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斯诗歌的跨界美学以及文化反思
——解读诗集《蔬菜的政治》
2019-12-27巫洁莹
巫洁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也斯是香港知名的学者型作家,殷国明、白杨、何慧等不少学者就也斯的小说发表文章。华南师范大学凌逾教授在《味觉地理学的后现代叙事》一文中探讨了也斯小说的跨界特征,但是学术界对于诗集《蔬菜的政治》的研究几近空白。《蔬菜的政治》不仅是关于食物的诗集,而且还牵引出食物背后所处的社会、文化、人文关系的特点,因而极具研究意义。
也斯的作品高产且本人涉猎广泛,创作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诗人的敏锐触角赋予其作品感性的创作灵感和灵动的诗化语言,博学多思的精神气质又赋予其文字从容洒脱的美学特征。这是文学界一道绚丽的风景,文学作品的诗歌、小说或是散文等类型与音乐、史学、心理学、烹饪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已经成为现代创作的趋势。
也斯的《蔬菜的政治》是关于饮食文化的诗集,理应引起文艺工作者的关注。此诗集从食物书写的角度出发,对政治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确实具备了后现代的文学特征。值得注意的是,也斯通过诗歌与食物的融合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其中展现的艺术技巧和表达的内容,是现代诗歌新颖而独特的存在。
1 也斯诗歌:饮食文化的跨界呈现
也斯的学者身份使其拥有跨艺术、跨文学、跨国界的学思广度,更赋予他的诗歌包容兼并的创作特征。也斯从小生活在香港,既有中国经典诗歌的文学修养,又因其出国求学的经历,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这种丰富的多元文化蕴涵,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找到痕迹。
学者凌逾评述道:“香港作家也斯另辟蹊径,凭借善于发现的诗人锐眼,捕捉模糊边界的微妙之处,调和鼎鼐,去除犯冲味道,跨越打通,食物和地域混拌……造成脱序的空间效果,以饮食为题进行哲思升华,挖掘新创意……可谓后现代饮食文学典范。”
中国的饮食文学源远流长,也斯却从烹饪学的角度另辟蹊径,首先,从味觉上引领我们走进他的文学世界、品味他的文字,将诗歌文字与美食奇妙结合,升华出一道极为有味道的现代艺术。其次,也斯的饮食文学承载了各国的政治与历史,不仅营养丰富,还菜式繁多。也斯这本《蔬菜的政治》联结了饮食界和文学界,读者不仅在舌尖上的味蕾上得到满足,还能在精神层面收获文学美感。
诗集《蔬菜的政治》不是食谱却甚似食谱,这就是也斯诗歌的现代性创新意义,既继承了传统诗歌内容上的叙事和抒情两部分,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他的创作立足于“食物”,这不仅表现在诗歌的标题上,如:《汤豆腐》《潮州榄菜》《香港盆菜》,而且诗歌内容更明显,如《潮州榄菜》“白饭鱼、南哥子和斋鱼/蘸怎样的酱油?/蝴蝶虾和螃蟹/需要梅酱吗?”单是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这已经超出了传统诗歌的叙事内容。这本诗集是建立在全球文化视域上的,文化蕴涵极其丰富,为城市与文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2 食物诗歌的艺术特征
《蔬菜的政治》共分7个主题,一共有74篇诗歌,其中以“食物”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共有32篇,主要集中在“蔬菜的政治”“亚洲的滋味”“北京的戏墨”这3个子题上。在现当代文学中,少有专门书写食物的诗歌,而也斯的这本诗集以“食物”书写为主题,与其他现代诗相比,可见其文学创新性。
2.1 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
也斯诗集《蔬菜的政治》的一大艺术特色便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兴,是中国传统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最早对此理论描述的便是刘勰。比兴,就是用打比方来说明事物。也斯的食物诗,并非古代的咏物诗,就是运用比兴手法,以“食物”起兴,由此及彼。在现当代诗歌中,这种手法称之为象征手法,也是源自于比兴。也斯由最民生的“食物”入诗,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想,甚至是表达对政治的看法。
诗集的第一首诗《网吧》中第一句“随呛鼻的四川麻辣味儿/走下地窖的网吧”,用“四川麻辣味儿”起兴,这是一种嗅觉的描写,随着这股“味儿”,也斯引着读者走进网吧,“周围的男子老在扰嚷/……四块钱一小时的冒险/在大千世界把你我连上?”先是对网吧嘈杂环境的描写,然后对这个虚拟网络提出质疑,“四元钱一小时”就能够把你我的关系拉近吗,一针见血地点出这是“冒险”。作者看似漫不经心,也未做出直接批评,但是这个问号,恰恰是其精髓所在。结尾的点睛之笔,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已经失去了最想说的话,作者的态度由质疑转向了失望。这首诗写于2002年,其次描写的是现代都市众多人沉迷网络,忽略实际的人际交往。直到今天,此首诗仍具有丰富的现象揭示意义,作者诗歌中揭示的现象甚至愈演愈激烈。这么看来,也斯的这首由“四川麻辣味儿”起兴的诗歌,揭示的内容具有超前性。
另一首《豆汁儿》,则是表现出地区文化的差异。也斯以“豆汁儿”“疙瘩汤”“爆肚”“棒子酒”这些北方特色菜起兴,来抒发自己的感悟。因此,读者会发现也斯这本诗集《蔬菜的政治》在内容上多以食物作为象征,融入现代社会的元素,抒发自己对现代社会现象的看法。从艺术技巧来看,尽管不乏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但更多的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诗词的比兴技巧。
2.2 诗歌内容的深度挖掘
也斯这本诗集除了艺术技巧上用了比兴手法,从内容层面来看,虽然具备后现代主义文学走向大众文学,甚至是亚文学的特征,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本诗集富有哲学性,是严肃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9章分析诗人与历史学家的区别,但是却恰恰道出了诗人的职责以及诗歌这种艺术应该表现的内容,也是我们今天衡量诗歌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诗学》的第25章更是直接点出诗歌评论的标准,“诗评应该有自己的标准。艺术对现实应该有所提炼。”也斯的这本诗集也相当贴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
2.2.1浓厚的批判性色彩 也斯对都市文化的批判十分有力,例如《汤豆腐》“开始在白布的桌面上/ 端来了一碗汤豆腐/ 我们开始说话”,“白布”“汤豆腐”,作者写的都是日常所见的事物,从“开始说话”便笔锋一转,“想象我们是朴实的农夫/ 想象我们是入定的老僧/ 寺门晚膳只有清汤与豆腐/没有手提电话/没有股票和炒楼/没有金钱和欲望,只有豆腐。”这是对现代都市的“手提电话”“股票和炒楼”“金钱和欲望”的一种厌倦,诗人渴望返璞归真,逃离都市的现代化,渴望变成“农夫”“老僧”,每晚只吃“清汤和豆腐”。“清汤和豆腐”寓意着无求无欲,心如止水的生活。这是对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的一种批判,股票背后的金融市场以及炒楼的金钱诱惑等,都驱使当代人去追逐自己的欲望。可怕的并不是人去追逐欲望,而是欲望的无限膨胀。
作者对都市竞争的思考颇有深意,城市给人类带来了现代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同时,都市给人们带来了欲望,掀起了数场不流血,也没有刀光剑影,但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竞争,而这种都市竞争容易让人迷失自己。可见,也斯对此现实是持批判的态度。
2.2.2以小见大的哲学式思考 也斯描写日常的琐事,描写的食物都是餐桌上普通的菜式,但是以小见大,以小事揭示人生哲理。
《白粥》“谁人在微明中举火/ 最能微暖你的肠胃”“有谁端来一碗热暖/熨帖你宵来酸苦的胸膛”以这种疑问式的句子开头,由于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古诗的韵味。继而,诗人自问自答:“皮蛋瘦肉舒缓你上升的虚火/柴鱼花生总结稻米浪荡的良宵/ 小艇摇橹的声音或是荷塘风月/只剩黎明的鱼眼呼唤你的灵魂”,“皮蛋瘦肉粥”的功效是舒缓虚火。“柴鱼花生总结稻米浪荡的良宵”这句写得极妙,“稻米浪荡”是煮粥时大米在锅里沸腾翻滚的动感,加入一粒粒的花生和柴鱼,像大海翻腾的波浪。这是一餐“良宵”,一个“良”字写出了柴鱼花生粥的美味,深夜也得再加餐。同时,柴鱼花生像是一对恋人,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所谓的“良宵”,点出柴鱼加花生煮粥像是绝配的情侣般美味。“小艇摇橹”“荷塘风月”,这构造成一种夜晚泛舟静谧的意境,以至于“黎明的鱼眼呼唤你的灵魂”,说明了这种味觉的美感,上升到艺术的美感,会让你穿过黑夜,直抵黎明,你的灵魂被呼之欲出,暗指美食能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
再看,这里的“腐竹”“皮蛋”和“鲮鱼肉”一煮粥,皮蛋便是会化开,鲮鱼肉也会煮烂,本是晒干紧缩的腐竹也会散开,三种食材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了“逐步溶化自己”。纵然有极品的瑶柱,但是这本是普通的白粥,添加不同的食材,便可以煮成口感不同的粥。这暗示了我们本是平凡的人生,也可以自己寻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增添情趣,找到不同的人生乐趣。
3 “后殖民”视域下的文化反思
也斯是香港作家,由于处于香港这片曾经受过英国殖民的地带,所以也斯的诗歌弥漫着对殖民主义文化反思的色彩,尤为突出的是一种“后殖民”视域下的反思。
3.1 后殖民视域下对东南亚美食文化的讥讽
殖民主义往往和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帝国主义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军事占领对另一个地区行使权力;殖民主义则是对帝国主义权力的一种扩展形式,变现为往该地区移民,侵占资源,统治占领地的原住民。后殖民主义关注的一个重点就是由殖民而产生的“另类”和“他者”。早在殖民活动之前,欧洲国家就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过接触,形成了某些带偏见的看法。
后殖民地研究涵盖了以下4个方面:第一,宗主国文化;第二,从属国文化;第三,对帝国主义的反抗文化;第四,第一世界中心文化和第三世界边缘文化之间的关系。
也斯在某期访谈节目中曾解读了《酿田螺》这首诗,“把我从水中捡起/把我拿出来切碎/加上冬菇、瘦肉和洋葱/加上盐、雨露和胡椒/加上一片奇怪的姜叶/为了再放回去/我原来的壳中/令我更加美味”。酿田螺,是越南特色的一种小吃,“把我从水中捡起”暗指了越南的殖民主义经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是分三次不同的地区,实行的殖民分而治之,1983法国逼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法国在越南成立保护政府。
“加上冬菇、瘦肉和洋葱/加上盐、雨露和胡椒/加上一片奇怪的姜叶”,三个“加上”便揭示了殖民的本质,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的语言文字、宗教、教育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国殖民对东南亚历史进程有推动作用,促进了其教育、经济等发展,现今越南的教育、宗教、建筑、艺术等都打上了法国文化的烙印,但是法国对其征服和掠夺的行为也是不可忽视的,然而有些愚昧的越南人民甚至感激这段殖民历史,这种“奴性思想”根深蒂固,所以作者借用这道小吃“酿田螺”讽刺“为了再放回去/我原来的壳中/令我更加美味”。“美味”一词,道出了殖民政治带来的好处,同时讽刺了被殖民者的奴性思想。“酿田螺”的这种美味是添加了冬菇、瘦肉和洋葱等调料后的味觉感受,但是原始田螺的味道却被这么多其他东西的味道盖过了,此田螺已不再是彼田螺,就像被法国殖民的越南也失去了本土的文化。
越南的文化是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从属国文化,也斯笔下的这道“酿田螺”正是基于这种后殖民视域,来解析的东南亚的地方美食。表面上看似对区区一道越南小吃的描述,实则是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的一种反思;看似是赞美,实则讽刺,而讽刺的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再如,《峇里的祭品》主要讲述的是宗教文化,“棕榈叶”是印度教用来祭祀的必需品,“毗湿奴”和“湿婆”是印度教三大最高神的其中两位,“毗湿奴”是宇宙和生命的守护神,而“湿婆”是三只眼的破坏神,印度教主要分布在亚洲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在这些亚洲本土国家,信仰印度教的人数超越佛教,但却不能与世界三大宗教同日而语,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教传播范围相对狭隘,包容性也比佛教差,最重要的是印度教对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不足之处,最明显的便是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这首诗暗示了第三世界的宗教文化发展对社会历史的某些负面影响,这种边缘文化与西方第一世界中心文化有着莫大的区别。在这种后殖民视域下,也斯通过“祭品”对一种亚洲宗教文化进行反思。
3.2 食物诗歌叙事:对东南亚历史文化的反思
《冬荫功汤》最后一句:“最辣的是你的言语/最辣是你的无言。”冬荫功汤是泰国一道富有特色的酸汤品。泰国是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这是因为英法两国为在东南亚斗争取得平衡,以及泰国人巧妙地利用各列强国家之间的斗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暹罗(即现今的泰国)倾向于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暹罗便宣布暹罗1942年1月25日对英美宣战无效, 暹罗“宣战无效”宣言被同盟国承认。这个宣言,确实是明智之举,但从伦理学看来却是“不道义”,泰国作为中国人口中的“墙头草”,日本强时随之,败时便弃之。因此,暹罗的这个宣言是“最辣的”。1949年改名为泰国,意思为“自由之地”。虽然泰国能自保,但是他没有为被殖民统治的邻国兄弟姐妹发言,这恰恰是也斯借助此食物诗歌批判泰国的“无言”。
4 结语
普鲁斯特曾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说:“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味觉生命力越强盛,记忆越是牢固。也斯以味觉书写香港,感悟世界,在饮食书写中,解读政治,回忆历史。
也斯这本诗集《蔬菜的政治》在美食鉴赏中与诗歌咏物之间,以叙事与抒情的手法解读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也斯通过这本食物诗集的创作实践,找到了别具一格的表现自我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