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形成与规范
2019-12-27熊云惠赵春时
熊云惠,赵春时
(1.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2.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网络语言是指从网络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流的语言,包括文字、数字、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和图片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它们不同于传统的现代汉语词汇,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特定的构词方式。
网络语言最初是伴随着网络聊天而产生的,随着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网络词语,而一些热门网络词语更是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越来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网络语言的构造方式
网络是一个快捷、高速的虚拟世界,也是多种思想和文化交融、博弈的场所,还是一个宣泄与表达的平台。网络语言在生成时深受网络特征的影响,在构造方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数字型网络词语
数字在网络聊天中使用得非常普遍。借助数字的谐音和寓意,网民们用数字组合的形式来表达一些意思,打字简单迅速,看起来也一目了然,如: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9494(就是就是)、748(去死吧)、88(拜拜)、666(牛牛牛或溜溜溜,最初形容游戏玩得好,现在指某人、某物或某事很厉害)等。
(二)字母型网络词语
网络聊天时,是需要把汉字通过拼音或五笔输入法一个一个敲到电脑屏幕上的,而我们打字的速度既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也跟不上平时说话的速度,因此,有些特殊的词语就被网民们选择用字母来代替,从而节省时间,这就是字母型网络词语产生的原因。
字母型网络词语常见的是用来缩写的开头字母词,中英文词组都可以应用,如GG(哥哥)、MM(妹妹)、BF(boy friend)、PK(player kill,挑战、杀死、末位淘汰)等等。通过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字母词,具有输入简便快捷、易辨认易理解的特点,因而词语的数量和使用频率都很高。
(三)汉字型网络词语
汉字型网络词语源于自然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网络特质,其构造深受汉语构词规律的影响,生成形式多种多样,这不仅丰富了汉语在网络社区上的应用,也是对汉语表达形式的有力补充,更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创新和包容。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达形式:
1.缩略型网络词语
网络词语中有很多词语是通过缩略而得来的,如“尬聊(尴尬地聊天)”“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高富帅(高大+富有+帅气)”等等。还有一类新“四字成语”,也有缩略特征,就是把一个意思相对完整的长句子缩略为四个字,但构词方式已与传统组词规范相去甚远,如“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就不要拆穿了吧)”“细思恐极(细细想来,觉得恐怖至极)”“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等。
2.合音型网络词语
合音就是把相邻的两个音节融合而成为一个音节,并用一个汉字表示,同时在字形上有所变异,如“你造吗”,“造(zao)”是“知道(zhi dao)”融合而成。同理,“表太好(不要太好)”,“表”是“不要”的合音;“酱紫(这样子)”是把“这样”合成“酱”,把“子”变成“紫”而成的。
3.音仿型网络词语
音仿就是换用音同或音近的语素仿造新词语,即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本体字,以此来达到一种幽默、逗趣、别具一格的效果,如“鸡动(激动)”“蓝瘦香菇(难受想哭)”“开森(开心)”“朱先森(朱先生)”等。
(四)混合型网络词语
当单纯的数字、字母和文字不足以表达情感诉求时,网民便根据需要对它们进行陌生化组合,使它们偏离了传统的言语交际轨道。这些组合有数字字母组合形式,如“3Q(thank you,谢谢)”“V5(威武)”,有汉字字母组合形式,如“I服了U(我服了你)”“为……疯狂打call(为……疯狂加油)”“E时代(网络信息时代)”,还有汉字数字组合形式,如“4胖子”或“S胖子(死胖子)”。这种模式也逐渐成为网络上一种非主流的表达方式,不仅幽默风趣、简便省事,也不受言语交际规范约束。
二、网络语言形成的原因
(一)语言的经济原则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简短、经济的话语来表达丰富的含义。网络中,网民们同样也使用经济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含义。在线聊天时,使用打字形式的对话会比口头的对话形式慢很多,速度过慢会让对方因等待时间过长而失去兴趣,所以网民们很少去深思熟虑,在打字上也是能省则省。因此,“88、9494、3Q、不明觉厉”等使用数字或字母或长句化短的形式就应运而生了。例如“伊妹儿”,本义“电子信箱”,由“e-mail”音译而来,不但语音对译准确,而且减少了音节,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更有趣的是,“伊妹儿”还被赋予了感情色彩。这些词语,在对话双方明确知道使用词语意思的前提下,用数字、字母、缩略型词语或图片来代替意思较长的句子,凸显了语言应用的经济原则。
当然,有时候网民们也有意去简就繁,用长句来表达特殊的思想情感,如“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元芳,你怎么看”“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二)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在网络传播中,大都是网民们在非面对面地进行交流,除了文字符号,可以利用的辅助交流手段很少,所以用一些面部表情符号或图片来辅助交流,不仅弥补了网络传播中文字表达的不足,也表达了网民的情感,让死板的文字交流一下子生动起来。例如近年来流行的表情包,娱乐性非常强,表达的想法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再加上表情包制作软件的出现,使得表情包不断更新换代,紧跟潮流,使表情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三)旧词新义
作为一个新的传播媒介,网络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许多新事物的出现,而我们已有的词库中没有现成的表达方式,因此一些网络词语就借助原有的形式表达新的意思。而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大多是善于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创造力和模仿力都很强的年轻人,这也导致网络语言每年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青蛙”,现在比喻“丑男”,来源于传统童话《青蛙王子》。又如“锦鲤”,现在指“幸运儿”,来源于支付宝转发中国锦鲤的活动。2017年12月,“佛系”这个词语又刷屏了,并引申出“佛系青年”“佛系买家”“佛系恋人”“佛系职员”等一系列词语。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佛系”现在的含义是一种追求自己内心平和、淡然的活法和生活方式。这些网络词语,既加入了汉语文化因素,又形象生动,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
(四)输入法的影响
现在的输入法都具有智能组词和记忆功能,如果使用拼音输入法时,出现了不常用的词或新的词语,输入法会根据人们对词语的使用频率以及电脑本身的记忆功能自动组词,排在首位的可能是同音字或者声调不同的字,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把需要的字或词挑选出来。但为了追求打字的速度,我们有时会选择错误的字或词语,甚至是直接省略了“选择”这一步,这时候这些同音字或者声调不同的字就会被误用到。其他网民注意到后,出于新奇或方便的目的,也会跟着使用,使用频率高了之后也就成了网络中通用的词语。例如“斑竹(版主)”“神马(什么)”即是如此而来。
(五)使用者鲜明的个性
网络词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很多都是青少年,他们标新立异,个性张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创新意识高涨,这就使得那些标新立异又体现个性的新词语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逐渐被网民们所接受。而这些被接受的词语又成为他们再创造新的网络语言的动力,因而每年都会出现很多的网络新词。
此外,与传统的语言交际环境不同,网络语言的交际环境往往还带有一定的私密性,这就使得一些打上个人烙印的语言,一旦传播开来,就在网民中以惊人的速度流行起来。例如有的网民喜欢“装小”,故而“宝宝”流行;有的网民喜欢使用重叠词表示亲昵和俏皮,所以聊天时常说“好漂漂”“什么东东”等。
三、网络语言的规范
网络词语从第一次在网上出现,再经过广泛传播,又经过大浪淘沙、反复筛选,到最后沉淀下来,获得语言学家的肯定,进入主流媒体,就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对于网络词语,我们需要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要了解它们出现的必然性,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当然,部分不符合语法规范、任意构造的词语,是需要我们有意识的摒弃的。
网络词语的形成和特点与网民上网心理、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及网络技术条件等因素紧密联系。网络词语是一种非正式语言,它由网民创造,在网络及生活中流行,最后有的被传统媒体接受并使用。但是,那些内容比较低俗、构词形式不符合传统语言规范的网络词语,显然是不会被传统媒体接纳的,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网络语言中有很多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也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甚至是错误的词语,例如“造(知道)”“酱紫(这样子)”“表(不要)”“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CU(see you,再见)”,这类词语因为输入快捷、形式简单、含义确切,故而在网络上很受欢迎,有相当高的使用频率,但却不符合语法规范,在日常语言表达中几乎是不常见的。
网络语言追求简约、创新,不迎合传统语言的规范,因此构成的词组或句子也就充满了相悖之处。网络语言中有一种常见的四字词语的简称,如“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就是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长句子缩略为四个字,而这四个字并非句中语义唯一的支撑点,因此构成的新词不符合汉语词组的构成规律。
在认识到网络语言鲜明特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有一部分网络语言严重污染了我们的母语,并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清除,以纯洁汉语。例如“屌丝”这个词语,“屌”在古汉语里本来就有骂人的意思,网民们在百度贴吧李毅吧里首创“屌丝”一词,是“矮、穷、矬”的代名词,传递了一种消极情绪,意义比较低俗,应引导网民有意识的摒弃。
又如一些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用法。在网络语言中,有的错别字是在打字过程中出现却又不愿改正的,如“油饼(有病)”等,但更多的是故意使用错别字,如把“你”说成“泥”,把“这样子”故意说成“酱紫”等。这些用法既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理解困难,又不符合语法规范,破坏了汉语规范化进程。
总之,对网络词语这种新的语言现象,我们要用动态的、宽容的态度进行辩证的、系统的分析,一方面要意识到部分网络词语内容低俗、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另一方面更要看到网络词语扩大了汉语词汇系统,有一定的存在意义。我们不能用通常语言文字的使用标准去强求,因为语言现象的兴废决非语言学家所能左右的,也不是所有的语言创新都能存留下来,语言成分的去留最终还是取决于语言系统的自身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