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中的应用
2019-12-27何艳红
摘要:指出了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展和景观旅游大开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性。梳理了“城市双修”理念,阐述了“城市双修”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提出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措施,以期应用于历史街区保护发展适应性更新中,为历史街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历史文化街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062-02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项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在城市建设方面,经历了“起步——扩展——更新"3个发展阶段。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患上一系列“城市病”,如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些弊端问题日渐凸显,“城市双修”就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城市病”的治理。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紧紧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有针对性地解决已经积累地突出矛盾和问题。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倡城市修补、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因此明确了城市转型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指导思想,为了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就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双修”不仅是针对城市野蛮生长的一次“刮骨疗伤”,更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一次“革命”。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更需要注入新的科学理论观点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2 国内外“城市双修”理论的发展历程
国家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曾多次召开“城市双修”会议,使城市的更新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发展理念有了重大转变:城市空间从扩展增量转向优化增量,空间发展模式从粗放性转向精细化,城市发展目标也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
2.1 国外的发展历程
西方国家的“城市双修”工作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主要城市逐渐衰落,战后大多数城市在旧址上重建并蔓延到城郊,重建工作积极地在各国开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复苏的城市更新理论主要服务于郊区及旧城以外的地区。70年代末,城市规划逐渐关注邻里关系。80年代城市发展进入在开发期,开始重视大型建设项目。直到90年代,一种城市修补理论应运而生,能全方位、且注重运用综合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表1)。
2.2 国内的发展历程
2.2.1 第一阶段:确立试点
2015年6月,海南省三亚市作为首个试点城市,全面推进工作并初见成效,为全国的“城市双修”工作开了好頭。
2.2.2 第二阶段:深刻总结
2016年11月,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编的《三亚“双修”研究》出版发行,12月印发《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经验》,全面总结、系统梳理了三亚市“城市双修”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做法。2017年3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城市双修”作为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推动绿色发展的综合把手,各地需深入开展调查评估,编制专项规划并制定实施计划。
2.2.3 第三阶段:持续推进
2017年4月~7月,住建部先后将福州等19个城市列为第二批、保定等38个城市列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探索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全国的“城市双修”工作掀起了高潮。
2.2.4 第四阶段:未来可期
全国的城市双修工作,到2020年有效缓解“城市病”,有效保护与修复历史街区。到2030年要取得显著成效,基本改善历史风貌。
3 “城市双修”理论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策略
“城市双修”是“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方面内容的简称。“生态修复”指的是对被破坏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包括山体、河流、绿地系统等。“城市修补”指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包括空间结构、街巷肌理、环境等。
3.1 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修补”策略
3.1.1 问题准确化
在“城市修补”前要先把问题分析透彻,抓住主要问题并制定相对应的修补计划。针对历史街区的现状,分析、梳理出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深挖其内在的核心问题,作为修补对象。对于核心问题的修补要遵循时序性,制定动态计划,并根据反馈进行及时修正。另外,还要考虑到历史街区功能退化、物质老化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
3.1.2 修补科学化
“城市修补”是对原有街区进行的修整补充,即进行调整完善和增加新元素。其修补方法主要有:基础修缮、放大复制、历史还原和转型置换。
3.1.2.1 基础修缮
基础修缮是对现存的历史街区的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是最保守的修补方式,较适合核心历史建筑群即生态敏感区等。
3.1.2.2 放大复制
放大复制是将原有历史街区的要素对象进行放大来强化特色,也是较为简单的修补方式。较适合独具地方鲜明特色的差异性元素的凸显。
3.1.2.3 历史还原
历史还原是指历史街区建筑的还原是根据史料记载进行的。适用于历史文化价值较大但受损程度较高的建筑物。
3.1.2.4 转型置换
转型置换是针对结构质量受损严重、功能减退等不适应时代需求发展的建筑物。如工业遗址等。置换实在充分调研历史街区现状的基础上,把握好市场需求和街区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方案,经论证符合原有要素特征。对新空间注入新的功能和定位,使历史街区得到有效更新。
3.2 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态修复”策略
3.2.1 控制雨洪管理
历史文化街区可运用海绵城市的相关理论对巷道、弄堂和院落采取低影响措施,如雨水花园。分区管控历史街区的年径流量,或者通过低影响设施进行协调处理。
3.2.2 恢复水生态
在歷史文化街区恢复场地开发前的水生态特性,建立完整的是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减轻城市暴雨是的排洪泄洪压力,实现降雨量在一定程度内雨水不外排,降雨能够存储、净化、再利用的目标。
3.2.3 提升绿地率
通过融合低影响开发设施技术与景观设施和技术,借助在街巷、弄堂和院落内布置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机会,可完善文化街区的绿地系统,不仅使低影响开发更新历史街区的目标得以实现,而且街巷、弄堂和院落的景观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4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不但要应用“城市双修”理论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全部要素,如街巷、弄堂、院落、溪流、小桥、驳岸以及古树名木等,更重要的是把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的文化价值继承并发扬光大,适应并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许颖.“城市双修”背景下旧城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长春:长春工程学院,2019.
[2]王青.“城市双修”理念下昆明市主城区消极空间的修补策略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8.
[3]胡嫣雨.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旧区更新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8.
[4]程灿辉.城市双修下的丘陵城市景观基础设施构建[D].长沙:湖南大学,2018.
[5]拜荔州.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安康东关片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7.
[6]汪科,邵凌宇,李听阳,等.城市双修与城市转型发展——我国城市双修的意义、作用和实践路径分析[J].建设科技,2017(21):13~15.
[7]李玉鹏.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发展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7.
收稿日期:2019-10-22
基金项目:保定市社科规划课题(编号:2018002)
作者简介:何艳红(1981-),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式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