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有“留守”成长经历学生感恩意识分析

2019-12-27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留守经历意识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留守儿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迄今为止中国留守儿童的数量依然庞大。随着年龄增长,“留守儿童”中部分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些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的感恩意识与普通成长经历学生的感恩意识存在一些差异。

1 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虽然使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受到学生自身性格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高职学生对感恩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导致他们在某些方面感恩意识的缺失。

1.1 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积极表现

1.1.1感激父母养育之恩

通过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最需要感恩的对象”是“父母”,特别是学生第一次离开自己熟悉环境独自上大学以后,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更能体会父母赚钱的不易,他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通过自己勤工助学或者努力学习去回报父母的艰辛付出。

1.1.2社会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教育作用,高职学生逐渐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因而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他人的劳动。许多高职学生认为最佳的感恩方式就是“以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众多大学生能够采取实际行动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整体出发去考虑问题,不因小我失大我,实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

1.2 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也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坏习惯,浪费行为严重,不知道珍惜粮食和公共资源。甚至不少学生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而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有些受学校或社会资助的贫困学生拿着助学金购买高档消费品,不仅没有学会感恩反而认为这种资助是理所当然的。

2 有“留守”成长经历高职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的原因

2.1 家庭感恩教育的不足

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的父母出于各种原因无法照顾他们的生活、陪伴他们共同成长。这类学生自小时候开始就与父母分开,双方主要通过电话等形式沟通,而实际接触和相处的时间较短,很难培养和激发这些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恩意识。有的学生自小可能和隔代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住在一起,或者借住于亲戚家。这使得亲友们不能直接地管教他们,对于感恩意识的培育也就不会那么重视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来自于家庭感恩意识方面的培养可谓少之又少了。

2.2 学校感恩教育不足

现阶段,各类学校包括高职院校重视课堂讲授内容,忽视道德建设活动。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之下,各个学校陷入招生、就业等各方面的残酷竞争环境之中,使得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处于较忽视的环节和地位。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日益成为学生个体和单位考核的唯一标准和价值尺度,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教育越来越被老师、家长和学生所忽视,推行德育教育十分艰难。在这一社会和教育大背景下,高职学生不得不跟随大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忽视感恩教育的学习也就容易理解了。

2.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中国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经济改革,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社会上呈现出一些浮躁的现象。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凸显人性冷漠的事件都令人唏嘘不已,“彭宇事件”、“杭州保姆纵火案”、“刘鑫江歌案”等。这些事件的出现与发酵不但体现了社会道德意识的缺乏,而且严重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心性敏感且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的影响更是剧烈,严重影响了对他们的感恩意识的培养。

3 有“留守”成长经历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分析

对于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感恩意识状况总体是比较良好的,虽然会把感恩意识内化于心,但外化于形的体现上还是有所欠缺。现对他们的感恩意识现状做以下分析:

3.1 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感恩方式的特点

感恩方式分为两大类,一是精神感恩,二是物质感恩,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一般以物质感恩为主,虽然他们也存在精神感恩的意识,一般就只是简单的感谢,深层次的精神感恩表达不足。物质感恩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感恩方式,与投桃报李这种方法类似。而他们精神感恩不足的原因是他们的原生家庭给予的关爱不足,在特定时期不能给予他们特定的关怀与关爱,因此使得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在精神方面的表达也会有所缺失。

3.2 “留守”年龄、“留守”时间、家长联系频率对有“留守”经历高职学生感恩情况的影响

“留守”年龄、“留守”时间的不同,对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造成的心理方面的影响也会不同,也会间接导致他们感恩情况的不同。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留守年龄越早,留守时间越长的学生心理问题最突出,极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他们多会表现出情感冷漠、缺乏爱心的性格特征,对于这类学生要关心他们的内心情感、重视他们心理方面的问题、积极引导感恩意识的培育。

通过了解,与父母联系频率高的学生会用精神感恩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而与父母联系频率较低的学生则多是以物质感恩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3.3 监护人教育方式对有“留守”经历子女感恩情况的影响

隔代监护、同辈监护以及自我监护是留守儿童主要的监护类型。有近30%的学生是和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甚至有3.37%的学生曾经是一个人生活。其中,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最多,这是因为隔代监护中父母的缺失可能导致儿童的性格缺失从而阻碍它们的健康成长。由于老一辈的人自身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的教育方式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这样使得隔代教育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对孩子百依百顺,极度溺爱,要么对孩子棍棒教育,动辄打骂。

无论哪种监护类型,对于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教育要么是不太重视,要么有心无力去培育。这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对他们感恩意识进行很好的培育,只能靠自己从学校教育中或者书籍中去积累,使得他们很少会有感恩行为的实践。这也是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感恩意识比较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有“留守”经历高职学生自我认知偏差对感恩意识发展的影响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它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知,其中包括行为和心理状态,自我认知也包括了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对自己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有“留守”经历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自我认知偏差,这与他们的特殊成长经历有着极大的关联。他们的自我认知偏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自卑

在我国,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大多来自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村社会,使其在面对城市同学和环境时容易形成较强的自卑感。许多此类学生低估个人价值,否定自身能力,对自身具有极大的不自信,畏惧困难和挑战。

4.2 强迫

此类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由于在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中,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各类压力,由于其调节自身压力的经验不足,使得大部分此类学生存在各式各样、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

4.3 焦虑

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大多对未来的人生和工作感到迷茫,各类压力的存在使其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在经济方面,各学期应交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等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成本烦扰着他们,使其不得不参加各种社会兼职和打零工以补贴经济;在学习方面,此类高职生为了获取学业奖学金而在学习中不敢懈怠,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在成绩提高的努力中。经济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多重心理负担使此类高职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更严重的甚至会患上抑郁症。

4.4 自闭

此类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由于其出生环境较差,接触的世面较少,往往习惯于生活在自己划定的生活小圈子中,很少愿意踏出这个小圈子,许多此类高职学生喜欢独处并长期封闭自我。此类高职学生往往反感人际交往,难以与其他同学和谐融洽相处,进而逐步迈入自闭的生活状态。

4.5 文饰

文饰心理指的是人们在惨遭挫折或无法达成目标时,为了缓解失败带来的不安,往往给自己寻求一些有利的理由以合理解释这些挫折,以平衡或缓解因挫折和失败带来的心理失衡。此类有留守成长经历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这种文饰心理,理想和现实的反差给其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掩盖挫折失败的心理慰藉却加重了其心理痛苦程度,自尊心较强的他们甚至因担心被瞧不起而选择不接受学校的各类补助。

这些自我认知偏差的种种表现以及心理,都让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看法产生了失真的现象。会对积极事件产生比较消极的看法,对消极的事件产生更加消极的看法,会把消极的事件放在心上。因此,对于所存在所看到的感恩现象也会报以一种消极的看法,所以当感恩意识的传播力度不够大的时候,对有“留守”经历的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是微乎其微的。这对他们感恩意识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5 结 语

综上所述,有“留守”成长经历高职学生更加需要依靠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比如说高校、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都来关心爱护他们,对于有“留守”经历高职学生个人的价值实现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留守经历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农民工法律问题的研究
情暖“留守” 追梦同行
在城市“留守”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