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雎水镇雎水河景观空间提升策略研究

2019-12-27李梦婷

绿色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摘要:指出了滨水空间作为重要的景观环境承载空间,已成为当下景观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内容。难水镇历史文化禀赋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场地资源利用率低,尤其是雎水河两岸景观未被有效利用,目前场地整体具备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基于实地调研和访谈,对太平桥到彩虹桥段雎水河两岸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景观提升策略。

关键词:雎水镇;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中圖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立童Wx"1674-9944(2019)17-0006-(l3

1 引言

雎水镇,别名“雎水关”,位于绵阳市安州区西部,成都平原西北部。与秀水镇、沸水镇、高川乡、迎新乡、德阳市、绵竹市相毗邻。距区政府所在地花荄镇28km,距绵阳市区40km,距成绵高速复线宝林进出口22km.雎水镇规划定位为安县西部以物流工贸为主的二级中心城镇;富有活力的青年创业小镇;以“春社踩桥”、沙汀蜇居地和“宝藏禅院”为代表的民俗祈福和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小镇,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场地所依托的雎水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三国名将魏延曾在此驻关镇守,清代大才子李调元数游雎水关并作《雎水关》,革命作家沙汀在此蛰居十年写出《淘金记》等长篇三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社踩桥”传承200余年,海绵生物礁古生物遗址是世界唯——处砾岩岩溶地质公园。目前,雎水镇白河村环湖碧荷园“国家级AAA景区”成功创建,成兰铁路即将开通都彰显了雎水镇未来旅游发展潜力。

2 区位分析

基地位于彩虹桥至太平桥之间,北至墩秀路,南至110县道向西北方向延伸的盘山道路,汇集到太平桥一段,场地面积约25hm2。基地内以雎水河景观轴、太平桥作为主要景观节点,吸引游客每年“春社”日参加“春社踩桥”活动。太平桥到彩虹桥一段,紧邻雎水镇政府,位于镇中心腹地,场地内部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也是夏日避暑的一处胜地。场地目前属于待开发状态,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

3 存在的问题

雎水镇文化禀赋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整体来说旅游资源分布零星,且多数景点对游客文化知识要求较高,参与体验性不强,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阐述。

3.1 公共空间开发不合理

在公共空间上,分布分散,缺少户外休闲活动空间、集散空间、休憩空间以及安全停留空间。通过现场调研,场地内100m,以上的广场空间只有3处,且缺少相应的基础设施。彩虹桥作为整个场地的主人口,缺少人流集散空间。在“春社踩桥”活动期间,太平桥作为入流量较大的区域也缺少相匹配的集散空间。滨河场地两岸以动线为主,人们主要是以散步、跑步等游动路线为主,缺少可以休憩的空间以及安全停留空间。同时现有的公共空间并不能发挥其相应的价值,属于半浪费状态。它们之间分布分散,缺少有机联系。

3.2 区域功能单一

在区域功能上,缺少多样化的空间组合以及复合型功能区域。调研发现,场地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孩子,而场地中并无划定老年儿童活动区域。在如今扶贫政策指导下的乡镇建设,大多围绕产业、文化、就业等问题展开,建设大潮很少惠及到孩子们[1]。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可达距离内的户外活动需求更大,功能划分应首先考虑到弱势群体即老人与孩子的需求口对于青年人和中年人也缺少基于他们活动需求的场地设置。综上所述,场地内缺少滨水空间规划以及安全性保障。

3.3 交通不便

在交通路线上,多种流线混合、交通运输紧张、缺乏停车空间。场地内无人车分流,节日活动期间,人车混行,交通不便。同时场地内缺少无障碍环形通道,不便于用轮椅的老人以及儿童车的行驶。场地内部无规范性停车空间。在“春社踩桥”活动期间,由于传统踩桥习俗,游客们会自发绕桥3圈,每年都会在河里临时搭建桥梁,这种临时性的设施既费时费力又形成资源浪费。同时河道中段也缺乏相应的联系通道[2]。

3.4 缺少商业活动场所

在乡镇活动方面,节庆活动及入流的空间需求、季节性及假日的自发性贸易(跳蚤市场)的空间需求无法满足。每年3月“春社踩桥”期间,缺少固定的相适应的贸易商业活动场所,对于一些因节日需求临时性设置的场所,在非节日期间产生了资源浪费。目前场地内具备营业性质的摊位聚集在彩虹桥以南区域内,对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造成场地内部空间浪费,没有激发场地活力。

3.5 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基础设施方面,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绿地景观、垃圾回收区等。调研得知,居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休憩设施,人群无法停留,也就无法持续性激发场所活力。区域内自然植被旺盛,但多为自然性生长,植物景观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在临近太平桥的纸厂取水点外围墙壁上,暴露出一些工业污染面貌,影响了整体景观面貌。整个区域内虽然按照一定距离设置了路灯照明,但过于均质,不能够根据景观节点等级产生不同亮度的照明。场地内有两处公共厕所,但管理不善,且基本无人使用,处于废置状态。场地内也缺少相应垃圾桶以及垃圾回收区。

3.6 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资源内容单一,宣传力度低,辐射范围小,品牌效益弱。大部分游客因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社踩桥”活动来到雎水镇,但旅游资源过于单一,大部分游客仅停留一至两天,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经济效益。对外来游客访谈得知,雎水镇的旅游宣传力度仅辐射在四川省范围内,游客多为周边乡镇村民,有部分省外游客由周边乡镇亲朋好友带来参观。宣传力度明显不够,辐射半径小,品牌效益弱,无法带动特色小镇的长足发展。

4 对策与建议

雎水镇政府虽积极响应国家全域旅游政策,大力发展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但现状以及导向存在一些问题、风险与困难。应继续积极创新探索,同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引导。

4.1 对原有公共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增建公共活动

空间

场地原有3处公共活动空间,承载力度明显不足,空间活力低。对原空间进行整合规划,例如:通过铺装、植被来区分活动区域;增加健身器材、座椅等基础设施,提升场地活力。同时,对于原本闲置场地积极利用,通过调研居民及游客喜好,增建新的公共活动空间。例如:人生来具有亲水性,在雎水河两岸增加多处滨水公共空间,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

4.2 对不同的公共空间进行功能划分,形成有秩序有

规划的景观序列

建议场地中可分为:人口景观区、老年儿童活动区、滨水景观区、活力运动区、民俗祈福区和民宿育教区。

入口景观区作为场地的形象门户所在,承担着重要的集散功能。场地主人口处应首先保证入流以及停车的需求。儿童活动区以靠近出入口为宜,方便儿童及家长快速到达。老人与儿童一般为绑定活动,因此将老年和儿童活动场地相邻设置。滨水活动空间作为活力最高、入流量最密集的区域,通过空间的设定来引导入流走向[4]。靠近太平桥附近的一块弃置场地改建为多功能运动场,为中年、青少年人群提供包括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球场。在“春社踩桥”活动期间,仍可以作为备用硬质场地。民俗祈福区作为场地的高潮景观区域也是最具有宣传力度的景观节点,在保持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基础服务设施,包括:休憩座椅、景观照明设施。民宿育教区以为人们提供特色住宅为主,对原有建筑进行最低成本的改建、增建,以清代川式建筑风格为参考,包括单体建筑、院落建筑。屋顶采用大型坡屋顶构造,同时结合现代生态思想,部分形成屋顶花园形式。

4.3 整合交通路线

整合交通路线,人车分流,增建生态停车场、无障碍坡道,雎水河北侧形成步行亲水道。通过对场地入流的合理计算,增建生态停车场,缓解节日期间道路拥挤、人车混行的现象。在老年儿童活动区以及主要景观节点设置无障碍坡道,方便老年人和儿童的出行。在雎水河北侧道路形成一条连贯性亲水漫步道,在无洪水淹没的时期可作为人们的步行散步道。南北向道路缺少联系,增建一座桥梁增加两岸联系,与原来交通路线组合形成另一处环形道路。

4.4 规划居民建筑开发方向

将民宿建筑与营业商铺相结合,将住宅的底层建筑作为营业性质的商铺,包括售卖当地特色产品,开设茶馆、棋牌室等。原住户仍作为房屋所有者,部分房屋可作为特色民宿为游客提供。在节日期间,底层店铺可临时性出租,作为自发性贸易场所。民宿建筑的增建改建过程中,应同时注重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营造,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风貌的整体统一。由于小镇定位为特色民俗风情小镇,在清代川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加入民俗元素,例如墙体彩绘、剪纸装饰等,力求在风貌统一的基础上,彰显民俗文化氛围。同时鼓励民宿经营者开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可以从安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予以考虑。在内部空间上,应具备可识别性与共享性。内部空间主要是满足居住者以及游客的生活需求,更应关注入的情感需求,提供以人为本的活动空间。

4.5 加大休憩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提

升景区整体品质

以下分别从休憩设施、路灯、公共厕所三方面提出建议。场地中的休憩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休息、等候、交往、观赏、阅读和用餐等活动的场所。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休憩设施不仅包括休憩座椅,还包括台阶、坡道、墙体、栅栏甚至是草坪等一切可以提供休息、等候、交往等行为活动的景观构筑物。休憩设施应依托于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休息空间来设计与布置,休憩空间是一个人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应充分予以重视[5]。场地内,目前路灯统一规划,均置布点,在后期形成不同景观功能区时,建议根据入流量以及节点等级形成高照度区域、中照度区域和低照度区域。场地目前有两处公共厕所,但使用频率低,污染环境,建议在非节假日、活动日期间予以关闭,在节日期间开放,并加大清洁维护力度。

4.6 拓展旅游资源内容,创新传播载体,全面提升品牌

辐射力度

雎水镇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其开发和发展相对较弱,传播方式较为单一,这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拓宽旅游资源内容上:第一,明确特色小镇主题定位,打造雎水镇的历史人文、传统民俗特色,并以此带动周边。周边区域可相应形成特色民俗风味美食城、民俗活动体验中心、景区纪念品销售中心等,全面提升雎水镇经济与文化效益;第二,引入新技术,增加情景體验式互动,通过VR等先进科学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同时,定期举行特色节目表演,如被单戏,打造特色节目宣传。在创意传播方式上:综合利用线下、线上、OTO模式,线下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线上利用“两微一端”等各种媒体与社交平台进行整合营销,通过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网络传播与实体体验相结合,多维立体的对雎水镇的未来发展进行研究,全面助力雎水河景观空间以及整个雎水镇的建设发展[6,7]。

参考文献:

[1]傅英斌,张浩然.从场地到场所——环境教育主题儿童乐园乙未园设计[J].风景园林,2017(3):66~72.

[2]玄丽.生态视角下的河道景观提升规划探析——以沪州渔子溪河道景观提升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8,34(6):147~154.

[3]陈秋晓.吴霜.由“造物”走向“还原”——村庄公共空间规划方法探究[J].建筑与文化,2013(7):46~47.

[4]欧莹莹,林琳,杨莹.丽江大研古城公共空间活力不均衡的空间句法解析[J].规划师,2018,34(2):94~100.

[5]路爽,石慧.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休憩设施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27):25~26.

[6]赵华.旅游特色小镇创新开发探析[J].经济问题,2017(12):104~107.

[7]李敏,程星.朱仙镇旅游资源内容拓展与创意传播研究[J].今传媒,2018,26(6):102~103.

收稿日期:2019-09-20

作者简介:李梦婷(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关于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初探
图书馆建筑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的延续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探讨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