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辅导员资助育人能力的提升

2019-12-30刘婉姿

知识文库 2019年24期
关键词:树人贫困生资助

刘婉姿

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贫瘠、道德感缺乏,能力欠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辅导员应顺应新时代,着力丰富活动,适时引导,强化管理,提升育人的多样性、灵活性,规范贫困生的行为,呵护健康成长,从而增强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指出,要坚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习书记在报告里还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既是履行工作职责的必然要求,又是支持“脱贫攻坚”战略的生动体现。

1 资助育人的时代背景

1.1 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经济资助让广大家困生受益,基本解决了寒门学子的经济问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然而,他们在学业发展、就业创业、素质拓展等方面又有了更为迫切的发展需求。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虽然确定了资助育人的价值导向,但从育人效果来看,家困生素质参差不齐。高校未能及时、有效回应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资助工作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1.2 立德树人是根本

高校思政工作被时代赋予了重要意义,时代唤醒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初心。学生资助工作是扶贫工作,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扶贫工作的普遍性特征,而且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反映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取向。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要将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

1.3 “十大”育人一体化

在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不再独立于课程、科研、实践等育人体系以外,对它们的依存度会愈加明显。课程、科研、实践等育人体系也会将“资助育人”的客体需求反映到自身体系的建设中,通过扩充内涵,搭建平台、创新方式等途径支持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总而言之,“十大”育人体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为提升其质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2 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

2.1 精神贫瘠,道德感缺乏

2.1.1 诚实守信观念淡薄

一些贫困生为了获取助学金,在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时,未能客观描述家庭情况,习惯惨化家庭经济状况,以博取师生同情。经济情况好转后,也未将变动情况及时上报。在助学贷款发放后,有些学生未能按期缴纳学费,而是将助学用途换作其他用途。在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时,一些学生也没有如期履行偿还义务,甚而有些学生毕业后失联,由学校资助中心老师家访后,才可能将还款缴清。这些贫困生在申请助学金,使用和偿还助学贷款时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是缺乏诚信守信的表现。把“失信”的种子种植于“资助”的土壤,不仅破坏了土壤的构成,有损于资助工作的质量,让国家的政策落不到实处;同时,“失信”的种子也结不出美丽的果实。

2.1.2 感恩奉献认识不高

贫困学子成长在“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他们的生活实际,在政策上给予了极大的实惠和便利。他们理应感恩所处的时代,感恩国家提供给他们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价值,以此奉献社会,报效祖国。但从他们的思想和实际来看,一些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思想上普遍上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他们是贫困生,获得的政策福利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思想当然激发不了他们的家国情怀,日常行为常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奋斗不够,动力不足。一些贫困生荒废学习,没有将感恩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扎实本领,辜负了国家的期望,破坏了资助的应有之义。第二,少奉献多索取。一些贫困生缺乏基本的奉献意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向集体求助。而在集体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只顾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功利心严重,这给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和现实难题。

2.1.3 自立自强意识不强

一些贫困生在无偿性经济资助的庇护下,助长了“等”、“靠”、“要”的心理。他们愿意接受无偿资助,比如: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等,但是对有偿性的资助比如勤工助学,意愿不强,少有人申请。一些有过兼职经历的学生抱怨工作时间太长,上下班不方便,工作环境不好,感觉很无聊等。最主要的是,他们还是认为上班太累,工资又不高。究其原因,他们对学校无偿的经济资助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在这种不劳而获的资助下,他们自立自强的信念基本丧失。

2.1.4 节俭习惯养成较差

成长在新时代的贫困生,由于广告宣传的诱惑性,分期付款的便利性,再加上自身缺乏理性的消费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一些贫困生养成了提前享受,超前消费的坏习惯。他们为了追逐时尚,追赶潮流,有些消费远远超过他们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最终导致入不敷出,月月要偿还花呗等贷款。资助的初衷是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最终却为一些贫困生的高消费行为和娱乐活动买单。这不仅违背了资助的本义,而且他们的不当行为也带来了舆论效应和负面影响,间接破坏了资助的公信力。

2.2 能力欠缺,发展后劲不足

2.2.1 心理调适能力较弱

“‘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它涉及更多难以估量的隐性指标。除了拥有的金钱和物质资料达不到某种必须水准的经济内涵之外,贫困延伸和辐射的外延还包括贫困主体与所处环境中物质资源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知识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与一些社会机构的关系等。其中,贫困生心理调适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在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职业规划、学习发展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由于自身敏感、自卑、内向的性格特点,容易将问题复杂化,严重化,将不良情绪泛化到其他情境,进而产生更大的焦虑感和不适感。因此,教育者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内心诉求,解决好他们的发展困惑。资助工作更要重视对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升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

猜你喜欢

树人贫困生资助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Gwendolyn Brook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