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意识的凝聚与整合: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9-12-26周绍东武天森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阶级意识

周绍东 武天森

一、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阶级意识的历史走向

(一)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农业大国的意识觉醒

社会群体的涌现并非概念上的抽象而是现实中的具体,在不同时空中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是由特定阶级、阶层来作为生力军的,也因此社会群体意识便由阶级意识作为主要展开形式而在这段历史时光之中发挥重要作用。

百年之前的五四运动,如同惊雷一般震醒了中国社会的自主意识,在开启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主体性自我确认的同时,也宣告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爱国主义和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在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启发阶级意识、团结社会力量以及重塑中华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工人运动浪潮叠起,先后爆发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罢工等多次工人运动,彰显了工人阶级力量。但是,单纯依靠工人阶级的罢工运动却遭遇到惨痛的失败,无论是以王明为主要代表的“一次革命论”,抑或是以陈独秀为主要代表的“二次革命论”,都被证明不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之日起,就以发动组织工人运动为其基本任务,这是十月革命的历史启迪,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表明,这并不适合近代中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产阶级力量分散且薄弱的基本国情①谭献民:《群众运动——中共党史史学理论研究的历史整体视角》,《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1期。。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局和列强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统治较为薄弱,并且,占全国最大多数的农民,其阶级意识仍待开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然便把革命的目光投向了农民阶级。通过不断探索,最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建立在广大农村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立足之地,这同时也唤醒了庞大的农民阶级,调动了他们投身革命的积极性。从土地革命时期的“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到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互助组、大生产、减租减息,再到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从深层次的经济根源解放农民阶级,这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引导城市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联合组成工农联盟,发展工会组织并在工业企业中建立党组织,领导广大工人阶级在城市进行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前线的武装斗争。对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采用团结的方式争取他们为武装斗争和革命胜利作出贡献。在学生群体中,中国共产党多次领导大规模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创造了积极的革命斗争氛围。

在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各阶层觉醒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唤醒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历史重任,并成功地在整合阶级意识的基础上构建起统一战线。循着历史足迹,这一过程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为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建立提供了阶级意识觉醒的伟大力量。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工人阶级的意识觉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开展了“一化三改”,即加快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此过程中,通过建设和改造形成了一大批新的阶层和团体,阶级意识实现了新一次的觉醒,而由此激发出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得以不断发展。

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战略主线,在工业化过程中,党和国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改善工人的经济待遇,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工人数量迅速增加,从1952年的1531万人增加到1976年的5831万人③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总纲第一条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其中“工人阶级领导”一语作为政治论断和法律称谓一直沿用至今,足以凸显党和国家对于工人阶级的重视程度。

工人阶级虽跃居为领导阶层,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政治安排和阶层调整,民众并非自然而然地接受认同,许多群众一时无法理解,甚至歧视工人④谌颖:《建国初民众对工人领导权态度的转变——基于〈人民日报〉的历史考察》,《传承》2015年第10期。。而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个人文化水平有限、旧社会的思想荼毒等原因,工人的阶级意识与工业化建设并不能完全匹配,这对工业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此,从1953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巩固劳动纪律教育运动①谌颖:《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与现代工人的塑造——以“王秀珍”思想讨论为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通过正面宣传、引导教育等方式开展针对工人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作为先进阶级所应有的纪律观念和阶级意识,从而使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建设功效。

中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有着历史的必然。面临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和新中国的无产阶级国家话语建构,工人阶级的叙事是新中国无产阶级话语构建的“一体两面”:一方面,要将工人阶级主体内嵌于“民族—人民”的宏大叙事中;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在其日常生活、文化实践不断获取主体经验,从而被唤醒为主体②桑蕴涵:《工人阶级”的主体询唤——基于建国初期〈解放日报〉读报组记录》,《新闻传播》2018年第22期。。这种做法的效果在于,通过现实生活的劳动工作和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让工人真正地从生活之中汲取一定的养分来增强对于自身阶级定位的主体性确认,从而有效地建构起所应有的阶级意识,而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工人老大哥”一语在当时广为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工人的阶级意识觉醒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注入着动力,以铁人王进喜为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人精神,彰显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与浓重的时代责任感,不啻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工人阶级意识觉醒的诠释。

二、新社会群体的意识觉醒

(一)新社会群体意识:内涵与外延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③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伴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巨大的社会变迁,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调整,由以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二加一”模式嬗变出更加丰富的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不仅形成了一些新的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从农民阶级、工人阶级中分离出来,而且在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新的阶层。在农民阶级内部,已经形成了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农组干部、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等不同阶层。在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公务员、知识分子、蓝领工人、白领工人、退休职工、企业家和个体劳动者等不同群体。

对于这些在新时期所出现的拥有自身相关利益的社会群体,他们不同于传统的阶级概念。马克思指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马克思虽曾提及阶级概念本身,不过其本人却诚如卢卡奇所言:“正当马克思将要给阶级下定义的时候,他的这项主要工作被中断了。结果这个忽略对于无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来说,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因为正是在这个极其重要的论点上,以后的无产阶级运动对它的理解,不得不建立在自己解释的基础上,建立在整理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偶然场合的讲话及其独立推断和运用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分裂成为阶级,是由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的”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恩格斯亦曾指出:“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而列宁也对阶级有过自己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③《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阶级概念与物质利益、生产劳动之间具有必然联系,而现时代出现的诸如技术白领、高层管理人员、网店店主等这些新出现的群体还不足以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但是,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已经是拥有自身独特利益的群体,并且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不能不考虑他们的存在。

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出现了许多不能或很难用“阶级”概念来概括的社会群体,寻求更加合适的、更有概括力的范畴已不可避免④赵慧珠:《根本观点与具体论断:从前沿思潮看马克思主义(上)——访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4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本文提出了“新社会群体”概念,是基于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从总体性的视野出发来审视,实则体现在两层意思上。第一,内涵上不囿于传统的划分群体的阶级概念本身,而是更加突出社会性和时代感,以“新社会”赋予“群体”之前,以新社会群体这个更具解释力的概念来囊括阶级、阶层、利益集团等子概念,使得内涵本身更加丰富,但这不意味着模糊衡量标准,而是体现出更大的理论张力,在以经济范畴和物质利益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标准进行衡量的同时,积极引进其他标准来进行社会观察。以阶层概念为例,社会阶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异⑤赵慧珠:《根本观点与具体论断:从前沿思潮看马克思主义(上)——访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4期。,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丰富社会分层的概念本身,增强解释力和包容力。第二,外延上不囿于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传统的“二加一”的群体模式划分,从社会飞速发展和历史变迁去把握群体动向,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停留在原则上的过去式之中,而是应该用总体性视野去捕捉社会分层的现实状况,从社会性和历史性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力图以更加完备的标准来对社会真实的分层情况进行系统的、整体的、科学的概括。综上所述,从传统划分社会群体的阶级概念原本的理论内涵与现实外延双重思维角度出发,以总体性视野去审视历史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此时使用“新社会群体”的概念去定义社会分层状况,这对于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和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在对“新社会群体”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基础上,“新社会群体意识”的概念也得到阐明。所谓新社会群体意识亦同样是基于对阶级意识的深刻把握之上,面对着时代造就的日益多元和复杂的社会分层,其所产生的意识不能等同于以往单纯的工人阶级意识或农民阶级意识,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譬如,现代企业中技术白领、高层管理者,由平台经济催生的淘宝店主、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以脑力劳动和技术服务为谋生手段的自由职业者等等,这些群体都无法从传统的阶级或阶层概念去理解其社会定位,但他们又毫无疑问地拥有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在内的价值诉求。从微观主体的个人思想到新社会群体意识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是因为,“阶级意识是作为总体的阶级进行阶级行动的前提,它不是某些个体成员对自己所属阶级的认同,不是这些个体成员的观念意识的总和,它是阶级成员整体的共同意识,是大多数成员对自己的阶级地位、阶级利益、阶级行动的理性认知”①陈培永:《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学术研究》2018年第7期。。由于这些新兴个体分布在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差异性很大,因此,梳理和总结这种新社会群体意识,已经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意识形态工作。

(二)新社会群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新文化

文化在历史中的存在并非是虚无的,其本身能够产生实际可感的效果,这需要借助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即广大人民群众本身及其实践方能彰显,而处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至今仍然是被历史地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这就为新社会群体意识与文化之间驾起了沟通的桥梁。在不同时空之中,由于所拥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和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社会群体总是以不同的主体形式发挥着作用。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背景中,一方面,总是有一定的新社会群体主体承载着文化发展和辐射的任务;另一方面,此时的文化便肩负起整合新社会群体意识从而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历史发展的责任。

文化与传统上划分群体的阶级意识的相互往来,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演进中一幅独特的图景。卢卡奇称:“除了文化问题(这方面产生的差异也是极其重要的),对于一个阶级的实际决定具有生死攸关重要意义的则是它们对于历史发展赋予的问题是否清楚明了和有能力加以解决”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7~108页。,这也揭示了文化的确与阶级意识一并对于阶级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讲,文化与群体意识之间必然有着内在关系的架构,从而使新社会群体主体具备认清并解决“历史发展赋予的问题”的能力。而这种“历史发展赋予的问题”,本身也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分层日益多元化,由于新社会群体主体拥有差异性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如不加以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将会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社会撕裂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整合微观层面新社会群体意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构建宏观层面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

三、新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整合:方向与路径

为了达到凝聚共识、整合思想的效果,应沿着怎样的方向引导新社会群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引导路径?我们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背景下,可以使用“人民”这一概念来社会化地统领新社会群体划分,明确新社会群体意识的发展方向,谋得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的最大“同心圆”。同时,强调集体主义原则来增强新社会群体内部的秩序意识,谋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利益统筹。这种做法,也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核心要义相符合。

(一)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集体主义观

社会主义新文化需要整合新社会群体意识觉醒下社会各层的最大共识,而最能够代表新社会群体意识的最大公约数的无非是“人民”。历史唯物主义立足在“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以“人民”为逻辑起点展开整个思想体系的论证,这便要求我们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思考社会问题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人民”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且包含着哲学意义、历史意义、法律意义,甚至蕴含着伦理和文化意义。但是,毋庸置疑,“人民”概念首先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群体性、历史性、阶级性特征的概念,而不是部分的、个人的、暂时的、普世的概念②韩喜平、巩瑞波:《“以人民为中心”三个问题的理论界说》,《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人民本身就意味着需要总体性的视野去进行社会阶层审视,为新社会群体思考的合理性提供证据,同时也要求着必须坚定人民立场,因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需要注意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不同于“以个人为中心”,抽象地、片面地将“以人民为中心”错误理解为“以个人为中心”,将带来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回巢,一味突破历史的边界去突出人,其实质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④韩喜平、巩瑞波:《“以人民为中心”三个问题的理论界说》,《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需要落实在集体主义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核心本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并依据其特定的时代内涵指导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亦是我国社会主旋律的重要内容,因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引领社会风尚和集聚气势攻坚克难等方面具有强大功用⑤朱小娟:《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1期。⑥吴春梅、林星:《集体主义的衍生、理想化与理性回归——基于历届党代会报告内容的解读》,《武汉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面对社会加速分层和新利益集团不断涌现的现实,需要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集体主义观,引导、整合和凝聚新社会群体意识。这种引导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引导的主体来看,应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共青团、高校和工会对新社会群体意识进行分头引导。二是从引导的受体来看,应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以及新阶层新团体的意识形态特征出发,引导新社会群体化意识汇入共识海洋。科学引导、有效整合、共识凝聚新社会群体意识的过程,便是构筑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路径。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整合全社会价值诉求和思想观念的过程,必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更加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也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分头引导新社会群体意识形态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在新社会群体意识觉醒的现实背景下,更需要明确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同时兼顾共青团、高校、工会等组织主体在引导新社会群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这是一种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分头引导模式。

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积极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增强主流文化引导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9页。,面对着新社会群体意识觉醒的新局势,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发挥着在文化领域的引导力,文化看似无形,实则有形,文化建设之道决非“大水漫灌”似的奔流,而是需要执政党和政府进行“筑道修渠”似的引导”②刘旺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若干基本原则的历史与边界分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中国共产党要积极发挥宣传机器的教育功能,以合理、适当的方式开展主流文化的普及工作,以此来取得各群体和阶层的思想认同,同时必须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牢牢掌握领导权、话语权,在面对不同阶级、阶层、群体所出现的不同思想变化态势之时,都能够使用十足的文化引领力和号召力,因势利导、顺势引导,同时能够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使得共青团、高校、工会等机构能够对其所对应的特定受众施以正确的思想引领,从而能够下活全国“一盘棋”,实现新社会群体意识觉醒之下仍然处于可控、可引的范围之内。

发挥共青团的思想引领作用,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做好青少年的思想引领工作是共青团的重要任务之一,共青团作为责无旁贷的“心系青年、深入青年的表率”,必须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时刻牢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共青团引导新社会群体意识整合的要求是:从多重维度去探索如何使思想教育活动符合青年成长发展需要规律,发挥好自身接近青少年的独特作用,真正做好中国共产党和青少年之间关键的纽带。具体路径是: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正确的主流文化,增强对于青少年思想动态变化的认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群体理解和认同主流文化,从而更好地抓住新社会群体中关键的青少年群体的角色特征和思想变化,为从整体上进行新社会群体意识引导打下坚实基础。

发挥高校的思想引领作用,发挥思政课的新社会群体意识引导功能,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大学生群体属于准知识分子阶层,其思想动态的变化是新社会群体意识觉醒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做好做实做牢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起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新社会群体意识觉醒的背景之下能够为驾驭复杂局面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进而能够为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全局做出贡献。

发挥工会的思想引领作用,加强企业内部的劳动组织建设,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组织是劳动者利益的代表,是在党领导下由劳动者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工会要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职工群众学习和领会重要大政方针政策精神,及时发现和捕捉职工群众的思想问题,采用多种途径有效解决职工人员的现实问题,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通过举办报纸、杂志等宣传载体,增强职工科学文化水平和能力素养,大力宣传先进职工的典型事迹,渲染良好的劳动范围,为工会和企业的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传播媒介,以新媒体、新渠道提高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新社会群体意识的引导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分类引导新社会群体意识形态

在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由共青团、高校、工会等进行分头引导的同时,需要配套实施对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以及新阶层、新团体对应的分类引导,将新社会群体意识化整为零,进行针对性研究,认真思考、积极把握新社会群体的思想动态变化,不回避问题而是直面矛盾,讲求方法而又持续发力,配合分头引导一道开展,进而增强思想引导合力,整合和凝聚新社会群体意识,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

把握工人阶级思想动态,了解其现实需要,增强情感认同。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党与本阶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保证①包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教育工人阶级新一代》,《学习与研究》1983年第11期。。工人阶级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便一直受到重视和关注,始终是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依靠力量。必须在新形势下改进对于工人阶级思想引领的举措,充分借助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工人阶级本身进行更加清晰的定位,充分了解在信息化背景下飞速发展的工业化建设态势,观察工人阶级的现实处境,切实理解其真实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变化,强化主流文化在工人阶级内部的宣传教育渠道和有效性研究,发挥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生力军作用。

关注农民阶级实际状况,了解其思想动态,解决其迫切要求解决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为动员和争取农民阶级的力量,提高农民觉悟,促进农民和农业发展,对农民开展理论教育和政策宣传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②邓国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7期。,农民阶级是在党的领导之下最初觉醒的阶级之一,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③连欢:《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理论的实践根源》,《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劳动力来源,这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其新社会群体意识的觉醒,在整个城乡互动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关注农民阶级特别是农民工思想动态和情感变化,重视其现实处境,以实际行动来帮助农民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难题,才能更好地为引导整个新社会群体意识奠定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夯实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农村根基。

理解新时代知识分子价值诉求,强化思想、文化和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还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④习近平:《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人民日报》2015年5月21日。。知识分子被视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抑或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知识分子都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依然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下,如何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倾外知识分子阶层的声音,把握其思想动态变化,理解其价值诉求,不断增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有效性,加强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可以起到更大的支撑作用。

及时捕捉新阶层、新团体的意识觉醒,加强思想引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不再囿于过去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二加一”模式,而是在新业态、新技术的催生之下,涌现了大量新阶层、新团体。这些新阶层、新团体具有年龄轻、知识面较广、学历层次较高等特点,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与传统阶级、阶层截然不同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及时捕捉新阶层或团体的意识觉醒信号,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感情输出、价值诉求,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举措,使其朝着党和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靠拢,增强情感上、思想上的真正认同,使得新社会群体意识的思想引领工作变得有章可循,更加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阶级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