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宇文所安《杜甫诗》英译本看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

2019-12-31

国际汉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宇文杜诗译介

□ 牛 倩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历时八年,以崭新的异域视角与叙述方式翻译的《杜甫诗》(The Poetry of Du Fu)全集于2016年出版,引起了海内外汉学界的极大关注。按照其译介计划,他希望出版一套“中国文学经典文库”①崔莹:《宇文所安: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https://cul.qq.com/a/20160517/032233.htm,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5月18日。,作为这个项目的开始,《杜甫诗》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全集英译的体例范式。全书共六卷,第一卷由八项内容组成:1.致谢;2.详细目录;3.介绍;4.杜甫学与翻译凡例;5.杜甫诗;6.典故;7.缩略语;8.补充注释。第二卷至第六卷结构相同,每卷包含除首卷第1、3、4项之外的五项内容。其中第3、4项虽篇幅不长,却对英语世界了解杜诗影响深远。第6项典故注释详略得当,体现出译者的文化选择性。本文试从古典诗学与译介学角度,对该译本的汉学研究贡献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问题进行探讨与总结。

一、将杜诗全貌首次学术性地呈现于英语世界

此前杜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主要靠选集译著,尤以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1923—2009)选译的《杜诗初阶》(A Little Primerof Tu Fu,1967)最具影响力。然而,选本或节译与通本全译的性质不完全相同。其差别不止在于篇目数量的多寡,更在于后者重在呈现杜诗发展嬗变轨迹的全貌,而前者无法做到。宇文氏《杜甫诗》英文全译本无疑是汉学史上中国古典诗歌研究领域的里程碑。

宇文氏重视杜诗的“诗史”性质,并对传统观点多有突破。中国传统文论赞誉杜诗为“诗史”,始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②(唐)孟棨等著,李学颖标点:《本事诗 续本事诗 本事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页。原指杜甫以诗记录安史之乱的见闻与感受,真实地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然而,无论古典诗学研究,还是译介学领域,“诗史”的内涵已然扩大。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时间跨度大。所记之史不囿于安史之乱,而是贯穿于杜甫所经历的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作品编次可循。二是内容广博,鲜有比肩者。杜甫的生活无处不成诗,所记人、事无不鲜活生动。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毕现了时代的风貌,更重要的是为一些史传未载的饱学之士与绝美艺术留下印记。三是诗风多样化。沿着杜诗的脉络,他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清晰呈现。少年的壮志凌云,中年的怀才不遇,晚年的落拓江湖,成就了他“沉郁顿挫”的代表性诗风。而这只是其众多风格之一种,并不能尽述他全部诗作的特点。因此,若不根据具体作品的实际情况而笼统地论杜诗“沉郁顿挫”,实欠妥当。

杜诗的“诗史”特点给译介工作带来两大难点:一是对于不同时期的作品,要译出思想、风格的渐进嬗变性;一是对于同时期的作品,不同情境与情绪下的语气声情、表现手法、作品风格也多有不同,译作要有相应的多样化呈现。对此,宇文所安在接受“腾讯文化”媒体专访时,做了明确的回应。原文如下:

腾讯文化:你曾经说,翻译杜甫的诗歌,最难的是要找到对应的语气,因为杜甫不同的诗有不同的语气。

宇文所安:这一点非常重要。杜甫的诗歌兼备多种风格,他也擅长运用语言,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文字风格从典雅迅速转向口语。因为他是杜甫,所以他成了一个“标准”,但是翻译者一定要理解一个唐朝读者“听到”的一首诗是什么样的。在这方面,中国近些年来的语言学研究非常有帮助。翻译者必须理解诗人的语言游戏,因为它意义深长。

腾讯文化:杜甫在人生不同时期的写作有不同的风格。对于他不同时期的诗歌,你的翻译风格是否有变化?

宇文所安:我尽力而为。

腾讯文化:如果让你把杜甫诗歌分期,你会分几个阶段?

宇文所安:我不喜欢分期。杜甫诗歌的阶段也就是他的人生阶段。①崔莹:《宇文所安: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

综上,可归纳出宇文氏的译学思想:不囿于任何既有的定性评价,保持独立判断的科研精神,将自己置于作者同时代的读者位置,用尽可能贴近原作的语气来翻译作品。这样,译作的风格随原作而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杜诗风格渐进性嬗变与多样化的译介难题。

二、“三不译”: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从来不是两种语言的等值替代,而是基于原文的再创作,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尤其困难。首先要明确翻译度(translatability),即厘清原文的可译范畴与不可译范畴。不可译范畴并非不能处理、不可逾越。而恰恰是在明确原著不可译范畴的前提下,探讨译者对可译部分的译介策略以及对不可译部分的译法补偿,方可看懂译者的用心,展现译著的特色,得出客观公允的评价。1.格律不可译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是古人在对汉字形、音、义精深研究后所确立的排列组合规则。“近体诗三要素”(平仄、对仗、押韵)难以转译,只能借助目的语译诗的韵律予以补偿。谢云开在《宇文所安英译〈杜甫诗〉之格律》②谢云开:《宇文所安英译〈杜甫诗〉之格律》,《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62页。一文中,对宇文氏格律英译策略做了较为细致的探索,无烦赘述,但需补充一点:近体诗对仗句中词义要相承或相对,平仄声调也要相对,众多的对仗方式总体可归纳为“显性对仗”与“隐性对仗”两种情况。显性对仗,是指从字形与字音的外在形式上看得出来的对仗;隐性对仗,外在形式上似乎看不出对仗,内涵意义却密切相关,构成对仗。其精妙之处,最难译出,建议加注说明。

以杜甫七言律诗《曲江》(其二)颔联为例:“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通常理解为:行到之处,尽情喝酒,欠着酒债,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人生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都是少有的。宇文氏译为:

My debts for ale are commonplace everywhere I go,

for a man to live to seventy has always been quite rare.③Stephen Owen, The Poetry of Du Fu.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Inc., 2016, Vol.2, p.11.

字面直译无误。然而,根据近体诗颔联对仗的格律要求,出句中的“寻常”并不“平常”。既然对句中第三字与第四字位的“七十”是一组数字,那么出句相同位置也应是一组数字。“寻”与“常”都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如《国语·周语下》:“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注曰:“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①徐元诰著,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8页。此联中“寻常”实际包含着酒馆间距近且数目众多的意思。诗句确意为:曲江岸边小酒馆林立,行到之处随便选择哪家都可以,没有钱了就赊账喝酒,因此欠下许多酒债。为何如此?皆因壮志难酬,只得沽酒买醉,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只有看透这一处隐性的“借对”,才能破解出句与对句的逻辑关系。另外,由于杜诗自身的难度,译者难以兼顾内容与韵律的完全对译,即便霍克斯所译杜诗,也没能达到其所译《葬花吟》每行十音节、双句押韵的精妙程度。宇文氏深谙此理,他的“不译”是有道理的。2.特殊句式不可译

特殊句式是古典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尤其是近体诗的对仗句,比如出句是宾语前置,对句也应是宾语前置;出句是倒装句式,对句也应是倒装句式。句式上的对仗是诗歌美学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语今译的语内翻译,还是汉译英的语际翻译,一旦将特殊句式调整为正序句式,古典诗歌的原有意境就会受到损伤。

杜甫尤善特殊句式。以七言律诗《江村》颔联为例:“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宇文氏译文:

They come and go of their own free will,swallows in the hall;

friendly and drawing closer to me, gulls in the water.②Stephen Owen, The Poetry of Du Fu, Vol.2, p.305.

此联出句与对句第二、四、六字节奏点位置的平仄严格合律,对仗工稳。传统读诵节奏为“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语法结构有两种理解:一是“定语—中心语”偏正结构的词组对仗,即“自去自来的堂上燕,相亲相近的水中鸥”;一是典型的倒装句对仗,调整成正序句式为“堂上燕/自去自来,水中鸥/相亲相近”。无论哪种语法解释,其意义旨在描述自然的美好:小燕子在堂上梁间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鸥鸟成群,相亲相近地快乐嬉戏。诗句是纯然的景物描写,没有“人”的出现。宇文氏的译文显然注意到句式倒装,努力用英文与之对译,呈现出亲近自然的精神风貌与乐在其中的内在情韵。然而,原句倒装的同时伴随着意义对仗,出句既然只谈自然飞禽,对句亦应如是,宇文氏将其译为“水中鸥鸟友善地与我亲近”便稍欠妥当了。特殊句式影响着译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再如《秋兴八首》(其八)颔联“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是杜诗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特殊句式,传统诵读节奏为“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诗详注》引唐汝询之《诗解》:

赵注以香稻一联为倒装法,诗意本谓香稻则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盖举鹦凤以形容二物之美,非实事也。若云“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则实有凤凰鹦鹉矣。③(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497页。

传统的解说很有道理,除句法倒置之外,还应看到内涵的复杂性,此联两句实际各自暗含两重意思。出句追忆开元全盛的日子,“余”字兼指二事:充盈仓廪的香稻,不仅供给民生有富余,就连鹦鹉都吃不完;对句寄寓着承平盛世长久的希冀,“老”字亦兼指二事:不仅碧梧“老”,而且凤凰也愿于此终老。如此复杂的句式与内涵,宇文氏如何译?

sapphire tung trees, perch of old, the phoenix’s branches.④Stephen Owen, The Poetry of Du Fu, Vol.4, p.361.

如此不加任何解释的“忠实”直译,忠实于杜诗的语序,忠实于传统的读诵节奏,且特意用逗号分隔以示停顿。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如此异化的阅读体验,需要费尽心思琢磨词句的关联与意义。而这恰是宇文氏所要达到的效果,因为这也正是原诗本身的效果,在细细品味之中留给读者广阔的联想空间。3.节奏韵律不可译

节奏韵律是古典汉诗文美学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通行的译介理论尚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汉字文本呈现的是作品的静态样貌,传统吟诵呈现的是声音的动态样貌。二者共同构成古典汉诗文的生命,而节奏韵律只能通过正确的传统吟诵声音来呈现。不同的诗文体式节奏韵律并不相同,这也是西方拼音文字难以转译的。

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为例:“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第二句的平仄显然不合格律,却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取胜的原因就在于打破原有格律的限制,在固定的2-2-3节奏中重新搭配平仄声调,快乐的情绪跃然纸上。对读宇文氏译文:

At the home of Miss Huang Four flowers fill the lane,

a thousand buds, ten thousand buds press the branches low.

2.1 孕产妇一般情况分析 孕产妇年龄集中于25~29岁,占48.50%;文化程度以中学居多,占56.00%;定期参加孕妇教育者仅为31.50%;多数孕产妇月收入在2 000~4 999元之间。见表1。

Lingering there, sporting butterflies dance now and again,

and charming orioles, self-absorbed, just right for singing out.①Stephen Owen, The Poetry of Du Fu, Vol.3, p.24.

原作跃动的节奏在英文的诗行中虽仍显薄弱,但译者已在竭力寻找与汉诗节奏的契合点。

尽管格律、特殊句式与节奏韵律难以译出,但译者尽可能以英文的韵律形式做出补偿;至于内容与逻辑,宇文氏则通过叙事性译介策略圆满呈现。宇文氏的这“三不译”原则,表面上是“退”,从汉学研究的角度看,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进”,其张弛有度的翻译,既形成了他独特的译文风格,更展示了他汉学翻译大家的卓越风范。

三、译法新探:叙事性译介策略

宇文氏采取的是内容优先原则,所有翻译策略都为呈现杜诗叙事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首先忠实于内容。因此,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其杜诗英译的最显著特色。本节选取《醉时歌》为例,一是因其在章法、句式、语气诸方面皆有特点,是具有代表性的译例;二是因其在义训、音韵等通行解释上存在若干具有共性的问题,于此一并说明。

《醉时歌》作于天宝十三载(754),题下原注“赠广文馆博士郑虔”。郑虔(691—759),事迹见载于《新唐书》本传,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十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卷二百二,第5766页。是杜甫旅食京华时期的忘年挚友。此诗是杜甫乘醉起兴一气呵成的歌行,酣畅淋漓地宣泄着郁郁不得志的满腹牢骚。现将其韵例与汉英对照列表如下(见表1,所标韵部为《广韵》韵目)。

表1:杜甫《醉时歌》③ Stephen Owen, The Poetry of Du Fu, Vol.1, p.128.原诗、韵例与宇文所安英译对照表④ 说明:《醉时歌》原诗中凡右下角标“○”号者,皆为古入声字。

(续表)

此诗谋篇布局章法严谨,六次换韵,以韵分节,每节为一个韵段。韵段之中包含两句一韵、四句一韵、六句一韵、八句一韵四种情况。前两个韵段句句押韵,后四个韵段于偶数句尾隔句押韵。每个韵段表达一层意思,环环相扣。清浦起龙从宏观上对此诗结构详析如下:

分两大段。前段,先嘲广文,次自嘲,而以“痛饮真吾师”作合,是我固同于先生也。后段,先自解,次为广文解,而以“相遇且衔杯”作合,是劝先生尝与我同也。“广文先生”,“杜陵野客”,迭为宾主,同归醉乡。《杜臆》:公《咏怀》诗云,“沉醉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即可移作此诗之解。①(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35页。

就细节而论,第1—2句与第3—4句语法结构悉同,宇文氏谨依韵段分节,分别以“while”连接两个并列句,意义上构成强烈反差,忠实于原文的对比关系。“冷官”一词以“sinecure”译出,传达出原文的部分意思,是便于西方读者理解的归化处理。

第5—6句是半句对仗格式。词约义丰的典故最难译出的部分,并不是语典或事典的内容本身,而是所负载的文学内涵及其所形成的意象系统,这些是诗文创作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宇文氏对“羲皇”与“屈宋”之典都在脚注中说明,便于西方读者迅速了解诗意。第7句采用意译,将“坎坷”译为“his aims are always unfulfilled”,深得其要,十分精彩。

第9—10句诗人谈及自身的境遇更逊于广文先生。穿着短窄的粗布衣,鬓发已白如素丝,年过四十穷愁潦倒,更为人轻视。宇文氏精准地直译杜甫的装束与样貌,与原文传达的效果几乎等值。第11句指的是“(天宝十二载)八月,京城霖雨,米贵,令出太仓米十万石,减价粜与贫人”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7页。之事。杜甫每日到太仓籴米五升,就是去买这官家减价的赈灾粮。第12句表达着同命相怜的情谊。生存如此艰难,只有襟怀相契的人才会惺惺相惜。此节中霖雨伤稼、籴米沽酒之事,宇文氏也都于译文后附了简注。

第9—16句是一个韵段,在规整的七言格局中,插入四句五言,诗意承上启下,节奏陡然迫促,成就了全诗的一处高潮。第15句宇文氏对“忘形”与“尔汝”词义的琢磨已然尽心尽力。窃以为第16句“痛饮真吾师”的内涵有两重意思:一是郑虔饮酒海量,杜甫甘拜下风;一是酒后更见真性情,推心置腹地交流,杜甫更加钦敬郑虔的学问人品所达到的超拔境界,故以“师”称之。宇文氏深知难以对译出七言与五言的格律变化,但他流畅地译出杜甫籴米、沽酒、邀友、痛饮的每个细节。颇有趣味的是第13—14句,既忠实于原文,又极富现代感,即便不在杜诗中,在现实生活中依然适用,足见译笔之巧妙。

从历史延续到当今的主流解说,认为第18句中的“檐花”是“实指檐前之花”①《杜诗详注》,第176页。,此两句意为:清宵夜阑沉湎于春日小酌,静坐灯前,观窗外细雨与从檐前飘落之花。此说流传甚广。然,如此解释,夜饮、灯烛、细雨、檐花是四个不相关的独立事件,并没有说出彼此内在的联系。私意以为明王嗣奭之说更符合杜诗的逻辑与意境。王氏云:“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余亲见之,始知其妙。今注者谓近檐之花,有何意味?”②(明)王嗣奭:《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页。诚如所言,此两句的逻辑关系应为:清宵夜阑沉醉于春日的美酒佳酿,醉眼迷离之中,透过灯烛之光,看到窗外细雨打在屋檐上溅起的水花落下,如银花点点。王氏留心过此情景,故有此描绘。此两句直承前四句五言的醉意而来,又开启下文醉后的一吐为快,如此巧妙的安排方为诗家之用心。虽然宇文氏译文沿用通行观点,但“engulf”在此句中的意思是“to surround or to cover us completely”,相当准确地译出了原诗的意境,十分精彩。此例也给中国本土学者启迪:有责任提供更为严谨有据、精准可靠的古典诗歌研究成果,以为汉诗译介之参考。第20句“焉知”在古汉语中是“怎么知道” “哪里知道”的意思,宇文氏与我们的理解稍异,第22句若能将杨雄善作奇字之意译出,或更为明白晓畅。

诚如王嗣奭所言:“此篇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非真谓垂名无用,非真薄儒术,非真齐孔、跖,亦非真以酒为乐也。”③同上。第23—28句牢骚之语最是此诗译介的难点,宇文氏翻译得很恰当。“let’s lift the cups to our lips”看似字对字地直译,实际上也在追求英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醉时歌》律入古风,声韵跌宕,节奏铿锵,舒促有致。全诗共31个古入声字,其中独、足、出、屈、德、一、籴、得、即、酌、觉、涤、识、阁、石、屋、跖17字,均已派入今普通话平声,若以今普通话读之,实难呈现原诗“沉郁顿挫”的声韵格局与神采气象。汉字音义关系密切,不通音韵声律,以今训古,实难读懂杜诗。虽然声律形式是语际翻译难以传达的,但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直接关乎对诗作内容的理解,极有必要深入剖析,希望国际汉学家与国内专业学者予以关注,以更好地推进古典汉诗文的译介与研究。

综上,宇文氏的译介策略可简括为“三译”原则:一是译文字:忠于原作内容,原则上直译。尽可能逐字对译,尽可能贴近杜诗的语序表达,尽可能追求英译的声韵协调,传达原诗的语气与情绪。二是译精神:无法直译时,采用意译。必要时加入脚注或诗后说明,书后另有典故附录。三是译效果:直译与意译都不足以尽意时,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包括形式上的灵活处理),实现译作的意境及所引发的心理感受与原作相契合。第三点往往是与古典诗歌的不可译范畴密切相关的。

宇文所安不受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局限,以独立的西方视角与深厚的汉学修养译介杜诗,虽然某些译句细节尚有可提升的空间,但其“三译”“三不译”的处理策略已然有效促进了西方读者对杜诗的接受与理解,有助于杜诗走向更广阔的汉学世界,并为未来的中国古典文学译介提供了诸多借鉴。

猜你喜欢

宇文杜诗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圆上的点
古惑仔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修电脑
贫困无田杜太守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