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健全人格的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
2019-12-27曾丽红
曾丽红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标志着课程改革从此进入了 “核心素养”时代,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指明了出发点与落脚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1]为了推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部门已经着手一线教师的理论培训与实践落实,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希望更快更有效地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方面落实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全面发展、拥有综合素质,而且应是具有健全人格,是鲜活的个体,富有个性、创造力。健康生活素养是自主发展的一个素养,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健康生活素养的提出可以理解为是国家对学生的 “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融合与扩展,是学生获得其它修养的心理基础。健全人格作为健康生活素养的一个基本要点,近几年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杨贤江认为“盖人生光明,不在为显官、得利禄,惟能全人格者,始为真成功”[2]。在此背景下,教师该如何把握好学生人格的本质特征?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难点。认真解读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对健全人格作出阐述,探索健全人格的本质特征与实现途径,有助于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健全人格
目前对于健全人格的涵义还没有统一说法,王宝琴认为健全人格是一个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3]。马振等认为健全人格是人格结构中具有普遍性和积极适应性的典型人格特质的健康、均衡的发展[4]。王旭丽认为健全人格是指对自己、他人有积极、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意志坚强,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自制力、有责任,有能力和信心去战胜挫折和困难,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及和谐的人际关系[5]。可以说健全人格是一个结合心理特征描述的相对概念,具有全面性、个性、积极性等特点。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健全人格的核心标准进行阐述,比如奥尔波特提出健全人格特征的六项标准:自我扩展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自我接纳的能力和安全感,实际的现实知觉,自我客观化,统一的人生[6]。马斯洛认为健全人格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接纳自我、他人的现况;简单自然、善良纯美;注重他人感受;独立自主;有好奇,心与爱心;具有创新能力。从以上对健全人格核心标准的阐述可以得知,研究者认为健全人格的核心标准应覆盖感觉、知觉、意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与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健全人格做了具体阐述:重点是能调节和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7]。对健全人格的具体解释用了“重点”这个词,可以理解为该文件阐述的内容为健全人格的核心标准,这也说明了健全人格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均衡的,教师在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应抓关键,把握核心内容,具体情境具体分析。目前教育界还无法确定一个全面的衡量指标来评价学生的人格是否健全,学校只有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的指标来衡量与评价学生的人格发展,才能有利于教师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因材施教,理解与实践,根据评估结果逐步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健全人格的本质特性
(一)积极性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并开始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快乐是儿童对自己的力量产生乐观和信心的源泉,是他们同周围世界建立丰富多样的实际关系的前提。”[8]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学生健全人格应该是“真、善、美”的体现,对未来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面对挫折与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朝自己的理想奋进。核心素养下健全人格明确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充分体现了健全人格的积极性特征。
(二)主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基础,任何间接经验或外部环境只能起到借鉴和影响的作用,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离不开个体的主动性。核心素养框架中提到健全人格的核心标准是自信自爱,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能调节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等,体现了健全人格是一个积极主动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人格的健全,也应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搭建桥梁和支架,让学生积极主地去挖掘自身的潜力与价值,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到达自我成长的目的,这才是健全人格的关键。
(三)发展性
事物总是发展的,人格也不例外。人格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格的塑造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逐步健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学习环境、思维、个性、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变化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学校应根据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按年龄按学段设置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帮助各年龄段圆满完成人格发展目标。同样也应该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衡量学生人格的发展是否健全,不仅要分析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更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对评价体系做出科学的调整,体现人格发展的特性。
三、学生健全人格的实现路径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改革强调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强调跨领域性、整体性、时代性。同时强调关注学生作为主体的有意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主创新的良好学习品质。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健全人格的培养路径除了强调学科的融合与渗透,更应该注意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其内在积极品质。
(一)体验学习
拉尔夫·泰勒(Ralph W.Tyler)曾指出:“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9]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出了“从经验中学习”的思想,之后德国教育家哈恩进一步提出了体验学习方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构建了一个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体验的体验学习圈。这个循环过程最终在实践中获得某些技能、习惯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体验学习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活动情境中,自主探索与思考和尝试,通过反复观察、实践、感悟、反思,促进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自信、自爱,发现自己的价值、挖掘自己的潜力,增强意志与韧性。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当学会放手,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自理的基本生活能力,例如: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习上,孩子可以尝试自行安排、完成学习计划;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比如社会上组织的针对各年龄段的素质拓展训练、夏令营、冬令营,或是参与各种职业观摩与实习。参加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促使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认知,而且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的世界,并且在社会交往中逐步克服困难、建立起自信、学会调整情绪,与他人积极互动与交往,逐步健全人格。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课程是学生人格教育的主渠道、各学科积极配合、渗透,因为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采用音乐、舞蹈、绘画、团体辅导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体验式团体辅导是一种比较灵活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体验式团体辅导注重学生真实的心理世界,设计类似于生活情境的活动主题,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并发出自己最真实的声音,通过小组成员的接纳、共情、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反思,最终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中实现人格的健康成长。
(二)经典阅读
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不可能单独进行,闭门造车。每个学科对核心素养培养都会做出共性或个性的贡献。比如,语文、历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情怀的主要阵地,但这些学科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那么阅读可以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的主要途径,也可以是健全人格的适切途径。阅读是读者和文本进行沟通的桥梁,是个体经验不断积累、唤醒、拓展进而建构意义的过程。优秀的文学作品富有深厚的道德理性,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震荡读者的内心,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康的人格。儿童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萌芽时期,经典绘本是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是儿童打开世界窗口,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家长通过绘本故事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在绘本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经典绘本,在绘画、色彩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与构思,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孩子视觉冲击,激发阅读的兴趣,而且每张图画之间都用独特的衔接方式,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展示故事的内涵,学生在听或阅读这些美好故事的过程中情感收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升华学生人格。《苹果树》是一本十分经典的绘本,不但适合儿童阅读,也可以是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素材,该绘本故事语言朴实、富有感染力,有高度的文学性、艺术性。该绘本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爱,并学会如何感恩。社会上的图书种类丰富,形式新颖,青少年除了阅读古典名著,还可以推荐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和爱好的经典作品。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国内外优秀、经典、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人格。经典作品能引导青少年积极奋进,不畏困难,不畏将来、提升人生境界。
(三)影视教育
德国社会学家W.林格斯认为电影电视是“震撼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之一”[10]。影视作品是一把双刃剑,“化人也速”,“毁人也甚”。优秀的影视作品能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情感、价值观,反之会使人不知不觉地坠落,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学随顺应时代的改革,微课堂、在线学校、慕课进入了课堂,影视作品在课堂中也已经被应用到教学中。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比较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类型是动画、科幻、悬疑、侦破剧和喜剧。如何通过影视教育塑造健全人格?首先,微电影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微电影以短小、精、灵活的形式风靡中国互联网,是一个真正源自于生活的小电影,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影视欣赏中引起感情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比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截取电影《邱少云》中与课文描述相关的小片段巧妙地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时有视觉上的冲击,更容易体会到英雄人物邱少云视国家高于生命的崇高品质。在思想品德课上或心理健康课上观看由柴素芳和微电影团队制作的作品《幸福阳光》,电影内容是关于高淑一名河北普通农家妇女在自己家里办起“肢残儿童学习班”,这个学习班不收学费而且坚持了14年,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拥有如此伟大、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值得大家学习与弘扬。其次,在影视模仿中,进行人格教育。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结果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而获得的,可以说模仿是学生通过榜样观察习得知、情、意、行、价值观、人格的重要途径。影视模仿是根据受众对电影或电视作品观赏之后,在头脑中形成意念并模拟其中的语言、动作乃至改编影视等的模仿行为的统称[11]。学生欣赏电影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后感,找出自己最有感触或情感共鸣的地方并鼓励学生自愿组成一个表演团队,模仿表演的电影片段与角色。比如:今年获得豆瓣高分的励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反映现实生活的残酷,成功实现梦想不但要有勇气,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找到实现梦想的策略与方法,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中有多处电影片段扣人心弦,令人动容。学生通过电影片段角色模仿,感受每个角色的内在情感,激发积极品质,塑造人格。
(四)家校合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强调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同盟军,寻找农村学校、城镇学校高效家校合作的突破口,是教育者高度关注的问题。学生健全人格的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以学校为中心,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带动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应该真正做到“同心”“同向”“同行”,唤醒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支持协助学校的教育活动,并肩而行,共同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利用网络平台媒体建立家、校、社会网络一体化的有效沟通渠道,近几年微信已逐渐被应用到教育领域,微信既有沟通功能,还能建立个人微信平台,推送个人信息,实现学生、家长教学信息的共享,而且教师可以在微信上建立虚拟班级和虚拟课堂,在虚拟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也能够及时有效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进行引导。其次,学校、家庭甚至社区进行联动教育,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家长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少,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甚至造成严重的亲子矛盾,最终是家长着急、孩子冷漠,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让家长成为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同伴,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争取家长资源,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比如学校举行“每月一主题”,学校层面进行统筹安排,开展主题培训会,请教师提出实施方案,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做到学科渗透,专业主题指导。考虑到家长的现实情况,学校以家长微课堂(线上、线下)为切入点,鼓励家长学习育儿知识、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的沟通合作,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校通过微信平台为家长提供专业育儿指导,并开展“互动课程”“服务课程”等活动,与家长沟通,在学校公众号上上传“每月一主题”育儿指导视频,家长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与学校积极互动,共同努力,逐步健全学生的人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的颁布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特供了新的视角,健全人格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动力,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根据对文件的解读,提出健全人格的本质特征及实现路径只是一些理论构想。如要真正落实这些理论,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文件的核心观点,从内心认同它、并在实践中大胆尝试,逐步建立起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行为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反思、重构,最终实现知行合一,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为推动核心素养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