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的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2019-12-27汪悦孟祥庄
汪悦 孟祥庄
摘要: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在城市开放空间中,适于成年人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多,且种类丰富、内容完善,但是针对各个年龄段儿童心理及行为需求所进行的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却十分匮乏,从而造成了当代儿童的一系列心理及健康问题。基于此,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进行分析,提出了营造适宜儿童心理的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儿童心理学;活动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014-02
1 引言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儿童活动场所对于儿童成长的启蒙与引导意义日渐被发掘,与各年龄段儿童相匹配的活动空间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儿童心理需求并将其与活动空间设计相结合,营造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对儿童成长有积极作用,能够使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2 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由于其心理及生理发育情况不同因此对活动场地的需求不同,其心理会随着年龄的推移而产生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分析其心理特征来设计合适的活动项目及活动场地。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心里发展理论,将儿童年龄大致划分为3个层次:0~3周岁婴幼儿时期,3~6周岁学龄前儿童,6~12周岁学龄初期儿童。每个阶段都有其专属的心理特点,通过对各个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的归纳分析其对活动场地的需求,从而利用户外活动场地对儿童心智及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2.1 0~3周岁婴幼儿心理特征
0~3周岁属于婴幼儿时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初步的感知能力,对外界所造成的感官刺激较为敏感,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利用明艳色块及芳香植物来激发起感官。此外该年龄段儿童属于心智的启蒙阶段,利用可塑性较强的材料可以激发儿童创造力,如水、砂石等,发挥其想象力。
2.2 3~6周岁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
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和运动能力,可以自主进行一些感知和观察活动,同时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冒险心理,因此可以打造一些探索性空间,利用场地地形起伏及空间分割等带给儿童带来立体感知。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开始具有合作心理,喜爱群体活动,具有交友意识,因此可以设置一定的场地方便儿童追逐打闹。
2.3 6~12周岁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特征
6~12周岁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阶段,这时的儿童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性别意识,男孩大多喜欢运动类活动,可以设置运动器械、攀爬绳索等满足男孩活动需求;女孩则偏向内敛、安静,可以利用空间划分设置为儿童提供一定的交往空间。
3 儿童活动空间现状及现存问题
3.1 场地功能结构单一,规划不合理
根据调查,目前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缺乏合理且相对完整的景观体系,绝大多数儿童活动场地仍是以“铺装、器械”,只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活动场地,但是并未对儿童心理需求进行分析,缺少对应各年龄层次的活动场地划分。同时缺少家长看护區等相对应的看护场地及低龄儿童亲子活动区域,不能满足各年段儿童的需求,设计缺少针对性。
3.2 场地游乐设施种类匮乏,缺少吸引力
通过调研发现,各地儿童活动场地内的游乐设施千篇一律,多为彩色塑胶、滑梯、简易攀爬器材等,缺少地形设计及其他具有创造性和互动性的活动设施,不能形成儿童与设施之间的趣味互动,不能满足儿童好奇、冒险、探索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游乐设施使用率较低的情况,局限了儿童的创造力,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诉求。
3.3 忽视场地植物景观的设计
植物计作为景观设计要素之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植物的认知是儿童活动内容中重要部分,但现有儿童活动场地大多植物种类单一,且以高大能遮阴的乔木类植物为主,缺少观花、观果及芳香植物的应用,这类植物给以给儿童带来相应的感官刺激,对于婴幼儿阶段尚处于感官认知初期的儿童便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植物设置多起到围合场地的屏障作用,并没有与活动空间形成对话,缺少儿童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3.4 场地存在安全隐患
儿童由于其认知问题,通常会有许多让大人意想不到的做法,如在灌木丛中捉迷藏,品尝植物花、果,攀爬造型独特的雕塑等,这些行为都可能会对儿童身体造成一定伤害。不仅如此,很多儿童活动场地在小品、坐凳等尺度设计上也没有对儿童的身高尺度进行考虑,如坐凳较高儿童不容易坐等等,都会产生一定安全隐患。
4 基于心理学的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4.1 地形
地形设计首先要尊重场地现状,结合场地现有地势进行适当的堆土或挖方,塑造出谷地、缓坡等有趣的活动场地,场地地形主要针对3周岁以上具有一定体力和自主运动能力的儿童,通过攀爬、钻洞等满足儿童冒险及好奇心理,同时可将不同的缓坡程度与娱乐活动相结合,在坡度较陡的区域可以设置攀岩活动或滑梯,在坡度较缓的地方设置低龄攀爬类活动,增加设计的可能性。但是,在球类、轮滑等活动场地应注意地形尽量平整。对于0~3岁婴幼儿时期的儿童则主要是利用下凹地形形成小的沙坑或水池供他们玩耍。
4.2 铺装
铺装设计主要需考虑两点:安全性和趣味性。首先可以选择一些天然材料代替生硬的铺装,如木材、石材、草坪等来代替硬质铺装。除此之外对于0~3岁尚处于认知初期的儿童则应注重铺装的色彩搭配,凸显其趣味性,简洁明快的色彩变化可以吸引儿童注意力,刺激儿童感官,提升其兴奋感。而对于3~6岁,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儿童则可以适当的进行场地涂鸦,将童话故事、寓言等通过彩绘的形式表达在在儿童活动场地中,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对6~12周岁体能变化明显的儿童,在一些特殊活动场地如球类运动场地则可以采用塑胶等起到保护作用的材质,防止儿童在活动中摔倒后受伤。
4.3 植物
植物设计是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激发儿童感官及科普教育的意义也贯穿于整个儿童阶段,所以不容小觑。通过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凋零的过程可以让儿童亲近自然的同时激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并使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索精神。
在植物选择中可以选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芳香植物可以刺激儿童的嗅觉,产生令人愉悦的感觉,果实奇特或者开花艳丽的植物择能吸引儿童的关注,便于儿童认知。但同时也应注意要选择对儿童无害的植物,如有毒、有刺、有飛絮、易患病虫害的植物则应避免选择,因为可能会刺伤儿童皮肤、导致呼吸疾病等问题。
4.4 游乐设施
游乐设施主要针对于3~12周岁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儿童,对他们而言传统的滑梯、秋千等游乐设施千变一律,已经产生疲倦感。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新型的无动力游乐设施激发儿童兴趣,如阿基米德取水器,通过简单易懂的物理原理进行取水,让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加互动感。亦或是简单的小型雨水花园,让儿童了解相关雨洪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不一样的乐趣,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4.5 安全
由于儿童年龄尚小,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所以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材料安全,所有的材料都应耐用、易于维护、无毒无害,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如2008年修订出台的《游乐设施安全规范》(GB8408~2008)等。其次,针对0~3岁婴幼儿时期的儿童,应在活动场地周边设置家长休息区,以便家长时刻看护儿童,对于3~12周岁体力尚佳,乐于运动的儿童则应注意场地内无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凸出异物或尖锐棱角,同时应注意场地内铺装的硬度控制,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5 结语
通过对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及儿童活动空间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心理学的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策略,从地形、铺装、植物、游乐设施及安全五个角度出发,结合各年龄段儿童心理特点,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儿童的需求,融入寓教于乐、亲近自然的设计理念,营造出符合儿童自身特点的活动空间。通过设计唤醒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使儿童与景观紧密结合,让儿童在活动中更好地享受乐趣。
参考文献:
[1]李娜.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D].长沙:湖南大学,2008.
[2]谷传华.儿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25.
[3]张家希,张晓燕.基于自然教育的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设计,2019,32(14):140~142.
[4]鲍鲁泉.儿童户外游戏场地自然化设计探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3(3):38~40.
[5]王珊珊.户外儿童游戏场地的环境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6]彭畅琳.城市儿童公共活动场所的环境行为研究[J].山西建筑,2008(20):36~37.
[7]毛华松,詹燕.关注城市公共场所中的儿童活动空间[J].中国园林,2005:16-17.
收稿日期:2019-09-11
作者简介:汪悦(1994-),女,东北林业大学学生。
通讯作者:孟祥庄(1967-),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