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

2019-12-31杨彩霞

关键词:延安市教练维度

杨彩霞,石 梅,王 伟

(1.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陕西师范大学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

“倦怠”[1]概念是心理健康和人力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马斯拉奇和杰克逊认为,那些投身于公共服务的人,其倦怠是一种心理综合病症,表现为情感枯竭、成就感降低和去人性化。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运动员不仅要面对艰苦枯燥的训练项目、残酷激烈的赛事竞争,也要面对人们对其成绩的期望,这些压力的长期积累将给他们带来各种身心影响,其中运动倦怠就是一个典型后果。研究显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的运动员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旦超出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导致其理想、目标、动机和热情的丧失,最终出现倦怠[2]。倦怠与压力[3]、社会认可[4]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应对方式、心理坚韧性[5]等能有效缓解运动倦怠或职业倦怠。本研究以延安市青少年运动员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延安市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倦怠现状和影响因素,以期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对运动倦怠的广泛关注和深度重视,为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延安市宝塔高级中学、育英中学、延安大学等体育类运动员,分别进行集体施测。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472份,有效回收率94.4%。其中,男性运动员288人,女性运动员184人;中学生260人,大学生212人;训练1年及以下的125人,2年的239人,2年以上的108人;有运动技术等级的运动员103人,无技术等级的369人。

1.2 研究工具

(1)运动倦怠:《运动员倦怠量表(ABQ)》[6]。采用Raedeke和Smith等人编制的运动员倦怠量表,本量表共3个维度(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对运动的负性评价),15个条目。国内学者陈作松、周爱光[7]根据我国文化价值和运动员的培养体制的差异对该量表进行了翻译和修订,最终形成包含13个条目的中文版ABQ量表。量表采用五点计分,分数越高,运动员的倦怠程度就越高。总量表及3个分量表信度指标在0.702~0.813之间。

(2)运动倦怠影响因素:《青少年运动员运动倦怠影响因素问卷》[8]。采用关鹏编制的青少年运动员运动倦怠影响因素问卷。本量表共4个维度(训练因素、压力因素、教练因素、身体因素),29个条目。总量表及3个分量表信度指标在0.775~0.895之间。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9,可以用于运动员运动倦怠影响因素的测量。

1.3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倦怠现状

对延安市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倦怠情况进行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延安市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倦怠水平不高,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在运动倦怠的三个维度中,成就感降低维度平均得分最高,运动负评价维度得分最低,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希望能继续从事自己所属的运动专项训练,结果见表1。

2.2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倦怠的差异分析

从性别、学段、训练年限和有无技术等级四个方面来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倦怠水平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学段、训练年限和技术等级运动员的运动倦怠均存在差异(P<0.05),结果见表2、表3。

表1 延安市青少年运动员运动倦怠的整体情况

表2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倦怠的性别和训练年限差异分析(M±SD)

注:*P<0.05;**P<0.01;***P<0.001;1代表一年及以下,2代表一年至两年,3代表两年以上。

表3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倦怠的学段和有无技术等级差异分析(M±SD)

注:*P<0.05;**P<0.01;***P<0.001

2.3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倦怠的影响因素

采用皮尔逊相关对运动倦怠及其影响因素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和倦怠总分与各影响因素都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果见表4。

表4 运动倦怠影响因素及运动倦怠的相关分析(r)

注:***P<0.001

以运动倦怠为因变量,运动倦怠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教练因素、压力因素、身体因素和训练因素等对运动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果见表5。

表5 运动倦怠影响因素对运动倦怠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延安市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倦怠水平不高

从整体上看,延安市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倦怠水平不高,属中等偏下水平。在运动倦怠的三个维度中,成就感降低得分最高,对运动的负评价得分最低,这与侯并并[9]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青少年运动员对于自己所发挥出来的运动水平或是对已取得的运动成绩并不满足,反映了他们的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而且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对自己所从事的运动是喜爱的,在运动中能体验到快乐,希望能通过努力训练获得好的运动成绩。

3.2 不同青少年运动员群体的运动倦怠水平

在性别上,女性运动员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运动员(P<0.01),与国内外多数研究者的结果一致[10]。男女运动员在体能等身体条件上的差异,导致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更容易因训练比赛的挫败或困难等负性情绪而产生运动倦怠心理。在训练年限上,训练一年及以下的运动员在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倦怠总分上均高于训练一至两年和两年以上的运动员(P<0.05),这与国内外一些研究的结果不一致[10]。这可能与训练年限少的运动员大多是中学生运动员有关。在学段上,中学生运动员的情感/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和倦怠总分均高于大学生运动员(P<0.05),这与国内吴敏等[11]的研究结果类似。由于中学时期的运动员正处于运动生涯的一个分水岭,此时他们不仅要面对各种比赛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这些来自外界及自身的压力使得中学生运动员情感及身体上精疲力尽。在有无技术等级上,有技术等级的运动员的情感/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和倦怠总分均高于无技术等级运动员(P<0.05),这与洪燕青[12]的研究结果类似,与吴敏[11]等的研究结果相反。究其原因,这可能与样本中有技术等级的运动员运动级别均不高有关系,他们参加比赛的机会不是很多,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职业期望使得他们觉察到比无技术等级的运动员更多的压力。韩红伟等[13]以ICU医务人员为对象的研究也发现,觉察压力对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除此之外,有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因运动水平较高,伴随的运动损伤可能性更大、教练员和比赛任务的要求更高,也会导致其运动倦怠水平高于无运动等级的运动员。

3.3 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倦怠与教练、训练、压力和身体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运动员的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和倦怠总分与各影响因素都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也就是说,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而言,成就感降低、情感/体力的耗竭以及对运动的负评价与训练因素、压力因素、教练因素和身体因素都息息相关,这与吴敏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有学者指出,“倦怠是环境要求和个体资源的长期不平衡的压力效应,是个体长期应对不良压力的最后崩溃阶段[15]”。如果运动员缺乏有效的支持与应对,当面对诸多无法控制的压力时,压力的累积效应就会最终导致运动倦怠的出现。进一步做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教练因素、压力因素、身体因素和训练因素等对运动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研究表明,压力与倦怠有显著正相关,如果对训练负荷产生消极反应,则会出现耗竭性的身心反应,最终导致运动员倦怠[2]。这就要求在平时的体育训练中,教练应根据不同运动员的特点为其设定适合自己的训练强度和难度。除此之外,教练因素能有效预测运动倦怠的任何一个维度[4]。在调查中,很多青少年运动员表示存在“与教练缺乏交流”、“教练命令不得不服从”、“教练让我很有压力”等问题。这提示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应及时与运动员沟通,关心、关注运动员的身心状况,创造轻松愉快的训练环境,给予运动员更多心理及情感上的安慰和鼓励,以降低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倦怠水平。

猜你喜欢

延安市教练维度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延安市关工委:用延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换届后,乡镇班子干事状态观察——以延安市96个乡镇班子为例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贪玩教练
加油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延安市文物古迹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