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2019-12-30李云云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周易

李云云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文心雕龙》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着高深的思想与严谨的体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对中国文学、文艺学以及文化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极高的文学理论研究价值。《文心雕龙》自问世以来,历朝历代的文学家与文学理论家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解与诠释。清代著名思想家与史学家章学诚评价其为“体大而虑周”,这是目前对《文心雕龙》最为权威的评价与论断[1]。正因为《文心雕龙》的“体大而虑周”,其精深的思想与丰富的内涵使得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研究经久不衰,形成了专门的“龙学”。

《文心雕龙》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除了刘勰本身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外,还在于他对前人论著与思想的吸收与创新。《文心雕龙》与《周易》《论语》《诗经》等有着很高的思想相似性与重叠性,可以说,先秦思想对《文心雕龙》的成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纵观目前学术界的“龙学”研究成果,对于《文心雕龙》与先秦思想之间的关系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文心雕龙》的思想价值与文学理论地位,通过《文心雕龙》与先秦思想来阐述两者的承继关系,深刻了解《文心雕龙》产生的文学渊源。

一、先秦思想与《文心雕龙》概说

(一)先秦思想及特点

先秦时代是指秦朝(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早期的历史时代。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时期。思想来自生活,先秦思想也反映出这一时代特征。这一时期,诸侯割据,战乱连连,文化发展处在诗乐舞合一、文史哲不分的混沌期,此时的文学以口头文学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先秦文学理论衍生于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在《论语》《荀子》等诸子著作与《周易》等经书中零散分布,并未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先秦文学主要包含了以下特点:

第一,创始性。先秦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与发端,这些思想是先秦思想家们智慧的结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第二,综合性。先秦思想涵盖了政治、历史以及哲学等多个方面,先秦时代的文献在客观上反映出时代特征,并且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第三,实用性。先秦思想的主体为周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在这一时期,时局动荡,社会变革紧张进行,因而先秦思想大多反映了具体的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二)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人,是中国伟大的文学理论家与文学批评家。刘勰出生于公元465年京口(今江苏镇江)一个家道中落的家庭,幼年丧父。贫寒的家境使得刘勰笃志好学,奋发向上,立志学业进入仕途光耀门楣。但是面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残酷现实,刘勰在24岁时寓居建康(今南京)定林寺拜师高僧僧祐。寓居定林寺期间,刘勰在校经的同时不忘读书,在32岁时提笔论文,耗时5年时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代表作,它奠定了刘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心雕龙》共计10卷,50篇,分为上下两部,根据内容来看其主要可以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与批评论四个方面的内容。上部从《原道》至《辨骚》5篇是论“文之枢纽”,对“文”的基本认识与看法进行了阐述,可谓是全书的提纲挈领。上部的《明诗》至《书记》20篇是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的源流以及作品进行了评述与研究,是文体论。下部25篇中从《神思》《体性》至《物色》这20篇是以“剖情析采”为中心,对创作过程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属于创作论内容。从《才略》至《程器》3篇以及《时序》则主要是以文学批判法对以往作品的文风以及作者成就进行鉴赏与评论,是批评论。第50篇《序志》是对自己的创作动机、目的以及态度进行阐述。

二、先秦诸子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历代学者都赞同章学诚的说法,认为《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由此可见其所涉及的体系之庞大,文学思想内涵之丰富。从总体的容括性来讲,《文心雕龙》受到了包括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文心雕龙》与先秦诸子在思想上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它对先秦诸子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良好的继承,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具体性的阐述与分析。

(一)先秦儒家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就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虽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略有下降,但是刘勰将儒家经书尊为范本,他的思想理念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颇深,这是毫无疑问的。研究者们因此一致肯定了儒家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刘勰崇儒,首推孔子。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者都同样面临着礼乐崩坏的时代背景,因此刘勰以孔子为精神导师不足为奇,他在《原道》《征圣》等篇章中至少有27次直接论述了孔子。刘勰的“文质论”深受孔子对于“文”与“质”关系表述的影响[2]。《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指出内在拥有仁义道德,外在注重礼仪仪表才可称得上君子。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的开篇也以“文之为德也大矣”点明了文与质的关系。《论语·颜渊》中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以此来看,孔子认为文与质是同等重要的[3-4]。刘勰在《情采》篇中说:“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他同样也指出文与质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不可或缺,需相兼相备,可以明显看到这是对儒家传统文质观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文质彬彬”观还表明质重于文且先于文,由《论语·八佾》中孔子对于子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的回答可以明显看出质先于文[5],故孔子有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同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对文质的主次关系进行了阐述,在《情采》篇中说:“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这是以美女进行比喻,指出美女之美在于其本身的淑姿,粉黛只是装饰外表,用以锦上添花,文章写作亦是如此,故有“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的感悟。“情经辞纬”的观点与孔子上述“绘事后素”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指出质是主、文是从的主从关系,揭示了立文之本[6]。

《文心雕龙》所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是以儒家为主导的。“弥纶群言”,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儒家思想的革新者,其对《文心雕龙》的文学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荀子·儒效》言:“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天下之道毕是矣。”在这里,荀子表明“道”“圣”“经”是统一的,这种“道-圣-经”三位一体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刘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框架建设。《文心雕龙》主张“原道”“征圣”“宗经”,并将其作为“文之枢纽”的核心篇章,足以可见《文心雕龙》对荀子理论的承继。刘勰的“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与荀子的论文主张是高度一致的。“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此思想内涵与荀子的“圣人者,道之极也”是一脉相承的[7]。另外,刘勰在《风骨》《通变》《情采》等篇章中均体现了“道-圣-经”三位一体的关系,如“矫讹翻浅,还宗经诰”。以此看来,刘勰《文心雕龙》对荀子的思想的确有着相关深入的继承。

(二)先秦道家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是重要的思想派别,道家与儒家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以自然为本,强调虚静。刘勰深受先秦道家文学思想的影响,并将其引入到文学创作与艺术审美理论中。据统计,《文心雕龙》中与道家思想相关的篇章多达40篇,通过自取与变通的方式对道家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扬,如“日月迭璧,以垂丽天之象”是直接对庄子“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进行化用。老子、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刘勰批判地继承了其文学思想并进行了挖掘与革新[8-10]。

老子的《道德经》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也深刻表明“道”存在的真实性,指出人文与天地之文均来源于“自然之道”,这与先秦道家思想是相连通的[11]。

《文心雕龙》还大力标举“自然之道”,这是明显受到道家自然观的影响[12]。《文心雕龙·物色》说: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风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在这里,刘勰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极具感召力的自然美景。他在《明诗》篇中也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在此又指出情感是受自然的感发而来。另外,在《物色》篇又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刘勰将自然上升至“江山之助”的高度,并直接采用“山林皋壤”(《庄子·知北游》)来表明大自然对文学创作的作用[13]。

刘勰在《神思》篇中阐述的“虚静”观直接来源于庄子的“虚静物化”思想。在《庄子·养生主》和《庄子·达生》中,庄子通过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为鐻等系列小故事阐明了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才能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从而获得高超的技艺,这种“虚静物化”的思想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思路。《神思》篇中引用与借鉴了《庄子·让王》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柰何”对“神思”做了如下定义:“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指出文思即神思,并用“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表明需进入虚静的精神境界才能文如泉涌。可见刘勰继承了老庄具有哲学意义的“虚静”观,并创新性地应用于艺术创作与构思中来,实现了“虚静”观的发展[14]。但是《文心雕龙》所表现的“虚静”观与老庄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崇尚自然的同时表明人为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思》中“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严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强调可以通过学习与积累来培养创作想象力,为艺术创作提供文思。从这可以看出,刘勰的“虚静”又见,既是对老庄思想的继承,也是对老庄思想的发展。

另外,刘勰还吸收了先秦道家“贵真”的思想,在《情采》篇中指出“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核心。《庄子·渔父》言:“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明确提出了“贵真”思想,指出“真”是真性真情真意,故而能扣人心弦。刘勰在《情采》篇中指出《诗经》是诗隐情的经典,主张情景交融,凸显真实情感,并对“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文风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与批判,强调“为情而造文”而非“为文而造情”[15]。

三、《周易》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居群经之首的《周易》,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自不待言,它对刘勰《文心雕龙》文学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心雕龙》开篇就说“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毫无疑问,这里明显可以看到《周易》的身影。《文心雕龙》多篇引用了《周易》的原文,并在“文之枢纽”中明确表明了《周易》的重要性。

《周易》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指出阴阳转化是道的根本发展规律,只有阴阳和谐统一才能保持和谐美好的状态。《文心雕龙·原道》中对“文”思考的思维方式与《周易》如出一辙,并引入了“阴阳”概念来对“道”进行解释,认为“阴阳”与“道”是对等的,阴阳是相互对立与辩证统一的,这也为后面“文”与“质”的关系论证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刘勰又将“阴阳之理”应用于声律、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表述中。他在《丽辞》篇中对《周易》《诗经》等骈偶进行了评价,指出《周易》“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周易》指出“爻者,言乎变者也”,“刚柔相推,变在其中”,这表明是阴阳变动所形成的结果称之为“道”。刘勰将其引入到《文心雕龙》中,认为需“奇偶适变”,即指出骈体句式需要有变化。

另外,刘勰还将《周易》的“通变”引入到《文心雕龙》,成为了重要的思想体系内容。《周易·系辞》上下有云,“一阖一辟一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其本身就有“变化”之意,指出只有变通才能不断发展。而刘勰将“通变思想”融入到文学艺术中,在《通变》篇细致探讨了文学创作的革新问题,指出“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良好地继承与发扬了“变则通,通则久”思想[16]。在《物色》篇,刘勰通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表明了文学创作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世界不断发生变化,“以情为本”是应对“变”的最好方式,这是《周易》思想中所没有的。可见,刘勰在吸收《周易》“通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认为“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是文学“通变论”的根本原则。另外,刘勰在《体性》《风骨》等诸多篇章中对“通变”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如《风骨》中指出需“洞晓情变,曲昭文体”来进行艺术创作。

四、结束语

《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而又深刻的文学理论著作,它对文学艺术创作给出了非常精深的见解,其论述了“文”与“质”的关系,重视真情实感,强调“为情而造文”,并指出以“情”为中心是文学不断发展的核心要义。通过分析发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阐述的深刻思想内涵与儒家、道家以及《周易》等先秦思想是紧密关联的,是在其基础上吸取精华并革新的成果,让先秦文学思想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刘勰周易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舍弃面子的刘勰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舍弃面子的刘勰
甜甜的“蝴蝶茧”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文心流韵·千古回眸——刘勰和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