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考

2019-12-27李晓辉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办学大学生

李晓辉

(福建农林大学 海外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过去十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继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后高等教育的三大重要办学模式之一。根据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的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机构和项目名单”统计:截止 2017年11月,全国有各类高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1288个[1](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在校大学生约50万人,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学生在赴国外合作院校学习深造,经过若干年的学习深造,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掌握世界语言,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能否用国家意识来感召这部分学生,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放眼世界、胸怀祖国”的爱国人士是评价中外合作办学效果的重要维度之一。举办合作办学的高校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将爱国主义思想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爱国热忱,并使之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确保合作办学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强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维度依据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爱国主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是凝聚人心,团结民众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各阶层的最大公约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强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党对其领导的题中之意,是实现国家国际形象提升的有效措施,也是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一)政治维度:实现党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领导的题中之意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外合作办学是在中国本土上实施的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本质上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教育,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由于自身模式,中外合作接受着中外两种教育资源,中外多种文化熏陶,处于价值多元碰撞的前沿,必须旗帜鲜明地高举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任何教育都接受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外合作办学双方都能接受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突出对广大合作办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来引导学生在多种文化、价值碰撞的复杂环境中,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胸怀社会主义事业和祖国人民,在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术、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忘根,毕业后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家维度:实现国家国际形象持续提升的有效措施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人民始终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新时代我国在处理世界事务和外交关系的基本方略。要有效落实,就得努力提高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权、发言权。这一切都需要以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基石,这个国际形象主要靠中国自身的发展,但走向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也是这国际形象的重要塑造者与维护者,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是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同时在国外学习期间,他们也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直接传播者,这些学生身上体现的民族特征更是国家形象的直接展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广大中国人对外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加强合作办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学生在异国他乡当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良好形象。

(三)个人维度:实现合作办学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坚强保障

我国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是采用 “双校园”“双资源”“双理念”的培养模式,学生既主动接受合作院校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后期进入国外合作院校学习,完全融入到西方的世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潮会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西方文明客观上在这部分学生中有着无形的“争夺战”。学生在外学习时,会受到西方文化所隐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潜意识影响,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将会偏离教育初衷,部分学生会在两种文化中飘摇,没有处理好,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危机,从而影响了健康成长成才。通过加强合作办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用伟大祖国感召学生,帮助青年学生在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明辨是非,保持初心,坚定理想信念,让伟大祖国和爱国情怀成为学生在外学习生活的精神支柱,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瓶颈思考

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面临着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教育难度和“双校园”模式下时空转化弱化了教育实效的两个重大问题。

(一)宏观层面: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教育难度的问题

中外文化差异增加了举办院校在顶层设计,课程体系规划的难度,比如能否将中华传统文化、国家意识、近代史、国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这一差异增加了具体教学安排的难度,比如合作办学院校要根据双校园学习的时间安排,合理有序安排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帮助广大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筑牢思想根基;这一差异增加了合作办学院校把握教育重点、难点的难度,比如要求要着重提高学生在不同文化中的思辨能力、比较能力和防御能力。总之,在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要想方设法应对中外文化差异带来的教育难度,提升教育实效,才能为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学习扫除风险,避免学生出国后受西方思潮侵染,出现思想蜕化、崇洋媚外的倾向,甚至对国家意识、民族身份和传统文化失去了认同感。

(二)微观层面:时空转换弱化了教育实效的问题

跨境办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显著特点,时空转换客观上影响教育工作在同一群体对象中的可持续性,导致了教育的断层,进而影响了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时空转换的客观事实对合作办学举办院校教育方式与载体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抓住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的有限时间,持续强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文化感召、信念凝聚、实证引领、比较领悟等途径,努力增强国内阶段教育成果对他们在异国体制与他乡文化中的持续影响力,引导学生“脚踩异国心系祖国”,在吸取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认同祖国,坚定信念,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路径思考

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将中华传统文化、国家意识、近代史、国际关系、“中国梦”等融入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途径与载体,通过文化感召、信念凝聚、实证熏陶、比较领悟等提升教育对学生的持续影响力。

(一)文化感召:用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人只有真正了解、尊重、认同和欣赏自己祖国文化的人,才有可能真正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祖国,也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帮助学生感知厚重历史,传承民族优秀传统、增加民族自尊的重要途径。强化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让广大大学生了解自己我们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内心深处筑起爱国主义的基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身处中外文化碰撞的前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文化来感召广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值得反省的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吸汲做的不够,优秀文化遗产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原本就比较薄弱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造成猛烈冲击,大学生中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时有出现。因此,合作办学举办高校必须强化文化自信,在办学过程中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的增强民族自尊心,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信念凝聚:用“中国梦”理想追求筑牢学生思想根基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伟大梦想。“梦”之源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历史证明,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是高度统一的,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的是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熟练掌握世界语言,熟悉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这部分学生将来必须为“中国梦”的事业所用,要用“中国梦”来教育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将“中国梦”这一“民族梦”同“个人梦”融合起来、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国梦”的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中国梦”既高瞻远瞩又根源于现实实际,立意高远又平易近人,高屋建领又可期实现,用“中国梦”的家国情怀、天下情怀、个人情怀,来感召广大大学生,充实了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丰富了实践环节,达到引领学生个人梦的目的,让“中国梦”成为凝聚广大学生自觉成长成才的强大武器,使爱国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实证引领:用改革开放成果坚定学生“四个自信”

与历史相比,现实更具说服力,更具引领力,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取得的具体成绩,来提高学生的道路自信,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来说,更加深刻体会到西方发达国家物质文明、法制健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管理手段方法的优越。相比之下,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慢,在一些方面一些层次,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改革开放40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富起来和强起来的重大发展,必须十分注重用这一事实来教育学生,要让大学生感受到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感受到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不断增强,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从而获得直观的感受和感性体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动力。

(四)比较领悟:用国际关系事实提升学生国家自豪

近几年来,我国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开展,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形成了全方、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后续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合作院校全日制学习,不仅会受到合作院校所在国的文化影响,更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接触到世界各国的文化,他们将在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因此在他们在国内学习的阶段,开展“当代国际关系”教育,引导学生在风云变幻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去感悟中国,帮助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全球观念,理解国家的外交政策,可以为他们后续学习阶段理性处理与它国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祖国强起来的现实意义,把祖国繁荣富强与个人成才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多元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感悟到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找到大学生爱国的途径和方法。在开展“国际关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理解中国的外交立场与态度,让学生与国家发展战略产生共鸣;进而帮助学生深刻思考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认识国家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分量,感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就;理解中国为良好国际环境形成所作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产生对祖国的向心力,获得由衷产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力量,并经过理性思考后升华为爱国主义之精神与信念,塑造大学生爱国主义品德。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办学大学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