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浅”教“深”悟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2019-12-26南楠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理解语文教学策略

【摘要】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语文”这一理念中的“浅”可以理解为教学切入点、教学方法、过程推进及“双性”处理的“浅”,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回归文章的本身,回归语文的本质。“浅”的背后实际是“深”,也就是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培养、文章理解之“深”。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浅”和“深”不仅不对立,反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浅”教开始导入,紧扣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深”悟作为重点,理解文章情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

【关键词】语文教学;理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共情体验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印象除了复杂的文言文章,就是需要不断记忆背诵的古诗词,或者是套用模板似是而非地进行分析理解的现代文阅读。这样逐渐僵化和模板化的语文课程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失去了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热爱和敬畏。但实际上,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充满着艺术性的,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语文教师自身。

著名教师肖培东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探索一个问题,那就是语文本身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他看来,许多语文教师在刚开始接触语文教学时是内心坚持着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等信念的。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教学以及社会中对于考试成绩过分追求的风气的影响下,一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偏离了初心,开始采用一些省时省力的模板,只着眼于学生分数的提高,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这成为当前语文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如此现状下,肖老师提出了以“悟”为主的语文教学原则,通过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领悟理解能力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这一原则为基础,情景式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首选方法之一。

初中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较低主要受到了自身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等因素的限制。只有通过亲身的经历才能够对一些事物、现象以及情感有更深的感触和体会。但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些客观因素往往并不容易被改变,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因为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而在生活中真实地去经历所有的酸甜苦辣咸。需要语文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对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有真实的感触,在阅读文章、欣赏文章和解析文章的过程中做到有感而发,紧抓作者的情感表达来分析,而不是生硬地套用一些模板去找所谓正确答案的得分点。

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对于文章中所描绘的作者独自离家远行,父亲在火车站的月台送自己离开的这种场景,大部分学生是没有亲身体会过的。因此,對于文章中作者对父爱的感悟,一直待在父母身边的学生往往也不能有所感触和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只是一直通过文字和理论的方式为学生强调文章中所描绘的父爱之深沉,他们只会一头雾水,无法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北漂青年或者是在外地上学学生的心路历程的纪录片,调动学生内心关于远行的一种感触。然后再通过图片与朗诵音频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第一遍泛读。这样学生就可以迅速进入到文章所描绘的那种离别的氛围中。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离开父母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且想象自己父母对于这件事情的可能的反应。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对沉默的父爱的深沉之处有所体悟,进而抓住文章中所描写的情感的核心,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整篇文章,提高学生对于文章学习的效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文章的情感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但是学生却有了更加生动和深刻的体会,这就是“浅”教“深”悟,以“悟”为主的教学原则的体现。

二、紧抓文本,加强学生自我领悟

通过对肖培东老师的教学案例进行探究能够发现,他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对语文课本质的探究。在他看来,语文课堂中教学的氛围、教学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氛围轻松或者是收获感动这不是语文课真正的追求,学习到文本的知识,也就是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是语文课堂最本质的要求。因此,在构建“浅”教“深”悟的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对于教材中文章的理解教学,应该时刻围绕其本质,不是刻意为了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或者是其他原因而对文章进行过度解读。应该通过以文本内容为依托,用教师对于文本内容的“浅”层教学来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对文章产生深层次的领悟。

肖培东老师在讲解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在课堂的开始就没有对童话中涉及的背景因素等做过多的介绍,而是直接围绕童话这一特殊的体裁开始了课程的导入。在讲解了童话中常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之后,他以夸张这一手法在《皇帝的新装》中的体现作为讲解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分析这种荒诞的情节产生的原因。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理解这种表现手法和情节安排的同时,自然也就对童话中国王,也就是其所代表的成人心中对于物质、对于欲望的过于追逐的现象有所体会。他虽然没有对这种情感以及内心的世界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学生却能够自然而然地对此有所体悟。这就是“浅”教“深”悟式的教学方法的魅力之所在。

教师在开展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借鉴。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文章往往以其简单的情节下表现的深刻内涵而出名,因此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是学生的难点。教师采用以文章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而推动学生的自我理解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在讲解文本的过程中紧抓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情节,如孔乙己在酒馆提及对“茴”的几种写法以及他“窃书不算偷”的论调进行仔细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再与生活中以及自己精神世界中所建立的道德标准进行对比,自然能够感受到其言语和行为的荒谬之处。教师再结合文章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体会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被旧社会的孔孟之道所荼毒的表现。这样则不需要教师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等进行过于详细的分析讲解学生也能够有所体悟。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也能够摆脱教师个人思维的限制,进行多方面的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新内容,平衡工具性与艺术性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着教学失衡的现象。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作用,所以他们在讲解文章,尤其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过分加强对文章中的字、词、句的分析和解读,在致力于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增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忽略了对文章情感的体会和解读。而另一些教师却正好相反,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挖掘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情感上的共鸣以及教育的意义,导致了矫枉过正的情况。

采用“浅”教“深”悟的教学方式是为了实现二者的平衡,从文章的语言运用以及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入手,由浅入深,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进行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对文章做过分的解读,只通过互动、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感悟的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浅文”要“深教”已成为阅读教学的共识,但很多老师或过分挖掘主题或一味追求形式或为拓展而拓展,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只有紧扣文本,通过品味语言来领会“隐藏在表面文字背后的意义”,唤醒学生的语言天赋和表达欲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才是有效率有质量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方旭.肖培东《心声》教学艺术中的“浅”与“深”[J]. 语文教学通讯,2017(10).

[2]刘秀银.“浅浅”地教童话——肖培东《皇帝的新装》课例评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6(9).

[3]陈其明.品读语言:“浅文深教”的有效策略——以肖培东《一双手》教学为例[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7(11).

作者简介:南楠,女,1990年生,河南人,文学学士,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理解语文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