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楼 梦》 说 唱 概 述
2019-12-27陈明珠
陈明珠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文以程高本一百二十回本 《红楼梦》为基础,研究其之后出现的《红楼梦》说唱。《红楼梦》说唱在本文中指的主要是以《红楼梦》原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为题材进行改编再创作以及受《红楼梦》小说直接影响而创作的说唱作品。
一、《红楼梦》说唱作品众多
《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问世之初,即以抄本形式广为流传,当时传唱的《竹枝词》有句:“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虽然红学研究在清代乾隆、光绪时期已现曙光,但是一般民间百姓关心的大多是书中人物与故事情节,所以《红楼梦》一书既出,除了文人的续作、补遗之外,艺人也陆续争相传唱,举凡俗曲、说唱、戏曲,纷纷以《红楼梦》故事为蓝本,再次创作,改编演出,尤其是说唱,数量极为可观。
据《红楼梦书录》等资料所记,全国大概有二十多种说唱形式把红楼故事作为题材。红楼说唱形式在北方以子弟书最为出名,大鼓也是重要的红楼说唱形式。南方则以弹词为主。其他还有评书、坠子、琴书、木鱼书、莲花落、八角鼓、单弦等。相声、东北二人转等曲艺形式在后期也加入到改编《红楼梦》故事的队伍中来。《红楼梦》说唱在北方流行的形式有子弟书、大鼓、岔曲、单弦等。在北方《红楼梦》子弟书曲目数量是四十五种左右,但有些曲文目前已不可见。子弟书选集中胡文彬的《红楼梦说唱集》收录红楼梦子弟书27篇共七十回,代表曲目都已经收录。关德栋、周中明编的《子弟书丛钞》收录红楼梦子弟书17篇,虽然数量较少,但每篇曲文之后有说明和注释,书后有附录《书词绪论》。这对于理解曲文有很大的帮助。以上是目前收录红楼子弟书数量最多的选集。其他子弟书选集还有《清车王府钞藏曲本·子弟书》《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子弟书珍本百种》,这些选集中红楼子弟书数量较少。大鼓也是北方影响较大的民间说唱形式,大鼓又根据地名或者乐器等分为梨花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等。《红楼梦书录》中提到的红楼大鼓曲目有21种,曲文内容与红楼梦子弟书大致相同。《红楼梦曲艺集》中收录大鼓书17篇。《红楼梦》流传到东北地区的时间虽然较晚,东北大鼓和在东北影响最大的说唱艺术二人转都对其进行了改编。《东北大鼓传统曲目大全》收录了民间艺人编演的唱段和由子弟书移植而来的唱段共六种。二人转艺术中出现改编《红楼梦》作品的时间较晚,除了移植自子弟书的《黛玉悲秋》之外,其他二人转红楼故事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改编而成的作品。
有关《红楼梦》的弹词以弹词开篇为主。最早写红楼弹词开篇的应是晚清的马如飞,有《马如飞先生南词小引初集》,其中关涉《红楼梦》的有13篇。无线电出现并快速发展的20、30年代,弹词开篇的数量迅速增加。说唱者或者是爱好弹词的人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极大数量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弹词开篇。当时这些弹词开篇除了收录在个人作品集外,其他大都发在各种无线电杂志上,如《播音潮》《咪咪集》。寄恨的拟弹词体《王熙凤词》发表在《小说新报》上。20世纪50年代以后,《红楼梦》弹词作品数量逐渐减少。弹词开篇有夏史的《黛玉葬花》,窦福龙的系列开篇《金陵十二钗》,李永正家人自印《李永正弹词开篇集》,其中有《夜探潇湘》《黛玉夜叹》《宝钗试衣》《夜探晴雯》四篇关于 《红楼梦》的。建国以后,中篇弹词出现。除了陈灵犀等人创作中篇《晴雯》之外,还有《鸳鸯》这部弹词。贵州弹词有两篇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但是曲本内容和《露泪缘》大致相似,并无新意。长沙弹词《悼潇湘》情感细腻,文辞优美。胡文彬的《红楼梦说唱集》中收录部分弹词开篇。2003年,刘操南编选《红楼梦弹词开篇集》,这是目前收录《红楼梦》弹词开篇最全的选集。刘操南在《诗经探索》中谈到编录《红楼梦弹词开篇集》过程中的删选情况,作者把各种不同本子中的弹词开篇,选自《红楼梦》的篇目都抄录下来,总数共有一千九百多篇。《红楼梦弹词开篇集》收录红楼梦弹词开篇共222篇,其中总论《红楼梦》与《金陵十二钗》者26篇,其余均为论人物的单篇,共196篇。刘操南所抄写的其他一千七百余篇不知在何处。从该书书末所附的“引用书目”,可知其所编开篇曲目的来源,可惜,并未在每一篇都注明出处。《苏州弹词大观》中收录《红楼梦》弹词开篇31篇。其中《刘姥姥》《贾琏赠珮》《问紫鹃》等是刘操南本没有的。苏州评弹研究会编《中篇弹词选》,完整收录了中篇弹词《晴雯》四回,即《撕扇》《补裘》《搜院》《夜探》。除此之外,《长沙弹词传统节目选》第247至251页收录《悼潇湘》。《贵州弹词汇编》第十二卷和第二十卷收录了古筑戛王斋编次的 《红楼梦弹词》十五出和古筑偷闲子编次的《红楼梦弹词》十三出。
《红楼梦》流传到岭南地区时,木鱼书、南音、粤曲等民间说唱也以其为题材进行改编。广州以文堂和五桂堂曾出版过红楼说唱文本,胡文彬的《红楼梦说唱集》收录以文堂版的木鱼书,共有24篇。五桂堂南音《红楼梦》共24篇。钟德用南音演唱《红楼梦》中的故事,由劳纬孟等人记录收集出版成《今梦曲》《增刻今梦曲》。《今梦曲》与流行的24回本南音《红楼梦》相比,曲词减少,但更加婉转优美。2019年广东省曲艺家协会推出《粤剧粤曲遗存唱本——广东曲艺非遗展览成果汇集》,其中完整收录《今梦曲》。粤曲用粤语演唱,流行于两广、港澳。大约于清道光年间从戏曲清唱“八音班”发展起来。早期是盲艺人“师娘”(即“盲妹”)走街串巷卖唱。粤曲《红楼梦》的经典曲目是《黛玉葬花》。
除子弟书、大鼓、弹词、木鱼书之外,《红楼梦》的说唱形式还有扬州清曲、河南坠子、山东琴书等。一粟《红楼梦书录》中记录莲花落2种,八角鼓10种,马头调12种,鼓子曲2种,坠子8种。天津市曲艺团编《红楼梦曲艺集》收录的说唱作品有河南坠子《黛玉进府》《宝玉探病》《宝玉出家》、山东琴书《宝玉哭灵》、河南大调曲子《黛玉赏雪》、岔曲《红楼唱真情》、相声《红楼百科》。
二、《红楼梦》说唱的题材类型
说唱在改编《红楼梦》时,受到改编者的意愿、能力,听众的情感倾向以及说唱形式自身特点的影响。《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故事是普通观众最感兴趣的也是改编者最熟悉的,因此《红楼梦》说唱作品的内容从整体上来看,是以宝黛爱情悲剧故事为主。晴雯故事和刘姥姥故事也受到说唱的关注。
(一)“宝黛爱情”故事
说唱作品在演绎宝黛爱情故事时,要么注重表现宝黛二人真挚的知己之爱,要么表现钗嫁黛死而引发的爱情悲剧。说唱在改编“宝黛爱情”相关故事情节时,大部分是以林黛玉为主角展开描写,以她的视角来写她对于她和宝玉之间情感的看法。说唱中的林黛玉认为他和宝玉情投意合,理应在一起,但是由于自己寄人篱下,无人为自己主张,而且薛宝钗的出现让她产生危机感,所以时常出于忧虑不安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林黛玉形象非常引人注意。说唱艺术中的林黛玉才貌双全,柔弱多病,无事便伤春悲秋、对月流泪,经常“感花伤己叹薄命”。林黛玉的才华和容貌,往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或者侧面描写来展示。林黛玉的柔弱多病在说唱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例如弹词开篇中对林黛玉生病的描写,“(他是)双锁愁眉似春病。(他是)娇躯怯弱欲横生。(他是)花容憔悴正恹恹病。(他是)半带娇嗔半带颦。
(此刻是)绣帐半垂身伏枕,好花枝瘦得可怜生。 ”[1](77)“(害得)弱体柳腰无一把。(病得)桃腮杏靥又焦黄。嗽声不断莺声哑,娇喘难停粉口张。樱口绽裂成白纸,泪珠流尽目无光。 ”[1](91)“善病西子风不禁,多愁息妫默无言。 (终日里)粉渍脂痕和泪洗,药炉茶灶带愁煎。(只见那)案头药方盈尺厚,妆台菱花光无艳。 ”[1](99)这里把林黛玉体弱多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入人心。“黛玉葬花”和“黛玉悲秋”是最能体现黛玉性格特点的情节。原著中葬花的实际上并不是只有林黛玉一人,但一提到葬花,首先想到的就是林黛玉。因为这个情节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最能打动人心,也因此众多说唱形式大量改编此情节。“黛玉葬花”也是《红楼梦》被戏曲改编的第一个情节。绝大部分“黛玉葬花”说唱作品,并不在乎黛玉葬花时穿什么衣服,葬花的具体动作怎样,主要是配合《葬花吟》中的诗句营造伤心而优美的意境,展现黛玉当时的悲苦心情,突出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首篇《红楼梦》子弟书《悲秋》中突出了黛玉多愁多恨的特点。黛玉看到眼前秋景,感叹“物老悲秋古今同”,又问“既然春夏何必秋冬”?进而想到一朝春尽红颜老,年华逝去不再返,青春虚度难留下。看到眼前景色,黛玉想到自己的病是难好了,可是“金玉良缘”又让她愁肠百结无法释怀,于是对月感叹,“为什么偏向愁人特地明?”“黛玉探病”和“黛玉焚稿”等情节体现出黛玉对宝玉的真挚的情感。李太炎《黛玉夜访怡红院》,写宝玉挨打之后,林黛玉夜探宝玉。见到宝玉之后,“(黛玉是)痛痒相关心着急,泪珠儿不断意如麻”,“双瞳哭得胡桃样,罗帕鲛绡把脸上揩”,“(黛玉是)喉中气塞吞声泣,(勉强道)改过从今莫狎邪”[1](95)。 当黛玉得知宝玉中魔之后,“潇湘妃子心如割,(只好是)忍气吞声饮泪过”[1](34)。当宝玉上学时,“(颦儿是)望眼欲穿暗里慌。 一见神瑛心始放”[1](33)。 这些都突出了黛玉时时刻刻把宝玉放在心上的牵挂之情。“黛玉焚稿”也被各种说唱形式频繁改编,主要突出黛玉知道宝玉要成亲的消息时的绝望与痛苦。
而宝玉则被塑造成一个痴情公子的形象。他本人对于木石姻缘是非常向往和期待的。当他知道他要和林黛玉结婚时,“暗中欢喜解了忧愁。精神踊跃身子儿健,心气聪明傻气儿收。 疯魔的怔病好去了一半,数着日子盼河洲”[2](25)。 当他知道黛玉死去后,到潇湘馆黛玉灵前哭她,“……这段情直到地老天荒后,我的那怨种愁恨永未拔”[3](276)。
(二)晴雯故事
大观园中既有名有姓,又有独特性格的丫鬟有鸳鸯、袭人、紫鹃、平儿、晴雯、麝月等。其中最为说唱关注的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红楼梦》涉及晴雯的章回有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第七十七回“俏丫环抱屈夭风流”,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被说唱关注较多的是补裘、换袄和芙蓉诔三个有关情节。早期的说唱作品改编晴雯故事时,主要突出她作为怡红院丫鬟的美貌、活计精工、言辞锋利和秉性耿直。她对宝玉的情感和袭人对宝玉一样,担心未来怡红院女主人不好相处。例如子弟书《芙蓉诔》《遣晴雯》《探雯换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篇弹词《晴雯》[3]歌颂晴雯爱憎分明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突出晴雯和宝玉之间纯洁的友情。该弹词把蔑视封建礼法的贾宝玉和晴雯与王夫人、袭人和王善保家的分作两个对立的阵营,描写这两个阵营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残酷。
(三)刘姥姥故事
刘姥姥作为贯穿全书的人物,她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荣国府由盛到衰的变化。刘姥姥的每一次出场,都对小说作者展开描写荣国府这个贵族之家生活面貌和建构小说艺术结构有重要意义。《红楼梦》涉及刘姥姥的情节有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回至第四十一回,第一百一十三回。“一进荣国府”通过刘姥姥之眼,描写贵族之家的生活一景。第三十九回至第四十一回,刘姥姥在大观园里谈笑风生,给这个贵族之家带来不一样的欢笑。最后一次出现在荣国府,她凭着自己朴素的智慧,和王夫人、平儿等救出巧姐儿。说唱在改编刘姥姥故事时,限于说唱形式,大部分是选取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作为重点来写,突出她在大观园里和众人产生的喜剧冲突。说唱作品中的刘姥姥性格比较单一,改编者倾向于表现刘姥姥作为村妪的粗鄙、谄媚和傻气。例如子弟书《二进荣国府》。
三、《红楼梦》说唱的语言特色
《红楼梦》说唱作品之所以能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吸引观众或者听众,除了《红楼梦》本身的杰出成就外,还因为她们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改编《红楼梦》的说唱形式大都是以唱为主,那么如果唱词能够吸引听众的话,这场演出就成功了一大半。《红楼梦》说唱的唱词,善于铺排,善用典故,善用对比。
(一)善于铺排
《红楼梦》说唱作品中经常铺陈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烘托人物的心情,营造某种气氛。鼓词《宝玉闹婚》中宝玉哭林妹妹,是这样表现的。“再不能,即景作诗联吟赋;再不能,传帕递笺把愿抒。再不能,炎日亭下同消暑;再不能,寒夜挑灯话琴书。再不能,银桃树下相倾吐;再不能,凭栏远眺晚霞图。”[4]烘托出贾宝玉此时对以后再也不能和林黛玉相处的情形的悲痛心情。又如韩小窗的《悲秋》中林黛玉和紫鹃、雪雁欣赏大观园凄凉的秋景:“潇洒洒碧落天空云织锦,静荡荡云山雾敛雨初晴。纤巍巍三径菊花开灿烂,碧森森千竿竹叶显菁葱。韵铮铮隔院秋砧惊午梦,呼喇喇临窗老树起悲声。枯干干荷盖翻披为败叶,软怯怯海棠憔悴剩残茎。香馥馥芬芳尚有岩前挂,冷凄凄零落远留井上桐。……丛簇簇一片枫林着意红。 ”[2](49)用二十句以ABB词语开头的句子描写林黛玉看到的大观园萧瑟枯败的秋景。
(二)善用典故
各类说唱形式在演唱《红楼梦》故事时,他们有的直接沿用原著中的典故,有的添加新的典故,用来塑造人物、营造氛围。例如李太炎的《黛玉葬花》中化用《葬花吟》中诗句而成,“今日我把花来葬,他年我死叫谁埋。驹光迟速红颜老,花谢人亡两不关。”既让听众产生熟悉感,又让黛玉形象更加鲜明,也有利于原著精神的传达。“潇湘妃子”在原著中是林黛玉写诗时的称号,但是在说唱作品中,这成了林黛玉的别称。把“潇湘妃子”和林黛玉建立直接联系,强化了林黛玉执着的情感和多泪的特点。其他如“鲛绡”、“西施”、“杨贵妃”等典故的使用,无不让人物形象更加直接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弹词开篇中有的直接引用古人诗句,《红楼梦曲》中“花气袭人知昼暖”和“吹面不寒杨柳风”连用,“偷得浮生半日闲”、“山色空濛雨亦奇”等也被嵌入其中。这实际是一种文字游戏,并没有特殊含义。
(三)善用对比
各类说唱形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某种状态,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例如,《露泪缘》第四回《神伤》,林黛玉唱“他如今鸳鸯夜入销金帐,我如今孤雁秋风冷夕阳。他如今名花并蒂栽瑶圃,我如今嫩蕊含苞萎道旁。他如今鱼水合同联比目,我如今珠泣鲛绡泪万行。他如今穿花蛱蝶因风舞,我如今露冷霜寒夜偏长。 ”[2](252)“鸳鸯”和“孤雁”等形成对比,突出此时林黛玉对薛宝钗的怨恨与羡慕,表现林黛玉的孤独与痛苦。
四、小结
《红楼梦》说唱作品数量繁多,其中不乏优秀之作。目前红楼说唱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说唱作品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红楼梦》子弟书的研究上,其他说唱形式稍有单篇论文研究。所以该领域还有可以研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