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体验式学习
2019-12-30王雪琴
王雪琴
该文从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音乐欣赏缺乏体验为研究切入口,通过详实的案例总结了音乐欣赏教学中“少体验、浅体验、错体验、无体验”的现象。联系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对音乐欣赏能力测试的八大要求,按有心、有形、有情解读和设计音乐欣赏的体验式学习。有心体验主要论述从音乐节奏、节拍和特殊声音的要素设计学生欣赏时有心的方向、心的语言,心的律动。有形体验是通过设计学生唱画奏演等艺术手段来表现音乐内涵,加深音乐的感悟。有情体验是设计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和人际感情来欣赏音乐,让音乐升华。这些策略给了学生音乐体验的自信、动力和源泉,不仅改变了音乐的课堂形式,更是音乐欣赏教学方式的一次深层次的改革。
1 缘起
当前正实施的“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其中音乐部分的一个重要板块就是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测试。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知音乐表现要素、分辨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等等八大点对聆听音乐的要求。由此可见,欣赏教学中的聆听音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欣赏中聆听的各类乐曲,看不到,摸不着,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用实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内涵,都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纵观音乐课堂教学,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忽视学生音乐体验的做法。
1.1 关注知识,忽略听觉体验。
一节课中教师往往花较多的时间讲解音乐知识、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相关音乐文化,而留给学生聆听音乐的时间却少之又少。试问,没有充分的音乐聆听,哪来真正的音乐情绪情感体验呢?
1.2 对作品的体验只停留在表面。
在听赏过程中,教师只让学生关注“作曲家是谁”、“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好不好听”这样的浅层面,没有深入音乐本质,没有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没有从感性体验到深入理解。如此下去,学生对欣赏教学感觉乏味,对音乐的体验也变得麻木了。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教学是体验的过程。《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为此,笔者提出在欣赏教学中运用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密切关注音乐本身。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对音乐进行赏析与体验,在多角度的体验过程中充分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受。那么在欣赏教学中如何运用体验的学习方式,从感性体验入手,让学生在“悟”中学,在“乐”中学呢?这是我们每个初中音乐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2 体验式学习的策略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运用“掌握聆听技巧,让学生有心体验”、“深入音乐要素,让学生有形体验”、“激起音乐共鸣,让学生有情体验”三个策略进行了实践。
2.1 有“心”体验——掌握聆听技巧
2.1.1 教给聆听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聆听
有目的方向地听,入乎其中
一首新的乐曲,学生在聆听时需要了解的内容很多,这时就需要在教师简明扼要的问题引导下,有目的方向地聆听音乐,让学生做到“耳听脑想”,专注于音乐表现的情绪情感,真正走进音乐中去。在欣赏过程中一定要有所方向,無论是标题音乐、无标题音乐、绝对音乐,都需要做到“听之有物”,老师将有关音乐要素的提问渗透于整个音乐欣赏的始终,如此来引导学生有目的方向地体验乐曲内涵。
【案例】欣赏人音版17册《夜莺》第一遍初听让学生闭着眼睛听,“音乐给你什么感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第二遍复听时让学生说说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第三遍再听主旋律,让他们听着音乐哼唱主旋律并简单模仿,跟着老师画图谱,进一步体验舒展、自由的节奏,悠扬、清澈、鲜明的竹笛音色,充分感受乐曲旋律和意境的独特魅力。
2.1.2 闭目用心地听,静中有物
闭目聆听法就是让学生根据聆听的要求,集中注意力闭上眼睛聆听音乐。音乐聆听能力是一个从听觉注意——听觉记忆——听觉思维——听觉预感的完整的音乐理解过程。闭目聆听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最有效的方法。“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心灵语言只能用心去沟通,用心去感受。静穆中,音乐融及灵魂,在人的精神上空泛化、升腾,我想这应该是音乐赏析中的最高境界。课堂上,师生表面的“静”而内心深处的感动,这怎能不是主动参与体验呢?
2.2 有“形”体验——深入音乐要素
吴斌、金亚文老师在《音乐课程性质与价值》一文中也指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为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 因此只有深入地剖析、分解音乐要素,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
2.2.1 唱,唱出旋律之美感
音乐主题是一个音乐作品的灵魂,在每一首作品中都有一个音乐主题贯穿始终。我们只有对音乐主题有了较好的感受、体验,才能对作品有更好的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对主题的感受、体验、哼唱、学唱等方式,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音乐表现形式中,歌唱是学生最喜欢的。为了让学生能充分聆听音乐,我们可以唱带听,听唱结合,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聆听过程中更关注音乐本身,更深入深刻地理解、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
【案例】欣赏歌舞曲《采茶舞曲》时,首先是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江南民歌艺术的魅力,以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在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熟知后让其用方言演绎歌曲,感受方言的魅力及其对民歌风格形成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民歌的了解和兴趣,从而更深刻地体验歌曲。
2.2.2 奏,奏出音乐之主题
器乐演奏是学生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在欣赏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乐曲的演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深刻体验音乐的主题内涵。因此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课堂小乐器(如口琴、葫芦丝、竹笛、口风琴、竖笛等)来辅助聆听音乐。如乐曲中多次重复出现的主题旋律可在聆听后,让学生用课堂小乐器吹奏体验主题音乐。学生通过演奏主题音乐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在美的体验中去鉴赏曲目,能使学生对音乐艺术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
【案例】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越剧《十八相送》,越剧《十八相送》是为介绍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创作的“源”,跟着这个“源”来导入《梁祝》。在欣赏的时候为加深对《梁祝》音乐主题的印象,我先用电子琴的模拟音色深情地范奏主题音乐,再请学生用人手一份的竖笛慢慢吹奏主题《化蝶》。 主题音乐《化蝶》是欣赏《梁祝》的深化和延伸,学生因参与了器乐演奏,在欣赏乐曲时自然而然地沉醉其中。
2.2.3 演,演绎作品之特色
欣赏教学时需要学生闭目用心地听,但不是整首乐曲或整堂课只“听”不“动”,这样的课堂学生将毫无生机,学生也会出现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状态,整个教学就如“一潭死水”。在聆听音乐时,学生听到音乐手舞足蹈是一種天性,一种自然状态反应,可称作“闻乐起舞”。在聆听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感而发的“视乐而动”,是在用心专注聆听的基础上,为辅助聆听而配以一些小动作或表情(如抬眉、举手、捻指、拍手、跺脚等)来表现所听内容。音乐教材中有一些节奏、节拍较为鲜明的音乐作品,学生听到音乐自然会有一种想要“动”的冲动,如让学生用身体去感受亦能加深音乐作品的印象。
如在欣赏13册第四单元《桑塔.露琪亚》时,教师可先介绍船歌这一体裁,引导学生在聆听歌曲时找一找3/8拍荡漾的感觉,让身体跟随音乐做小幅度的左右摆动,体会船歌的节拍特点。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边听边演,不仅加深了他们的音乐体验,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音乐才能。
2.3 以生活感受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它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从生活中去探寻,去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内涵。生活中处处有音乐,真诚地感受生活,就能更好地感受音乐,体验情感。
【案例】欣赏人音版《伏尔加船夫曲》(七年级)时,学生难以体会到歌曲旋律“5 3 6 3 0”所表现出的情感。这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感受。让学生回忆刚上完体育课长跑后气喘吁吁的感觉,然后师生一起随唱旋律“5 3 6 3 0”迈着沉重的步伐缓慢前行。此时,学生体会到纤夫们非常艰难的生活压力。
以上音乐活动中,运用了学生的本能生活经验——长跑后负重的经验,唤起他们自觉运用能量的习惯,从而获得了“沉重、疲惫”的音乐体验。
2.4 体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融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听、唱、动、奏、演等策略,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和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感受到情绪的愉悦,并获得充分的成就感,使学生对音乐内心受到触动;而教师也会被学生的情绪感染,从而促使教学情绪更加积极高涨,师生的情感在音乐中得到交融、产生共鸣,课堂气氛就在此时达到高潮。此情此景下我们的教学能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学生对音乐内涵的体验也就水到渠成了。
3 实践中的点滴收获
3.1 来自音乐课堂的变化
音乐课上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能专注的聆听音乐,乐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表达音乐感受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也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师生之间和谐默契、平等相处,教学过程张弛有度,课堂动静结合,活而不乱,呈现出勃勃生机。
3.2 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发生了从“不愿聆听——愿意聆听——深层体验”的变化,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也使音乐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学生在多角度、多方位的音乐学习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对音乐文化的积淀更加深厚。同时还发展了各种能力,对学生课外倾听音乐也有了很大的帮助,孩子们将终身受益。
4 反思
通过近年来在备课上的不断改进、上课时的反复打磨和课后的深刻反思中,笔者对于学生在体验学习、提高欣赏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方面,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4.1 确定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生深入体验的源泉
《音乐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深挖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及表达的情感,将自己的审美体验渗透到教材的解析中去。
4.2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充分体验的保证
心理教育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能单一的使用同一种方法,即使再有效的方法,用多了,也会效果不好。一位成功的教师,应在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个性前提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验音乐的热情,收获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桐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