2 建议
(1)学校在根据自身优势和相应的师资力量开展属于适合本学校发展开设的特色体育活动,形成本学校的品牌特色项目,使得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形成品牌效益,学校体育活动多样化、特色化。
(2)相关政府部门对场地设施不完善的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逐步完善场地设施建设,促进学校特色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学校项目专业教师的招聘,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执教能力。
(3)政府教育部门及体育部门对学校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给予资金支持,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学校自身扩大资金引入。
(4)在学校已有活动开展的方式上,合理的利用各个方式积极有效的进行活动的推进工作,扎实的落实工作任务,在开展频次方面相应国家文件规定开好开组体育课,增加项目的每周开展次数,提高“一校一品”建设的练习活动时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