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贫困生精准认定的实践研究

2019-12-27顾艳霞李兹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困难

黄 涛 顾艳霞 李兹良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化工与材料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精准扶贫逐步上升为国家社会建设的战略思想。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作为教育扶贫的重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则是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基础[2]。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育人的精准化开展不仅能够精准发现高职学生存在的思想、经济、心理、学习和能力等问题,而且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质”的提升,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进一步健全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制度。

1 高职贫困生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不仅仅涉及学生的学业问题,更是一个事关教育公平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或者城市的工薪阶层家庭,贫困生比例明显高于普通本科院校,致贫原因相对复杂。当困难学生因家庭经济拮据而无法就学或继续完成学业时,教育公平便无法得到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准扶贫思想基础上,明确指出要坚定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着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教育部在2015年的工作要点中指出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要突出精准资助。深入开展精准资助,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性,根据不同生源地、不同贫困类型,通过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等举措,保证受资助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品质,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高职贫困生精准资助的顺利实现,不仅是精准扶贫思想下的时代使命,而且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是确保国家资助资源得以公平、公正、合理分配的基本保障和先决条件,对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3]。

2 高职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本专科教育阶段,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了奖助贷等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在“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下,过去的两年里高职院校根据资助体系的相关规定还逐步增加了学费减免、新生奖学金、就业补贴、应征入伍学费补偿等项目。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的贫困生相对较多,同时也是教育中比较特殊的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机构,本身自带“扶贫属性”,如何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进行帮扶措施的第一步。目前高职院校在制定贫困生的认定标准时主要采取的是生源地认定和高校自身认定相结合的办法,根据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情况,确定不同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进行分类资助[4]。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同时学生的生源地域跨度大、界定标准难以明确,这就给精准资助工作带来了巨大考验,目前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认定的精准性有待强化。当前,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依据是学生提交的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致贫材料,由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致贫材料的真实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在家庭情况调查中,当地政府部分工作人员会出于人情甚至个人利益,使非贫困学生成为受资助对象;另一方面,部分家长与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利用社会各种资源谎报家庭实际经济情况通过“贫困”鉴定。在认定依据方面,由于学生生源的地域跨度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的家庭贫困等级很难根据书面的描述性材料进行量化。

其次,认定的方式有待完善。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认定操作流程大多为申请人上台陈述家庭情况或者提交家庭经济情况书面说明材料,然后由评议小组成员再投票或打分进行评定。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同学为提高当选的概率,会夸大家庭贫困程度,甚至相互“比穷”和“比惨”。另一方面,由于评议小组成员基本是由学生代表组成,在评定过程中一些人情票和人情分等非量化因素也影响着结果的精准性。有些贫困生因自尊心、家庭隐私等个人情况,即使家庭经济拮据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扶,而高职院校大多采用划拨名额的方式,使得评议小组在某种程度上会采取根据指标找人的方案进而影响资助的精准性。

最后,资助工作队伍有待加强[5]。由于高校资助工作的任务量大、政策性强,需要一定数量、相对稳定且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目前各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队伍人员数量不足,大多高校都是由辅导员兼任,导致工作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二是队伍流动性较大,各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资助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但是各二级学院的资助人员更换频繁,一般不会超过4年;三是资助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由于资助工作是一项操作性强的事务性工作,出成果相对困难,所以大多资助工作人员没有时间或是不愿在这方面投入精力深入研究,资助工作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3 高职贫困生精准化认定路径的实践研究

3.1 搭建学生资助大数据平台,提升资助认定动态精准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搭建学生资助大数据平台,建立起贫困生认定的多层次指标体系, 这样既有利于提升精准资助的水平,又能实现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常规标准一般包括生源信息、家庭情况、重大变故;追加指标一般为在校综合表现,包括一卡通的月均消费情况、课堂综合表现、图书馆的使用及借阅频次、勤工助学岗位及工作表现等数据。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指标数据的整理,整合学生的相关信息,定期统计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据,建立困难预警机制,从而精准判断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

高职院校在构建精准资助数据平台的同时,还应积极同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沟通,整合各地区的学生资助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资源信息的共享共用。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部分致贫的原因,如有条件应做到对困难学生实地核实工作,这不仅在某种程度防止不当资助,而且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丰富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内涵。

3.2 创新认定工作的方式,注重资助的隐形开展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为了凸显学校资助工作的公益性,开展认定过程中一般会让贫困生进行“公开性演讲”,对被认定的学生名单进行公布。这样的认定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国家资助政策,但往往也会让受资助的学生带有心理负担,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贫困生的资助认定过程中,不仅要将“精准”体现在认定机制中,更应体现人文关怀的个体差异性。

为此,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人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认定工作,有针对性地记录他们的特性信息,不断完善贫困生档案,在把握共性的同时,更要注重个性。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人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与贫困生谈心、聊天等交流活动,促进贫困学生融入班集体。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定期组织召开具有教育意义的讲座以及主题班会,通过多样化的团队集体活动等做好贫困生的心理疏通工作,让贫困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心灵的慰藉,从而放下内心的包袱,让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中开展,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让资助工作在关怀下隐形开展,从而为资助认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3 加强队伍建设,助力资助育人功效

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认定的保障[7]。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工作实际,依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要求,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按照一定比例组建专业化的学生资助团队。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资助团队外出交流、学习和培训,结合新时代的发展潮流,着力培养资助工作者的新媒体应用能力,进一步扩大资助工作的影响力,切实提高资助工作者的精准资助水平。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充分考虑资助工作人员的发展问题,在科研、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和培训安排,增强资助工作者的归属感和事业心,从而为“精准资助”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智力和体制机制支持。

精准扶贫工作开创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人员在开展此项工作时,要牢记精准认定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只有聚焦扶贫对象,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才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资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学生资助工作上升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层面,促进贫困生的自立自强,激发贫困生通过教育改变现状的内在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脱贫而且不返贫,阻止了贫困的代际相传,真正实现了“精准扶贫”的目标,彰显了“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