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世族出家女子考
——以唐代比丘尼墓志为中心
2019-12-27刘闪闪
刘 闪 闪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119)
佛教在唐代极为盛行,上至宫廷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崇慕佛教者累见于史载。武昌灭佛前有“尼五万五百七十六人”[1]1252,可见唐代比丘尼群体之庞大。在笔者搜集的百余方唐代比丘尼墓志中,有二十余方墓主比丘尼出身于唐代的世族家庭。除少数墓志已被学者研究外,目前学术界尚未有整体的考证梳理。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期对唐代世族出家女子的家世做详细的考证梳理。
本文所谓世族一是唐代著名的世家大族,如唐代世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五姓七望,还有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琅琊王氏、彭城刘氏等,这些世族皆发展数百年,渊源深厚,史书备载不绝。还有一部分世族先世显赫,但已趋于没落,族中子弟在朝为官者数量不多,先祖荣耀未能够延续,例如昌黎韩氏、天水权氏、汝南周氏、扶风马氏等。这些高门世族出身的女子或受家庭影响,从小就皈依佛门,或婚后受移天之祸、或深染重病,因而皈依梵境。
一、陇西李氏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一上胪列颇详,自秦汉设置陇西郡始,李氏就是陇西的显姓。在唐代世族中,陇西李氏因与皇家有联系,地位崇高,是唐代世族中的佼佼者。因唐代社会慕佛风气盛行,李氏家族中不乏舍身出家者,现存有两方比丘尼墓志就来自于陇西李氏。
崇敬寺尼圆寂,其墓志记载:“夫人陇西成纪人也。自保姓受氏,为天下先……曾祖微明,微明生审则,皆以肥遯不干于时。有俭德而无贵仕。审则生儒珪,沙州长史。夫人即儒珪之长女也。”[2]1809夫人李氏生于陇西成纪,《新唐书》载陇西成纪李氏是陇西李氏分支之一,先祖李尚曾为成纪令,因居成纪。李氏的父祖不见于正史所载,父亲只是沙州长史,官秩低下。墓志记夫人身为忠良之后,及笄后嫁与金城郡王辛云京,《元和姓纂》卷三记载:“状庆忌后。生怀节。怀节生言,都水使者。言生云京、云果、云晁、京升。云京,太原尹、河东节度、检校右仆射、平章事、金城郡王,生浩、液、溶。”[3]363辛云京的祖父辛状,是陇西狄道辛庆忌之后。《新唐书·辛云京传》载:“辛云京,兰州金城人。客籍京兆,世为将家。”[1]4753辛云京出自将门世家,自己曾在安史之乱中力阻史思明叛军,受到朝廷嘉奖,从墓志全名《河东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城郡王辛公妻陇西郡夫人赠肃国夫人李氏墓志铭并序》就可以看出辛云京官职之显赫。李氏身为郡国夫人,身份尊贵,却中年体道,志不可夺,奉诏在崇敬寺出家,法号圆寂,可见其对佛教信仰之虔诚。
另有一方来自于姑臧李氏,按《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记姑臧李氏是兴圣皇帝孙李宝的后代,亦为陇西李氏分支之一。有修行寺大德李体微,其墓志载:“律和上俗姓李氏,其先陇西姑臧人也。曾祖玄挺,皇朝银青光禄大夫、潞州刺史。祖尚辞,上洛郡太守。父践曾,益州大都督府录事参军,律和上即益府府君之长女。”[4]31-32《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记姑臧房有李玄挺,相州刺史,玄挺子李尚词,申州刺史。两处所记“尚辞”与“尚词”不同,当是后世史书撰写之误,应以墓志为准。[1]2463-2464尚辞有子侠、钦回、中庸、昭、践中,践中为临汝太守,无践曾记载。践曾本人信息与墓志所记亲人官职可补《新唐书·宰相世系》之缺略。体微的父祖仕任唐朝,曾祖李玄挺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位居三品,祖父李尚辞为上洛郡太守,父亲李践曾益州大都督府录事参军,官居七品上,墓志称其家族“一门独甲于当朝,十代连芳于刺史”。体微生自高门,年少出家,“行冠道门,德宣京邑”。
以上两位比丘尼出身于陇西李氏,她们深慕佛教,以身捐寺,弘扬佛法。比丘尼圆寂婚后夫在,却一心向佛,中年离俗。和上体微自幼崇尚真谛,年少出家,可能是受到家庭信佛风气影响。
二、赵郡李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详细介绍了赵郡李氏从秦末汉初至魏晋时期发展历程,不再赘述,延至唐代,赵郡李氏依然鼎盛,是陇西望族之一。唐安国寺大德尼悟因,“俗姓李氏,赵国高邑人也。曾祖孝卿,皇宜、谷二州刺史。祖敬玄,皇中书令。父思冲,皇工部侍郎”。[5]297-298《宰相世系二上》[1]2480记李孝卿一门出于赵郡李氏南祖房,李孝卿,谷州刺史。李敬玄,高宗宰相。李思冲,工部侍郎。对比史、志可知,《宰相世系表》中所记官职稍有缺漏。悟因身出高门,其曾祖父李孝卿官至刺史,祖父李敬玄位居宰相,父亲李思冲为四品侍郎,父祖三人,皆身居高位。李氏笄年适襄州参军荥阳郑□,郑□出身于荥阳郑氏,襄州参军为从七品,应是门荫所得。然俄顷夫逝,悟因于“开元十六年(728)乃依止姨母于安国寺大德卢和上剃染归道”[5]297-298。悟因的姨母卢和上为安国寺大德,不见于史载。悟因在丈夫去世之后,遂拜姨母为师,于安国寺出家为尼。
三、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是中古时期山东的名门望族,卢氏一族在唐代曾出宰相八人,族内子弟担任高官者不计其数,政治影响深远。
润州昭代寺尼元应,俗姓卢氏,墓志记载其家世:“世阀华峻,倬于汉魏,以至北齐,黄门侍郎思道,即六代祖也。曾祖悌,隐居不仕。祖暄,皇中散大夫邠王友,赠秘书监。父沄,皇中散大夫、婺州刺史。”[6]5493参照《新唐书·宰相世系三上》卢氏有四房,尼元应一门出自范阳卢氏大房卢道亮支,卢道亮之子思道,思道子赤松,赤松子承悌,承恩、承基,承悌子暄,暄子沄。而墓志记载元应曾祖“悌”,故“悌”应是撰刻之误,当为“承悌”。按《新唐书》载,卢暄无官职,卢沄为杭州刺史,而墓志叙卢暄卒赠秘书监,从三品,卢沄官至五品中散大夫,后拜婺州刺史,墓志所记可补《新唐书》中二人官职之阙。关于元应的母亲,墓志并未提及,但是墓志中提到元应“再世出于裴,而舅族多贤,继贰六官”,知其母亲应出于河东裴氏高族,舅族之人冠盖士林。元应笄年“归陇西李君晋卿,仕至东阳决曹掾”,然夫君忽然离世,“昼哭之后,栖心释氏”,修习禅惠。
四、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自魏晋到隋唐,一直是高门望族,支脉繁多。《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详细记载了崔氏各房的情况,子孙相继为高官,经久不衰。
有崇敬寺寂照和尚,“和尚,博陵崔氏。皇曾祖讳昪,国朝刑部侍郎,尚书右丞。皇祖讳璘,同州刺史,河东采访使。皇考讳婴,刑部郎中,出牧郢州。和尚即郢州府君之季女”[7]。《宰相世系二下》[1]2781记崔昇一族出自博陵大房崔氏,崔昇字玄乐,刑部侍郎。崔璘,冯翊郡太守,兼采访使。崔婴,郢州刺史。志文中崔婴任刑部郎中一职可补表中之缺漏。崔昇、崔璘二人官至三品,崔婴官居五品郎中,为天子近臣,寂照和尚父祖三人皆为权宦显贵,寂照身为望族子孙,然少悟真如,“坚求出家,志不可夺”,遂受戒于崇敬寺,修习佛典,后被授为大德,主持崇敬寺五十余年,备受推崇。
五、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自东汉起就是山东一大豪门世族,其子孙历经魏晋,仕任北朝,累世清显,延至唐代,仍是官宦连绵。
安国寺比丘尼性无相,“族秦氏,京兆云阳人也。其先著于史谍……(性无相)聪惠明辩,自小而异。礼乐道德,及长弥深。年十六,归于吏部侍郎郑公曰‘齐婴’。有子曰‘日华’,三岁而侍郎薨,居丧极哀,终制入道”[8]435。比丘尼性无相出自于京兆云阳秦氏,自幼喜佛,及笄后嫁给吏部侍郎郑齐婴。郑齐婴不见于正史记载,《唐御史台精舍碑》有题名,曾担任监察御史等职。墓志记尼性无相有一子名郑日华,洛阳新获一方墓志《唐故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荥阳郑府君墓志铭并序》,墓主郑日华,墓志记载:“先君郑齐婴,皇吏部侍郎,以德行文学四科富其二,以忠孝礼乐百行先其四。”[9]366郑齐婴出身于荥阳郑氏,子郑日华由门荫获官,后官至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性无相在夫君郑齐婴去世之后,削发落衣于安国寺。墓志并未记载尼性无相的去世时间,但其子墓志载,郑日婴中年之时,“丁母忧,居丧也哀过乎礼,时人韪之”,后十余年间,久不见用,郁闷不得,享年不永。郑日华去世于贞元元年(785),享年53岁,十余年前应该是40岁左右,性无相出家之时幼子正日婴始三岁,说明性无相在出家40年左右去世,享年应该在60岁左右。
六、京兆韦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记韦氏自西汉就徙居京兆杜陵,后世历代居于此地,共有九房之多。自北魏到隋唐,世代通显,被誉为唐代冠族,向来有“京兆韦杜,去天尺五”之美誉。现存比丘尼墓志中,有几方来自京兆韦氏家族。
法寿寺尼□□,因墓志有缺泐,不知其名。墓志载其俗姓韦氏,京兆杜陵人,韦匡伯之孙。按《宰相世系四上》[1]3087记,韦匡伯祖父韦孝宽,父亲韦总,属京兆韦氏郧公房韦总一支。韦匡伯,为隋尚书衣奉御舒国懿公,匡伯有三子,思言、思齐、思仁,因墓志有缺泐,比丘尼韦氏之父应是三者之一。尼韦氏及笄后嫁与裴氏之门裴勔,官为右金吾长史,为从六品上,有子裴系,校书郎,为正九品上。参照《宰相世系四上》[1]2404裴公绎之孙裴缅,裴缅有子裴系,谏议大夫,为正五品上,“缅”与“勔”二字不同,应是撰写之误,当以墓志为准。后裴勔去世,尼韦氏“为未亡人久厌尘俗,弥崇释典,从文字而入□□□心而悟空,得云髻之珠,坐莲花之界”。
如龙花寺尼契义,“曾王父讳安石,皇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大父讳斌,皇中书舍人、临汝郡太守;烈考讳衮,皇司门郎中、眉州刺史”[2]2032。韦安石、韦斌《旧唐书》有传。韦安石祖父韦孝宽,隋尚书令、郧襄公,父亲韦津,属京兆韦氏郧公房一支。韦安石历任武则天、中宗、睿宗三朝宰相,子韦陟和韦斌皆由门荫入仕。《旧唐书》载:“斌授五品时,兄陟为河东太守,堂兄由为右金吾将军,縚为太子少师,四人同时列戟,衣冠之盛,罕有其比。”[10]2962《宰相世系四上》[1]3093记韦斌为临安太守,韦衮为驾部员外郎,墓志所记可补二人官职之阙。契义的父亲韦衮官至三品,契义生在巨族,然“自始孩蕴静端介洁之性,及成人鄙铅华靡丽之饰。密置心于清净教,亲戚制夺,其持愈坚。年十九,得请而剃落焉”[2]2032。法寿寺尼□□(尼韦氏)和尼契义二人同属京兆韦氏郧公房后代,契义的父亲韦衮和法寿寺尼□□(尼韦氏)同辈,从辈分上来说,二人应为姑侄关系。
又安国寺尼圆净,“上座俗姓韦氏,法讳圆净,京兆南人也”[4]31。祖父韦绲,五品散大夫、丹州别驾,父亲韦安时,为八品亳州永城县丞,二人皆不见于史载。真如出身于韦氏官宦家庭,年十四舍弃娇奢,辞家入道,后被举为安国寺大德,其“弟子契虚,上座姊之子也。幼稚而孤,赖其训育”,“弟子明粲,座之从妹也”。圆净、明粲为姐妹,契虚与二人为姨侄,三人同为一家之女,先后出家。
又如《唐故天女寺尼韦氏(爱道)墓志铭》:“比丘尼法讳爱道,字法多,俗姓韦氏,京兆杜陵人也。比丘尼生于贵族,出自名家……年甫卅,归于弘农杨氏,后杨氏去世,遂乃精习四禅,专求二谛,爰兹落发,即定身心。”[8]435墓志中并无爱道家世的具体记载,只记其出自京兆韦氏,嫁与唐代大世族弘农杨氏,应为世族联姻,故墓志记爱道生于贵族名家,应该属实。然爱道三十岁才嫁人,这不符合唐代女性的结婚年龄,是何原因,墓志未载。
另有唐安寺尼广惠,“大德讳广惠,俗姓韦氏,汉丞相之遗祉,周司空之远孙,地承华绪,门藉清流,灵根夙植,道性天授”[11]5214。墓志记尼广惠出身于韦氏,为贵族子孙,墓志中并无其父祖的具体介绍。尼广惠极负盛名,“帝口口徒,皆以宗师敬受初法。我皇十年(865),以名腊隆抗,充外临坛大德”[11]5215。法师拜授皇命,当为宗师,又被封为临坛大德,名声响彻朝野。
在这五方韦氏比丘尼墓志中,有三方志主嫁为人妇,后其夫中夭,久厌尘俗,落发定心。有两方志主为幼怀奇志,长而弥坚,志不可夺,辞家入道。究其原因,在唐代浓郁的佛教氛围中,韦氏作为世家大族,也深受佛教影响,子女自幼熟悉佛教,亲近佛教,以至于落发空门。尤其是尼圆净,一家三女相继出家,其家庭有浓厚的佛教信仰。
七、河东裴氏
河东裴氏是关中盛族,出自东汉尚书裴茂之后,世居河东闻喜,至唐共定著五房。裴氏自魏晋以来,世为显姓,至隋唐时期仍为河东名门大族,宗族子孙官宦不绝。
唐东都安国寺尼法真,“大师俗姓裴,曾祖邢州长史公绎,烈祖袁州刺史赠润州刺史无晦,皇考怀州刺史赠鸿胪卿恂,大师则怀州府君之次女也”[12]511。《宰相世系一》[1]2204记裴公绎,刑州长史。裴无悔,袁州长史。法真之父裴恂无载,可补史阙。墓志载“无晦”与《新唐书》所记为“无悔”。两处记载不一,而墓志较为详细,当以墓志为准。裴无晦还担任过袁州刺史,卒赠润州刺史,可补世系表中官职之阙。裴公绎一门属南来吴裴顺宗一支,远祖裴邕。裴无晦为正四品下袁州刺史,裴恂官为从三品怀州刺史,二人官职显赫。法真生豪族大吏,然舍俗归道,大拯群迷。又有法界寺尼正性,“闍梨裴族,释号正性,河东闻喜人。曾祖讳光庭,皇朝侍中、吏部尚书、忠献公;祖讳稹,祠部员外郎、赠太子宾客、正平公;考讳倚,驾部郎中御史中丞”[13]468。据《宰相世系一》可知裴行俭出自南来吴裴中眷裴双虎支,远祖裴奣。“行俭,襄武道大总管、闻喜宪公。光庭字连城,相玄宗。稹司勋员外郎,袭正平县子。”[1]2213正性之父裴倚不见于新唐书,可补史阙。
裴公绎之祖裴邕和裴光庭之祖裴奣二人为兄弟,父亲裴嗣。那么裴公绎和裴光庭之父裴行俭同为裴氏第十四世,比丘尼法真应为裴氏第十七世,比丘尼正性应为裴氏第十八世。二人同为裴氏,虽血脉已远,但在辈分上应为姑侄关系。法真与正性生高门贵族,然二人落发坏衣,皈依梵境,为法舟航。
又“有唐京师临坛大德尼法号释然,俗姓裴氏,赠司空公之孙,旧相左仆射、冀国公之女”[14]357。有学者对尼释然墓志进行考证,“志文所载赠司空公乃指裴纪,冀国公即唐肃宗时宰相裴冕,尼释然当为裴冕之女,属河东裴氏东眷道护支。”[15]又《新唐书》裴氏世系表载:“纪,长安丞。冕,字章甫,相代宗。”[1]2240知裴冕相肃宗、代宗两朝,释然身出高门显宦,然释然自幼不听琴瑟、不玩朱玉、不悦锦绣,年三岁,诣法云寺唐和尚出家。
通过对比丘尼法真、正性、释然三人家世的分析,河东裴氏是否崇佛的问题可以明了,南来吴裴、裴氏中眷和裴氏东眷家族成员皆有出家之人,法真、正性、释然三人出身名门,父祖身居高官,然三人舍弃铅华,舍身出家,并且得到家族成员的支持,尤其是尼释然,“年三岁,冀国先夫人异之,遂诣法云寺唐和尚出家”。释然三岁之时自然不可能对佛教有多么深刻的见解向往,然三岁出家,应是其家族崇拜佛教的缘故,可见裴氏家族成员中不乏崇佛慕佛之人,如 《旧唐书·裴休传》中就记载其 “家世奉佛,休尤深于释典”[10]4594。
八、兰陵萧氏
《唐代墓志汇编》所收的四方萧氏墓志,《大唐济度寺故比丘尼法乐法师墓志铭并序》《大唐济度寺大比丘尼墓志铭并序》《大唐济度寺故比丘尼法灯法师墓志铭并序》和《大唐济度寺故大德比丘尼惠源和上神空志铭并序》,同出自宋国公萧瑀一门。法灯墓志家世记载较为详细:“梁武皇帝之五代孙,高祖昭明皇帝,曾祖宣皇帝,祖孝明皇帝,父瑀,梁新安王、随金紫光禄大夫行内史侍郎、皇朝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特进、太子太保、上柱国、宋国公、赠司空。赫奕蝉联,编诸史谍,芳猷盛烈,可得而详。”[2]676济度寺尼法显、法灯、法乐三人皆为南朝梁孝明皇帝之孙,其父萧瑀入唐后被封为梁新安王、宋国公。萧瑀孙女惠源也在济度寺出家,萧氏一门四位女性修行四谛、年少出家。
究其原因,佛教在南朝极为兴盛,尤其是梁武帝奉佛教为国教,多次舍身出家,兰陵萧氏作为南朝梁皇室后代,也是唐代的望族显贵,家族佛教信仰浓厚。萧瑀本是梁武帝之后,有家学渊源,他“专心释氏,尝修梵行,每见沙门大德,尝与之论难及苦空,思之所涉,必谐微旨”[16]557。萧瑀的家族中有将近二十人出家,家族中无论尊卑贵贱,对《法华经》皆能成诵。道宣对这个崇佛世家大加赞赏,说:“萧氏一门,可为天下楷模矣。”[17]351尼法显、法灯、法乐、惠源四人受萧瑀影响,也纷纷选择了出家,与唐代佛教的盛行、萧氏家族的佛教信仰关系密切。
九、琅琊王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中》记王氏远祖避秦乱,先迁于琅琊,后徙于临沂,因此后世称为琅琊王氏。琅琊王氏为魏晋门阀世族,至唐代不如先世荣耀,族内仍有不少官宦人物。
建法寺尼真意就来自琅琊王氏,“法师讳真意,俗姓王氏,琅耶临沂人。齐太尉南昌文宪公之六叶孙,梁尚书左仆射、周司徒、石泉康公裦(褒)之曾孙,隋安都太守、石泉侯鼒之孙,皇朝中书舍人弘让之女也”[18]113。《宰相世系表二中》记载:“齐侍中尚书令、南昌文宪公生骞,字思寂,梁给事中、南昌安侯。生规,字威明,左户尚书、南昌章侯。生襃,襃字子渊,后周光禄大夫、石泉康侯。生鼒,字玉铉,隋安都通守,石泉明威侯。子弘让、弘直。”[1]2602墓志所记家世与史书相符,其官职可补史书之缺。法师真意出身于琅琊临沂王氏,从南齐、南梁、再到隋唐,父祖高辈皆为达官显爵。《旧唐书·王方庆传》:“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祖鼒,隋卫尉丞。伯父弘让,有美名,贞观中为中书舍人。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10]2896-2897法师真意一门虽属临沂王氏,其祖永嘉之乱时南渡丹阳,后徙居咸阳,累世通显,承鼎祚长。真意母亲兰陵萧夫人妊娠之时,不食荤腥,法师六岁出家修道,勤修梵行。应是家族信仰佛教,幼年即送法师出家为尼。
十、彭城刘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一上》记刘氏出自汉高祖弟楚元王之后,后代世居彭城,因称彭城刘氏。彭城刘氏经北朝至隋,历代清显。至唐代依然是彭城一大茂族,族中子弟任官五品以上者近70人。
有宁刹寺大德尼澄璨,“俗姓刘氏,彭城人也。茂族从缁,精严律行。霜坛秉御,法教度人。化缘将终,奄谢人世。即以元和九年(814)八月七日终于本寺法花道场。是年九月法葬于禹门护法寺之西原,以从礼也”[19]746。墓志并未有澄璨相关其家世的记载,只知其出身于彭城刘氏。澄璨能当选为宁刹寺大德,除自身精于律行之外,应当有显贵的家世支撑,所以推测尼澄璨应出身于彭城刘氏一大家族,并非攀附门庭。
十一、清河房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一下》记房氏出自东汉司空房植之后,有清河房氏和河南房氏两支,而清河房氏一支较为显达,是魏晋以来的大世族,子孙世代冠冕。
在笔者所收集的比丘尼墓志中,有一方法云寺比丘尼墓志恰好出身于清河房氏。“禅师释名辩惠,字严净,俗姓房氏,清河人也。家声世德,前史递书。曾祖父皇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赠兵部尚书、清河忠公,讳仁裕。王父皇银青光禄大夫、冀州刺史、胶东成公,讳先质。烈考皇朝太子文学,讳温。”[2]657辩慧曾祖房仁裕,史书有载无传,《旧唐书·高宗上》记高宗四年冬十月(653),“戊申,睦州女子陈硕贞举兵反,自称文佳皇帝,攻陷睦州属县。婺州刺史崔义、扬州都督府长史房仁裕各率众讨平之”[10]72。《唐会要》:“(贞观)十四年(640)二月十四日,陕州刺史房仁裕奏所管界内二百余里,正月元日河水变清,四日乃止。”[20]532史书记载房仁裕曾任兵部尚书,与墓志记载相符。除墓志所记之外,房仁裕还担任过扬州都督府长史、陕州刺史。
辩慧的祖父房先质、父亲房温史书无载,《唐故岐州司仓参军房公墓志铭》载:“公讳宣,清河人也。曾祖子旷,隋常州别驾。祖仁□(裕),皇赠兵部尚书。父先质,皇银青光禄大夫、赠充州都督。公充州府君之第四子也。”[6]15162此墓主房宣与辩慧之父房温同为房先质之子。《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韦氏(误,应为房氏)墓志铭》载:“妃清河房氏,皇朝左领军大将军卫尉卿赠兵部尚书仁裕之孙,银青光禄大夫、宋州刺史赠左金吾卫大将军先忠之女也。”[21]1130太子妃房氏的父亲房先忠,与辩慧的祖父房先质同为房仁裕之子,妃韦氏应为辩慧的从姑。
从房仁裕之父房子旷,到房仁裕的二子房先忠和房先质以及房先质二子房温和房宣,皆历任于朝。从他们所任的官职上,以及先忠之女被聘为太子妃,可以看出房仁裕一族作为清河房氏的一支很是辉煌,堪称“士林宗范”。禅师九岁之时,祖母琅琊郡君王氏去世,辩慧为祖母斋戒出家,应是家族有佛教信仰。辩慧年十八在安国寺受半戒,廿受具戒,精进禅律,时人所慕。
十二、昌黎韩氏
按《新唐书》载昌黎韩氏为韩氏最为著名的一支,居昌黎棘成县,与唐代著名的五姓七望相比,算不得大世族,但史籍有名。昌黎韩氏一门出过二位宰相,族中子孙入仕为官者众多,可称名门著姓。
法云寺大德超寂,“大师字超寂,俗姓韩,昌黎人也。蹄依释氏,六十年矣。皇朝司封郎中文静之曾孙,赠礼部侍郎、秘书琮之孙,扬州大都督府左司马兼侍御史志清之长女”[21]763。超寂的曾祖韩文静、祖父韩琮、父韩志清皆不见于正史所载。超寂八岁入道授经,后授戒登坛,宣扬佛法,大德精诚。
又有法云寺大德云简,“大师俗姓韩氏,其先昌黎人也。徙家周秦,备载史谍。大王父讳琮,处州松阳县令,生礼部尚书、太子少保讳择木,生秘书省著作郎讳秀荣。大德即著作长女”[21]846。韩琮、韩择木、韩秀荣正史无载,墓志所载可补史阙。现有史料中关于韩择木的记载较多,《赠韩择木亡母张氏等制》称其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少保、集贤殿学士、副知院事、上柱国、昌黎郡开国公韩择木”[6]535。又韩择木子《韩秀实墓志》,由弟韩秀荣撰铭并书,称“先君讳择木,皇朝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少保、集贤殿学士、昌黎公,卒赠太子太保”[22]。有学者考证韩择木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族叔,善八分隶书,子秀实、秀弼、秀荣受父亲影响,并有书名,韩氏一门名家云集。云简和堂姐慧诠皆出家于法云寺,云简八岁落发出家,精习大乘法典,历居纲维,临坛内外。堂姐何时出家不知,但在寺内也是德高望重,在云简之后“继嗣寺统,当寺寺主”。姐妹二人相继出家,说明云简家族有浓厚的佛教信仰,故能支持家中女子出家。
超寂和云简的祖父都是韩琮,尼超寂去世于贞元十四年(798),墓志中记祖父韩琮赠礼部侍郎、秘书,尼云简去世于元和十一年(816),墓志记祖父韩琮官为处州松阳县令。两方墓志所记韩琮的官职相差较大,理论上年代较晚的云简墓志中所记应更为全面,事实不然,因此笔者推断两处韩琮应不是同一人。据《新唐书》载,大中十二年(858)五月“庚辰,湖南军乱,逐其观察使韩琮”[1]252,根据尼超寂和尼云简去世的时间,祖父韩琮应不是唐代著名诗人韩琮。
十三、天水权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记权氏自秦代世居陇西,是陇西的大族,唐宪宗时宰相权德舆就出自陇西天水权氏,笔者所收集的一方比丘尼墓志,就与权德舆关系密切。
安国寺尼契微,墓志记载:“和尚俗姓权氏,法讳契微,天水略阳人。十代祖安丘敬公翼,为前秦仆射,事备载记。曾祖文诞,皇银青光禄大夫、涪常二州刺史、荆州都督府长史、平凉郡开国公。祖崇本,皇朝散大夫、滑州匡城县令,与兄户部郎中崇基、水部员外郎崇先,皆以文学政事,显名于贞观永徽之际。考同光,皇河南县尉、长安县丞、翰林详定学士,与伯兄益州成都县尉无侍、仲兄歙、桂、梓三州刺史若讷,三人同以大名举进士擢第,文章之美,为当时冠首。”[6]5901参照《宰相世系五下》[1]3391-3394,契微父祖叔父皆有所载,但所记官职不如墓志中明确,此处可补史阙。契微父亲权同光与堂兄无侍、若讷由科举中进士为官,宰相权德舆乃是权无侍之孙,也就是契微的堂侄。契微出身于显宦之家,然生喜佛道,年九岁时,便能体悟佛法,后因父亲去世,出家于东都安国寺。从年九岁“入曼荼罗道场,传持圣印”,再到及笄为亡父出家祈福,可见契微佛教信仰之虔诚。
十四、扶风马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载扶风马氏一族,可以追溯到先秦战国时期,先祖本世居邯郸,后子孙因罪徙扶风茂陵成权里,在此定居。马氏自东汉起就是扶风的一大世族,延续至唐代,族内子弟仕宦不绝。
有资敬寺尼常清,“尼常清,俗姓马氏,曾祖正会,陇右节度使、左武卫大将军、赠光禄卿。祖晟,左司御率府参军、赠太子太保。父璘,泾原、郑口口节度使、尚书左仆射、扶风郡王,赠司徒”[23]450。尼常清之父马璘两《唐书》皆有传,“马璘,扶风人也。祖正会,右威卫将军。父晟,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10]4065,除官职外,与史籍记载基本无误。墓志称常清生自“高门族姓之家”,然自幼慕佛,家人难夺其节,剃发于资敬寺。
又有尼清真,“勤策尼者,扶风马公左武卫中候顺之季女,大招福寺郯法师之犹子子也”[21]1173。尼清真出身于扶风马氏,父亲不见于史料记载。尼清真之父官左武卫,按《旧唐书·职官志》[11]1791-1792所记应为正三品官职。清真出身显宦,年少尤重释门,奈何“父母违而嫁之,遂适陇西李氏,宿卫荣之贵妻”。清真嫁与陇西李氏李荣,李荣为宿卫官,负责保卫皇帝或者皇宫的安全。《旧唐书·职官志》载:“凡应宿卫官,各从番第。凡千牛备身左右及太子千牛备身,皆取三品已上职事官子孙、四品清官子,仪容端正,武艺可称者充。”[10]1833宿卫官一般为高官显宦之子孙担任,推测李荣应出身于陇西李氏大族。清真自入夫门以后,常持《金刚经》诵读,后不意染疾,遂舍俗从道。清真为“大招福寺郯法师之犹子”,郯法师应是清真的叔伯,故推测法真出家可能受到叔父的影响,其家族可能有信仰佛教的传统。
十五、汝南周氏
《元和姓纂》记周氏在东汉起就是一大豪族,唐代声望虽不如前,仍是地方大族,分支众多,子孙官职显赫者备载史册。
静乐寺尼惠因,墓志由父亲“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太仆卿、上柱国蔡国公周皓撰”,“兄通直郎、前行河中府参军、汝南县开国男珦书”,惠因“本姬氏,因朝得姓。秦时封十九代祖邕为汝坟侯,因为汝南人也。曾祖皇开府仪同三司、右屯卫将军、持节凉州已西都统讳悌。祖皇开府仪同三司、河西节度采访等使、兼御史大夫、赠太子太傅、颍国公佖”[21]783。惠因的父祖史书有载无传,《元和姓纂》卷五记周皓一族为汝南周氏分支,居江陵。记载:“金部郎中。周行謩,陇西人;生姒娣,安西都护。姒娣生泌,陇右节度。泌生晧,太仆卿膳部郎中。”[3]658《唐书》中亦有周佖和周皓的相关记载,《旧唐书·肃宗本纪》记肃宗元年(756)七月,“周佖为河西节度使、陇右兵马使”[10]243,《旧唐书·五行志》记,大历四年(769)九月,“己卯,虎入京城长寿坊,元载私庙将军周皓格杀之”[10]1370。墓志与《旧唐书》皆记“周佖”,《元和姓纂》记“周泌”,应以墓志所记“周佖”为准。惠因出身于汝南周氏,父祖皆官居一品,兄长周珦从五品上,家世显赫,贵不可言。惠因身为盛族子孙,童稚慕道,年十一奉诏出家,昼夜诵读法华经典,具戒十七夏。
十六、结语
文章参照唐代24方出身于世族的比丘尼墓志,兼墓志所记家族其他出家女子4人,共涉及唐代28位世族出身的比丘尼。她们出自唐代的高门盛族,家世显赫。由于传统闺范的约束,唐代世族女子的活动空间有限,她们的文化水平以及宗教信仰多受家庭影响。如此多的世族女子出家为尼,可见唐代佛教已引起了上层社会的追捧。笔者详细考订了这些比丘尼的家世,并将墓志涉及人物与史书记载相对照,纠正了史书所记人物及官职之阙谬,完善了家世谱系,丰富了史料。如修行寺大德李体微墓志记曾祖李玄挺,曾任银青光禄大夫、潞州刺史,祖父李尚辞,上洛郡太守,父亲李践曾,益州大都督府录事参,而《新唐书》载李玄挺为相州刺史,尚词为上洛郡太守,无践曾记载。二者相较,一是人物名字记载错误,体微的祖父姓名当以墓志所记“尚辞”为准,二是墓志中所记官职和父亲践曾信息可补李氏世系表之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