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搭“支架”爱文言

2019-12-26陈鲜艳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言文支架笔者

陈鲜艳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笔者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主张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了“巧用情境,搭建进入文本的支架”“巧用迁移,搭建字词理解的支架”“巧加叹词,搭建情感理解的支架”“巧用范例,搭建语言表述的支架”“巧用背景,搭建深层解读的支架”“巧用比较,搭建拓展阅读的支架”的教学实践,并对搭建支架的有趣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支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和概念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主张

《论语·述而》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也就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也就是说要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这里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实就是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的智慧。.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近发展区的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概念界定

“支架”原本用来指建筑楼房时搭起的暂时性支持,根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主张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本文所说的“支架”是指为了把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水平从一个较低水平引导到更高水平而采用的方式方法。

文言文的教学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初中生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充分显示了初中生对于“文言文”的恐懼程度。笔者却认为,如果搭好了学习文言文的“支架”,或许会令初中生害怕的文言文,也并不那么面目可憎,甚至会显出“可爱”“可喜”的一面呢。

二、实践与反思

(一)巧用情境,搭建进入文本的支架

有趣、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引领学生顺利进入文言文的文本,为学生进入文本搭设支架。

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欣赏了大量的含有“月”的诗句和图画,并配上音乐《平湖秋月》,给学生展示了宁谧、安静的氛围。而后提问:“月亮自古以来就是诗人最亲密的朋友,动人的故事在月光下演绎,美妙的篇章在月光里酝酿。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的那轮明月又酝酿了一篇怎样的文章呢?”然后顺利导入《记承天寺夜游》。

再如教学韩愈的《马说》时,笔者运用了大量名人配名马的图片,并配上音乐《十面埋伏》,而后提问:“当一匹优秀的马,遇见了一个正确的人,他们能谱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成就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可是当一匹优秀的马遇见了一个错误的人,又会发生什么呢?”

笔者用学生所熟悉的诗句和画面,创设情境,搭建了一个个支架,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巧妙地引领学生进入了文言文的学习。

(二)巧用迁移,搭建字词理解的支架

学生惧怕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无法理解文言字词,以至于不知道文章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如果能根据学生已有的字词积累进行迁移,对字词理解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例如在讲《狼》时,“顾野有麦场”的“顾”字,引入了“环顾四周”的词语,让学生顺利理解“顾”在这里的解释。在讲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喻”时,及时引进“不言而喻”的成语。在讲解“月色入户”的“户”时,及时联系“木兰当户织”的“户”,以及“窗户”的“户”。

文言文毕竟不是一门外语,在长久的语言发展中,留下了很多痕迹。细细追寻这些痕迹,就会发现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已有的语言积累来搭建支架,达到理解更多文言字词的目的。

(三)巧加叹词,搭建情感理解的支架。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学生对于作者在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复杂心情的理解是有难度的,笔者巧妙地设计了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之前加叹词的做法。

师:如果让你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加一个感叹词,你会加什么?

学生:唉……

师:为什么?

生:很感慨呀。

师:感慨什么?

生:因为别人不能欣赏这种美景啊。

师:我突然有个很恶作剧的想法,我想在这里给它加上“哈哈”,你们说行不行呢?读读看。

(学生饶有兴味的加上去读。)

师:能读通吗?

生:能。

师:如果加“哈哈”又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生:笑别人无法领略。

师:对自己呢?

生:觉得很庆幸。

师:是啊。看来加“哈哈”也能读得通。说明作者在写这句话时,有遗憾的同时更有庆幸。

通过加叹词这个环节,让学生不仅体会到作者的失落与忧伤,同时也有赏月的欣喜和有朋友陪同赏月的庆幸。

在《马说》中关于“食马者”心情的理解,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要求学生在“天下无马”之前加上一个叹词,如“唉”“啊呀”,体会作者的伤感、无奈之情。

加叹词,小小的一个支架,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复杂情感。

(四)巧用范例,搭建语言表述的支架

书中表达的情感,学生往往会心有所感,但是不知如何表述出来。这时,如果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学生往往会有非常精准的表达。

还是以《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片段为例。笔者打算用“点评式阅读法”让学生对文中的“赏月之情”进行品读,在开始品读之前,笔者先给学生作了一个示范。

师:如此美好的月景,如此亲密的朋友,赏月之人又有怎样的心情呢?你从哪里看出来?接下来让我们来“品品赏月之情”。

(幻灯片出示)

细读课文,建议采用“点评式阅读法”。

在你觉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文字旁边写一点点评,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心情。

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这句话中“遂至”是“于是到”的意思,从字面上看,平淡无奇,但我却看出来能与苏轼共享美好月色的人只有张怀民一个,从这两个字中我读出了诗人有几分寂寞也有几分庆幸。(可以品字、品词、品句、品标点、品修辞等等)

因为有了这个范例,学生经过五分钟的品读之后,有了比较精彩的展示。

周奕磊:“念无与为乐者”,“念”是想到的意思。想来想去,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朋友,我能从这句话里看出作者有几分寂寞。

叶奕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把景和物巧妙结合起来,衬托出作者对于世人追名逐利不能享受美景的感慨、非常遗憾的心情。

楼玲敏:作者借景抒情,应该说,当时作者散步的庭院中肯定不仅只有“竹子和柏树”,可是作者却只关注到了“竹子和柏树”,那是因为竹子是“花中的四君子”之一,表现的是一种君子气节,而柏树是坚强勇敢的象征,就像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苏东坡自己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方天乐:我点评的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亮照进了门,我高兴地起来走”,我能看出来,作者看到月亮很高兴。

周嘉敏:“解衣欲睡”,这句话很有意思,“解衣”而不说“脱衣”,说明苏轼其实并不困,不困却要睡觉,只是因为没事可做。

徐施乐:在短短的85个字中,苏轼的感情波澜起伏,“解衣欲睡”很无奈,看到月亮很高兴,无人可乐,很寂寞,有张怀民可以寻找,又很高兴。看月景很投入,最后为自己和张怀民能欣赏到这种美景而庆幸。

当学生的语言表述遇到问题时,适时给他一个范例,为学生的顺利表述巧妙搭设了一个支架。

(五)巧用背景,搭建深层解读的支架

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的理解有时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如何推进学生对这篇文言文更深入的理解?如果能巧妙地引用当时的写作背景,往往能将学生的理解推向更深层次。

例如在教《咏雪》时,引进了关于“魏晋风度”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当时崇尚清谈、崇尚文学的风尚,介绍了“口不臧否人物”的风气,更好地理解了当时的家庭聚会,更好地理解了“公大笑乐”,而不说谁好谁差。

而在教《马说》时,引进了对韩愈名字的介绍,引进了当时崇佛的风尚,而韩愈的《谏迎佛骨表》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灾难,从而导致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其“怀才不遇”的郁闷心境可见一斑。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愤懑和对当时统治阶层的不满。

通过背景的引用,更好地推动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

(六)巧用比较,搭建拓展阅读的支架

通过同质文本或异质文本的比较,以一篇带动一类,搭建拓展阅读的支架。

例如在《马说》中,笔者提问“和作者具有相同心情的人大约还有哪些?”引导学生去关注同样具有“怀才不遇”经历的文人及作品。最后,笔者出示: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萌生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心愿;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后来却过着“艱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生活;辛弃疾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是梦里醒来却已“可怜白发生”;陆游“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最后的结局却是只能叮嘱儿孙“家祭无忘告乃翁”……笔者用同样具有“怀才不遇”经历的一类人,引导学生去关注文学史上的这个现象,去阅读相关类型的作品,通过比较的支架,从而达到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效果。

搭设文言文学习的“支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情要有比较精准的把握,对于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有较为准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困难点。同时要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以便搭设的“支架”有趣而有效!

猜你喜欢

文言文支架笔者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